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之家,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事情。有時候是為了強強聯(lián)合,有時候是為了緩解危機,有時候則是為了免受強國侵?jǐn)_的權(quán)宜之計,但是,不管是何原因,總歸是用女人做擋箭牌的茍且伎倆。
然而,歷史就是歷史,通常都是只看結(jié)果不問過程,特別是將這些事情放在專業(yè)的政治家眼中,更是不以為然。因為,只要能達到統(tǒng)治者們預(yù)期的目的,即使保大放小,甚至不擇手段,都是可以的。在漢朝開國之初,就是用和親之法,使得匈奴不再侵?jǐn)_邊境,是劉邦以女人“交換”才得到了國家的片刻安寧。
在漢武帝統(tǒng)治前期,其軍事力量一直薄弱,處于劣勢,且長久以來,都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轉(zhuǎn)。槍桿子不硬,直接導(dǎo)致國家在與外敵的對抗之后,更是屢戰(zhàn)屢敗。最后,沒有辦法,戰(zhàn)場上不占優(yōu)勢,那么,就只能想想炕頭兒上的事兒。
反正不管怎么樣,只要皇室一族安然無恙,便能保住整個江山,而黎民百姓,天下蒼生也就能得到庇護。一直以來,驍勇善戰(zhàn)的匈奴,都是漢朝統(tǒng)治者的一塊心病,雙方素來都是冤家對頭,更是打得不可開交。在未央宮內(nèi),燭火闌珊,漢武帝一臉愁容,思考著如何能夠滅敵保家。
于是,他下定決心,要在自己執(zhí)政的時期,將匈奴之患徹底根除。在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向皇上請命,要求出使西域各個國家。而劉徹也覺得,自己鏟除匈奴的機會到了。根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在張騫出訪西域之前,劉徹與他進行了一次秘密會談。
皇帝對這位特命大使,可以說是深信不疑的。早在建元三年的時候,張騫就曾經(jīng)奉命到西域各國,從事“諜報”工作。他就像一個叫花子一般,在匈奴人的刀尖上討生活,經(jīng)歷了整整13年的流浪生活。最后,張騫終于不負(fù)使命,回到了長安。
這樣辦事出色的外交官,真是天上難找,地下難尋。因為,張騫集忠誠、敏銳、心機、堅韌等多種特質(zhì)于一身,曾經(jīng)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征討匈奴,并且,憑借心中的那張“活地圖”,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而這,使得當(dāng)朝政府對張騫大加贊賞,并且,還封他為“博望侯”。
不過,后來因為貽誤戰(zhàn)機,他的封號又被褫奪了。但是,盡管如此,張騫這塊“博望侯”的金字招牌,還是讓他名聲在外。在各個西域國家行走的時候,只要亮出“博望侯”的旗號來,便可以暢通無阻,平安無事。因為張騫游歷各國,匯總了大量信息,更成了皇帝身邊的“千里眼”和“順風(fēng)耳”。
在他的口中,經(jīng)??梢灾v出讓人匪夷所思,光怪陸離的新鮮事情,使得劉徹的好奇心再次加重,所以,非常愿意聽張騫跟他說一些“天方夜譚”。而每當(dāng)這個時候,大漢的皇帝就化身為一個懵懂的孩子,一雙渴求知識,了解未知世界的眼睛眨了又眨,對外面的世界,更是心生向往。
在張騫的口中,曾經(jīng)繪聲繪色地向皇帝描繪著遠在天邊的“烏孫國”,這讓劉徹大為感嘆,原來,在玉門關(guān)外,還有如此強悍的國家。張騫口中的這個國家,正是現(xiàn)在的新疆西部地區(qū)。在《漢書》中,曾經(jīng)說到:“烏孫國,有十八萬八千八百人?!?/p>
