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今天是大年初一,給您拜年了。守夜人可喜獲紅包和禮物,昨晚孔子老子和西方神廟名言,經(jīng)張世英先生書法和李超杰教授的注解,可入您家的話題?
今日送出的是“求知與治學”篇,蘇格拉底說,我自知無知;亞里士多德言,人們現(xiàn)在開始并首先在過去開始做哲學探索乃是通過驚異,他們?yōu)橹R而求知無任何實用目的;孔子則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梁任公呼:就純粹的學者之見地論之 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 不必問有用與無用 非如此 則學問不能獨立 不能發(fā)達。
這些話在您是嘮叨還是動力或遠方的燈塔?
蘇格拉底:我自知無知
注釋: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名言。柏拉圖的很多對話涉及這個主題,但當人們提到這句名言時,首先想到的還是《申辯篇》。蘇格拉底遭人指控,主要罪名有二:一是不敬神,一是敗壞青年。蘇格拉底道出事情的原委:此種指控和一個與“智慧”相關的神諭有關。德爾斐神諭說:蘇格拉底是最有智慧的人。蘇氏感到困惑:我知道我是沒有智慧的,神為什么要說我是最有智慧之人呢?為了“試探這個神諭的真意”,他遍訪聲稱最有智慧的政治家、詩人和工匠等,得出的結論是:他們都和他一樣無知,所不同的是,他們認為自己知道某些他們不知道的事情,而蘇氏卻“對自己的無知相當清楚”,即“自知自己無知”。實際上,“自知無知”并不僅僅是蘇格拉底的“謙詞”,而是一切哲學家的“必備素質(zhì)”: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會去求知;知道自己無智慧的人,才會去“愛智慧”,這樣的人就是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人們現(xiàn)在開始并首先在過去開始做哲學探索乃是通過驚異,他們?yōu)橹R而求知無任何實用目的
注釋: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名言,出自《形而上學》第一卷。亞里士多德區(qū)分經(jīng)驗與技術:經(jīng)驗只是一種個別知識,技術則是一種普遍知識;經(jīng)驗只知其然,技術則知其所以然,亦即知道其中的原因。技術有兩種:一種是具體而實用的技術,是謀生的手段;一種則是普遍的因而不為實用的技術,是點綴生活的手段。前者關涉具體的原因,后者則關涉最初的原因,而只有研究最初原因和本原才可稱之為智慧。哲學追求的就是這種智慧。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diào)哲學的純粹性和非功利性,認為就學術本身而探求的知識總是比為其應用而探求的知識更近于智慧?!霸诟鏖T科學中,那為著自身,為知識而求取的科學比那為后果而求取的科學,更加是智慧。”(《亞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第30頁)因為“在各種科學中唯有這種科學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僅是為了自身而存在?!?同上書,第31頁)
孔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注釋:語出《論語·為政》。這兩句名言講的是“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皩W”專指“讀書”,即“學舊文”;“思”則指“思考”,亦即東漢包咸所說的“尋思其義理”(皇侃:《論語集解義疏》卷一)。“學”不止于“悅目”,更要“求諸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故上句可以解讀為:讀書而不用心思考,就會惘然而無所得。下句的意思則反過來:如果“不廣學舊文”,即不知道前人的所思所想,而是“專意獨思”,任自己的“思緒”放飛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則會如何晏所言:“徒使人精神疲殆?!?邢昺:《論語注疏》)??鬃拥倪@個思想對今人仍有啟發(fā):在讀書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做到學思結合,既要“學有所思”,又要“思有所依”。
梁啟超:就純粹的學者之見地論之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 不必問有用與無用 非如此 則學問不能獨立 不能發(fā)達
注釋:語出《清代學術概論》:“樸學”。梁啟超一生徜徉于“政治”與“學術”之間,前期崇尚“學以致用”,變法失敗后,則偏向“純粹的學者”,強調(diào)“為學問而學問”,反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在談及先秦學術與希臘學術的差別時,梁啟超指出,先秦學術的一大短處即是“論理”(邏輯)思想之缺乏?!巴破渌匀狈χ?,殆緣當時學者,務以實際應用為鵠,而理論之是非不暇措意”。(《中國學術思想變遷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頁)在他看來,晚晴學術不精的根源也是“不以學問為目的而以為手段”?!皩W子之求學者,其什中八九,動機已不純潔,用為‘敲門磚’,過時則拋之而已。”(《清代學術概論》,第147頁)“殊不知凡學問之為物,實應離‘致用’之意味而獨立生存,真所謂‘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質(zhì)言之,則有‘書呆子’,然后有學問也?!?同上)今日中國之學術界,當以梁公此言自勉?!板X學森之問”,固可有多種答案,就學者自身言,缺乏“為學問而學問”的“書呆子”精神,實為一重要原因。
在燕園新書沙龍結束后,北大美學家葉朗(左)和張世英(右)合影
鏈接:張世英長篇
除夕祝福
作者:張世英、李超杰
編輯:周俊超
責編: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