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類文本閱讀,有時頗有點文字游戲的意味,不少考生對此心存畏懼,答案正確率不高;或者做對了,耗時卻很長。如何快速、準確地拿下三道選擇題,一直是師生共同關注的問題。
怎樣才能更準確地識破選項陷阱,排除錯誤選項?
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必須掌握命題者的設錯規(guī)律,也就是命題者怎樣設錯誤選項,都有哪些陷阱,做到心中有數(shù),方能快速準確做出判斷。
設錯的六種方法:
(1)刪:刪減。就是是刪減定語、狀語,補語,改變語義,有可能是內(nèi)容的擴大,也有可能是對內(nèi)容的曲解。
(2)添:添加。添加定語或狀語、補語,造成對內(nèi)容的曲解。
(3)調(diào):調(diào)換。調(diào)換詞語或句子順序,從而改變句意。比如因果顛倒、主客體顛倒。
(4)換:改換。改換詞語,曲解文意,造成似是而非。
(5)漏:遺漏。只是強調(diào)了問題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重要信息,斷章取義。看似是保留原文詞句,有很大的迷惑性,須多加留意。
(6)湊:拼湊。將意義有關或無關的幾個詞語(句子)雜糅湊合而造成錯誤,或者將望文生義的幾個義項強加進去,胡亂拼湊、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干擾判斷。
十類陷阱(錯誤選項干擾類型)
選項設置的陷阱類型主要有:
混淆時態(tài)、混淆程度(如過于絕對)、混淆范圍(如以偏概全)、混淆關系(如強加因果)、混淆對象(如張冠李戴、偷換概念)、混淆是非(如自相矛盾)、無中生有、斷章取義、答非所問、引文或事例與觀點不符等。
尤其下面幾種陷阱更是常見,要格外注意。
(1)以偏概全
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表示程度輕重的詞語干擾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體(或以整體代部分)、以個別代一般(或以一般代個別),以特殊代普遍等。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
(2)混淆時態(tài)
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xiàn)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主要是指已然與未然、或然與必然?!耙讶弧笔鞘挛镆呀?jīng)成為事實的狀態(tài)或?qū)傩?,“未然”是事物尚未成為事實的狀態(tài)或?qū)傩浴C}者故意把“尚未發(fā)生的事情”轉(zhuǎn)述為“既成事實”,或者把“或然”即“可能是”轉(zhuǎn)述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3)因果混亂
混亂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因果顛倒,指選項在因果(或條件)關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條件)變成“果”,或把“果”變成“因”(或條件)等。還有一種情況是強加因果關系,即把本無因果關系的兩個事物硬說成有因果關系。
(4)混淆是非
命題者設計選項時在事物的性質(zhì)上設置干擾,有意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造成自相矛盾。
(5)偷換概念
故意弄錯對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誤入歧途”。如命題者暗中將兩個概念的內(nèi)涵如屬性、作用、發(fā)展趨勢等進行了調(diào)換、改變或混淆,乍看與原文的說法一樣,但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實際上并不是一回事。
(6)張冠李戴
在表述對象上故意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將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觀點、發(fā)明、創(chuàng)造說成是乙的。
(7)無中生有
干擾項的內(nèi)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據(jù),或原文中并無此意,而憑空捏造出某種意思,純屬命題者故意提出來迷惑考生的。
(8)斷章取義
只是強調(diào)了問題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此剖潜A粼脑~句,有很大的迷惑性,須多加留意。
(9)答非所問
題干所問為“含義”、“原因”、“作用”等,而選項與此無關。
(10)事例或引文與觀點不符合。要關注引文或事例為了證明什么觀點。
知道了出題陷阱,該如何讀文章?歡迎關注金榜奪冠高中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