劉徹一邊聽著張騫侃侃而談,一邊自己心里合計,這么強大的國家,如果可以與其聯(lián)合,共同對抗匈奴,那么,大漢的勝算一定很大。
而這時,張騫卻說:“雖然烏孫國很大,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恩惠將其收買,比如,讓公主過去和親,與他們成為兄弟國,這樣可以聯(lián)合起來對抗匈奴?!睆堯q的一席話,可以說是說到了皇帝的心坎里,使得漢武帝眼前一亮:“對呀,和親啊,跟烏孫國聯(lián)姻,真是一個好主意?!?/p>
雖然,聯(lián)合烏孫對抗匈奴,是一個好的戰(zhàn)略思想,但是,運用的方法卻還是老一套,那就是“妻以公主”,即把皇室的女兒拱手送到烏孫國首領(lǐng)的床榻之上。和親這種行為,表面看著是友好邦交,兩國修好,實際上是一國向另一國的“示弱”之舉。
而這種方法換來的聯(lián)合,其實是非常脆弱的,保鮮期也很短。因為,如果兩國和親之后,在政治蜜月期間,未能將匈奴殲滅,拖得時間太長的話,以后再想獲得勝利的可能性,就相對渺茫了很多。正因為如此,漢武帝的臉色由開始的興奮,變成了后來的滿目愁容,悶悶不樂。
畢竟,是八尺男兒,一國之君,如果可以的話,又有哪個父親,愿意用自己女兒的幸福,去換取所謂的和平呢?靠女人去“維和”,大漢的男子就那么無能嗎?
但是,即便皇上心中有萬般掙扎,卻依舊選擇了和親這條路。
在還沒有送公主“過門兒”的時候,大漢先派遣使者去了一趟烏孫國,準(zhǔn)備探探口風(fēng)。在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在長安城郊外舉行了大規(guī)模的慶祝儀式,為張騫出使西域踐行。
張騫此次去往西域,主要身負(fù)兩項任務(wù):
第一就是向西域各國示好。
第二個就是去烏孫國,試探一下,為兩國和親鋪路搭橋。
張騫這次走,那可謂是聲勢浩大,使團的配置也是氣派非凡。前前后后多達300人,每個人都牽著兩匹駿馬,同時,還帶著牛羊數(shù)萬頭,而金銀財寶,綢緞輕紗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
不過,雖然大漢誠意滿滿,但是,烏孫國卻沒有答應(yīng)這門親事。
這是為何?
第一,大漢與烏孫國相距甚遠,烏孫國沒有理由去跟那么遠的“鄰國”修好。
第二,匈奴人太過強悍,且咄咄逼人,是一個非常強大且難搞的對手,烏孫國沒必要為了一門親事,給自己找上這么個仇敵。
烏孫國的這些個謀士、大臣們也不是傻子,肯定是不見兔子不撒鷹,各自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
張騫一看自己到烏孫國游說未果,只好跑到別的國家,繼續(xù)“拉幫結(jié)派”。不過,好在烏孫國多年來,對匈奴敢怒不敢言,想將其推倒之心,也早就有了。
通過對張騫的觀察也看得出,大漢并不是說說就算了的,更不是夸??诘慕_子。所以,烏孫國內(nèi)部經(jīng)過再三討論,終于對大漢拋出的“橄欖枝”有所響應(yīng)。他們在張騫的使團返回京城的路上,專門派了一支觀察團。也正是從那時候開始,兩個國家才正式成為了友好鄰國,走在了一條道兒上。
就這樣,大漢的這條和親之路徹底鋪設(shè)成功,和親的正式流程也開始啟動。在公元前105年,烏孫國的使臣開開心心地牽著一千匹馬來到了長安城,并代替國王親自登門求親。至此,兩國的這門親事就算是做成了。此時的劉徹,臉上浮現(xiàn)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因為他心中知道,烏孫國的這個“高枝兒”,大漢算是攀上了。而烏孫國,更是心甘情愿地登上了大漢這條大船......
參考資料:
【《后漢書·西域傳》、《漢書·張騫李廣利傳》、《史記·大宛列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