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院落是在二進院落的基礎上再向縱深發(fā)展而形成的。一般是在正房的后面加一排后罩房,后罩房與正房之間形成狹長的后院。
后院與中院之間通過正房東耳房盡端的通道來溝通,宅人可以經(jīng)過這個通道進入后院。這種在正房后面加一排后罩房的布局,被認為是比較理想的三進院布局,被人們稱為“典型”的或“標準”的四合院。
實際上,這種三進院的例子很多,如東四四條某宅、大草場某宅都是這樣的院子(圖2-9)
三進院落還有另一種格局,也是比較常見的。它是按照第二進院落的模式,在正房后面再加一重院落。第三進院也同中院一樣有正房、耳房、東西廂房、抄于游廊等。這種布局中,二、三院之間的溝通有兩種方法,
種是將二進院正房明間做成過廳,宅人從中路進入后院;也可以在耳房一側開設通道以供通行。宣武區(qū)前孫公園胡同35號四合院就是這種格局(圖2-9.4)
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屬中型住宅,已經(jīng)具有相當規(guī)模了.
四進院落是三進院落沿縱深方向的進一步擴展。一般做法是,在三進院后面加一排后罩房。但這種三進院落不是帶后罩房的那一種,而是第二、三進院格局相同或相似的那種(如上文提到的宣武區(qū)前孫公園35號)。四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筑,由南至北依次為:倒座→第一進院→垂花門→第二進院→正房或過廳→第三進院→正
現(xiàn)實當中的四進院落并不像上述例子那樣規(guī)整,因受地形、尺度、功能各方面條件的制約,往往會有一些房→第四進院→后罩房(圖2—10.1)。變化。
如東城區(qū)南鑼鼓巷帽兒胡同某宅,就是一座比較典型的四進四合院(圖2-10.2)。它的宅門開在東南方向,進門左轉向北為垂花門,進門后是內院。這座內院的格局與一般院落不同,它的正房是坐落在院子當中的
間客廳,客廳兩側各有兩幢連列的廂房,南邊一幢三開間,北邊一幢五開間,東西兩面對稱布局,客廳與廂房之間為院當??蛷d北面又一座垂花門,這兩座垂花門之間的部分,是宅子的第二進院。從第二進院房間的格局和分布看,這不是供眷屬居住的內宅,而是兼有議事、接待、娛樂、留宿親朋好友等多種功能的院落。
進入第二道垂花門是第三進院落,這是供家人居住的內宅。第四進院落的院當比較開闊,約有10米左右,最北面有幢后罩房,房前面單獨圈了一道院墻,使后罩房自成體系,這顯然也是按功能要求而設計的
編輯丨順益興四合院摘抄《北京四合院建造》
參考書籍丨《北京四合院建造》 馬炳堅老師編著
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