悅讀中醫(yī)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鮮的
中醫(yī)藥權(quán)威精品知識(shí)
喜歡,就為我標(biāo)星
小 編 導(dǎo) 讀
“病多寒濕,法當(dāng)溫化”,前幾日的推文中為大家講述了經(jīng)方高手趙亮老師治療寒濕病證所總結(jié)出來的治療大法。臨床具體應(yīng)用時(shí),當(dāng)以“溫”為基礎(chǔ),上中下三焦分治,治法各不相同。趕走寒濕,看溫化之法顯奇效。
1.上焦寒濕證——溫肺化飲
臨床表現(xiàn):惡寒,頭身疼痛,無汗,咳嗽,痰稀白或干咳無痰,喉中哮鳴有聲或氣喘。舌淡嫩或胖,苔白膩或水滑,脈沉弦或緊,寸浮。
病機(jī):外寒內(nèi)飲。
治則:溫肺化飲兼解表。
方藥:小青龍湯加減。
具體藥物:麻黃10g,桂枝10g,白芍10g,五味子15g,干姜10g,細(xì)辛5g,半夏20g,炙甘草10g,紫菀15g,款冬花15g
煮法:以水先煮麻黃,去上沫,內(nèi)諸藥再煎,湯成溫服。
加減:伴頸部僵硬不舒、惡寒甚者,加葛根;
伴咳嗽、咽癢甚者,合半夏厚樸湯;
伴口干咽痛者,加桔梗、生石膏。
2.中焦寒濕證——溫中燥濕
臨床表現(xiàn):腹部脹滿疼痛,喜溫喜按,嘔吐,納差,小便調(diào),大便稀爛,倦怠少氣,四肢不溫。舌淡嫩或胖,苔白膩或水滑,脈沉細(xì)弱。
病機(jī):脾胃虛寒夾濕。
治則:溫中燥濕兼止瀉。
方藥:理中湯加減。
具體藥物:黨參20g,蒼術(shù)15g,茯苓30g,白芍15g,干姜10g,木香15g,砂仁10g,炙甘草10g,陳皮15g,防風(fēng)15g
煮法:以水三碗,煮取一碗,湯成溫服。
加減:伴口干而小便不黃者,加葛根;
伴惡風(fēng)汗出者,加桂枝;
伴蜷臥沉重,利不止者,加附子。
3.下焦寒濕證——溫陽利水
臨床表現(xiàn):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動(dòng)不寧,頭目眩暈,身體筋肉瞤動(dòng),站立不穩(wěn),四肢沉重疼痛,浮腫,腰以下為甚;或腹痛,泄瀉;或咳喘嘔逆。舌質(zhì)淡胖,邊有齒痕,舌苔白滑,脈沉細(xì)。
病機(jī):脾腎陽虛,水濕泛溢。
治則:溫陽利水。
方藥:真武湯加減。
具體藥物:紅參10g,蒼術(shù)15g,茯苓30g,白芍15g,生姜5片,防己15g,當(dāng)歸15g,制附子10g(先煎),川芎15g,澤瀉30g
煮法:以水三碗,煮取一碗,湯成溫服。
加減: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細(xì)辛溫肺化飲,五味子斂肺止咳;
下焦陽虛而下利甚者,去芍藥之陰柔,加干姜以助溫里散寒;
水寒犯胃而嘔者,加重生姜用量,可更加吳茱萸、半夏以助溫胃止嘔。
(注:方中白芍其義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氣,《本經(jīng)》言其能“利小便”,《名醫(yī)別錄》亦謂之“去水氣,利膀胱”;二者柔肝緩急以止腹痛;三者斂陰舒筋以解筋肉瞤動(dòng);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熱傷陰,以利于久服緩治。)
上中下三焦分治,簡單明了,溫化治法原來是這樣應(yīng)用的。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