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靜之兄第400篇原創(chuàng),累計原創(chuàng)80萬字
01
在Facebook上,有一段一分鐘的視頻最近大熱,三天的點擊量就超過3億。
視頻里,講述了一個暖故事:
下課鈴響,同學們紛紛掏出飯盒,取出點心,準備饕餮一番。一名小男孩的臉上,卻寫滿了失落和憂郁。
原來,他家里很窮,根本沒能力給他支付點心的費用。因此,他的飯盒,只是空有其表,里面空空如也。
小男孩無奈之下,只好躲,他舉起手,向老師請假去廁所。其實,他并非去廁所,而是去飲水機喝水充饑了。等到估摸著大家吃完點心后,小男孩再回到座位,一拿飯盒,感覺里面有東西,打開一看,里面塞滿了食物。
小男孩四處的望去,都是友善的目光,他于是怯怯的拿起一串葡萄,吃了起來,吃到最后,越來越放松,越來越自然,越來越開心。
——真是令人淚奔的暖故事。
02
可是,其中難道沒有BUG?
且不說片子里的情節(jié)是否具有生活的基礎,小男孩是否會接受這樣的幫助。單說這些由同學支援的點心,是在幫小男孩還是害他?是引導他學會感恩之心,還是暗示他可以不勞而獲?
有段時間,我到處找王陽明的影視作品,發(fā)現(xiàn)在大陸還真找不到,相反,韓國卻播放了一部由大陸拍的王陽明電視劇。除此之外,勉勉強強,只找到一部動畫片《少年王陽明》。里面也描寫了一段類似的“暖故事”:
李文龍是王陽明的同學,家里很窮,買不起肉吃,每天只好帶咸菜去學堂。王陽明很想幫他,于是悄悄的把自己的魚塞到李文龍的飯盒里。
最后你猜怎么著?李文龍勃然大怒,感覺很受侮辱,差點要跟王陽明斷交。
受此教訓后,王陽明明白了一個道理:自己看重的,覺得好的,并非也是別人覺得好的。
——雖然《少年王陽明》拍的有點虎頭蛇尾,但從這件事來看,還算反映了真實的人心。
03
我一直記憶猶新的,也是一件類似的事情。
當其時,我在讀初一。班上有位鄉(xiāng)下來的同學,家里特別窮,衣服總是破破爛爛的。于是,我的愛心泛濫,在“民間”號召大家為這位同學捐款,結果很有收獲,得到了很多善良的同學的慷慨支持。
結果,這位同學居然拒絕接受大家的善心捐款。理由不明,反正就三個字:我不要。
一個人如果被私欲控制,上帝都無法阻攔他的愚蠢。有一天的晚自習,我突然跑上講臺,提議班上的同學討論一下,是否請這位同學接受這筆捐款。最后的結果是怎樣記不太清了,但現(xiàn)在想來,我這一系列的妄為,對那位同學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04
是的,我們可以善良,而且必須善良。但若打著善良的幌子,去蠻橫的干預他人的價值觀,不顧他人的尊嚴,這就不是善良了,而是一種惡。
這就是王陽明所講的私欲——刻意的“為善”,也是私欲。
05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習慣群居。只要群居,就會涉及人際關系。為己為人,人們都希望營造一個友善的人際關系網。于是,做善人、發(fā)善心、做善事就成為很多人的理想。
這種理想,對社會而言,當然是一種正能量,應該提倡??墒?,這需要有個度,更需要搞清以誰為主。
當我們發(fā)善心、做善事的時候,如果僅僅從自身出發(fā),不顧他人的情感,這就不是做善事了,而是對他人的蔑視和羞辱。
你想幫人,但別人是不是也想你幫呢?你覺得是好的,別人是否也這樣認為呢?做善事,要做的是別人認為的善事,而不是自己以為的善事;發(fā)善心,要發(fā)的是有利于別人的善心,而不是有利于自己的善心。
我們需要反省一下,在做善事之前,我們的內心是否果真都是心無雜念?如果做不到這點,就斷不可以坦言自己是在做善事,我們不過圖名罷了,為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06
不僅如此,我們喜歡幫助別人,還可能源自內心深處強烈的優(yōu)越感。這是對于弱者的一種高高在上的心理優(yōu)勢:看,我能、我強,所以可以當你的救世主。
這種幫助,其實附帶附加條件,這就是被幫者必須表現(xiàn)出相當的謙恭、臣服。否則,我們很容易用“忘恩負義”這四個字去攻擊他們。如此來看,我們到底是幫人,還是在做交易?
可悲的是我們忽略了一點:越想證明自己強的人,往往在內心的深處,住著一位懦弱的小孩。這其實是一種病態(tài)的陽光——外表富足,內心匱乏。
07
毛主席說過,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搬。我是發(fā)展一只花,哪里能開往哪插。細思量,這才是真正的做好人、做好事:一切從他人的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我的需要出發(fā)。
想想吧,如果心生私欲,到底我們是在幫人,還是害人,抑或害己?
微信號:靜之兄
心學純明,專治各種不痛快!
建議通過意念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