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墨畫了一扇門,他嫌不夠黑,改畫油畫黑如棺材,卻賣了7475萬!
▲吳冠中畫了一扇門(局部)。
沒有一個畫家能像吳冠中這么認真,為了畫一扇門,他不知畫了多少次。有人說,在上世紀80年代,很多畫家都是這樣的,很認真,認真到較真的地步,也很敬業(yè),敬業(yè)到癡迷。但是對吳冠中來說,遠不止這些,他想讓這扇門達到自己預想的效果,用水墨畫的效果,總覺得不夠黑,不夠堅挺。如果是畫其他,或許他也會算了,不會一遍遍地畫,而這幅畫他覺得必須用足夠的黑,才能夠表達他想要的意圖。
▲秋瑾像。
吳冠中要把這扇門畫成一種厚重的紀念碑,至少要有這種屬性。因為他畫的是秋瑾故居。秋瑾,就是那位自稱“鑒湖女俠”的杰出女革命家,近代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者,32歲組織光復軍在浙江紹興起義,起義失敗后被殺害。而他用一扇門來表現(xiàn)這位女俠的故居,這是很難的,因為他要用近乎純粹抽象的畫面來表現(xiàn),盡管是有別與其他畫家,但要讓最簡單的抽象來表現(xiàn)最復雜的主題,厚重和莊嚴是必須的。
▲秋瑾像。
于是,吳冠中的畫面以黑白構圖為主,烏黑寬大的門緊閉,厚厚的墻向門的兩邊延伸,畫面中央的門近乎頂天立地,門上方印著小塊紅色標志,以營造出靈堂的氣氛。墻外電線上,棲息著幾只憑吊的燕子。他寫了句畫外話:“忠魂何處,故居燕語生生明如剪?!笨梢哉f,他作此畫,不僅僅是單純的形式實驗,而是要通過最為簡潔、最為純粹的形式,去凸顯最為豐富的作品主題,營造更為深遠的作品意境。
▲吳冠中《秋瑾故居》。
時過近二十年,吳冠中還是覺得這幅水墨《秋瑾故居》(見上圖),畫面上的門還不夠黑不夠堅挺,于是在二零零二年,根據(jù)水墨畫進行改造,創(chuàng)作了一幅油畫版的《秋瑾故居》(見圖一和下圖)。他還專門寫過一篇文章,談論這幅畫。他坦言這幅從上世紀80年代的水墨“移植成油畫”,畫面上的“黑門更黑,似黑漆棺材,錘煉更堅挺,由鐵而鋼,更強調黑、白、灰之間的對照”,屋頂收縮較原先窄而略曲,拓寬了畫面的空間,尤其去掉了“秋瑾故居”這四個字的標志后,畫面更偏抽象,悲劇意境卻更深遠。
▲吳冠中油畫《秋瑾故居》。
吳冠中用油畫又把這扇門畫一遍,他的創(chuàng)作意圖很明確,就是要通過這種簡潔而抽象的畫面語言,來承載“秋瑾故居”豐富的歷史主題,這在別人那里是一對矛盾,很難做到,但在他筆下,卻起到了這種美學的效果,而且起到了對秋瑾這樣的歷史人物和民族歷史做出深刻思考。這幅作品,在中國保利國際二零一一年秋拍,成交價高達7475萬元。
▲秋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