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作者:小石頭媽(李躍兒教育論壇版主)
1、壓制自己的情緒,而不是管理它
正在修煉過程中的家長可能都經(jīng)歷過這個過程,就是遇事時本來想發(fā)火,但為了孩子,盡量壓制住了。
可是事情的結果往往是這樣的,我們壓制了半天,然后會在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爆發(fā)了,而且更猛烈,更讓孩子不明所以然。
后來才知道,原來情緒是要先認識再疏導再解決,一詞概括之,就是管理。
再后來發(fā)現(xiàn),這一對詞真是適用于很多地方,比如對一個好動的孩子,你不能總是壓制他不讓他動,相反要幫助他管理好他的生活,才能做到動靜相宜;再比如說孩子上了小學,玩耍和學習時間的安排,與其列個計劃刻板地壓制著孩子,不如幫助孩子學習管理它,這樣時間應用起來會更靈活,更有效率。
所以,現(xiàn)在有人說教育別擰巴,咱別總想壓制住自己,壓制住孩子,放開心懷,找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時間、財務、身體的方法,才是正途。
2、認為孩子只要自信就行了
自信本來挺好一詞,但現(xiàn)在好象越來越誤用了。自信本意的確本義是自己相信自己。但凡事,真的是自己相信自己就行了嗎?
象我,從小一只耳朵失聰,我爸媽告訴我要相信自己和別人是一樣的,于是硬生生地幫我先了英語這專業(yè)。但事實是當環(huán)境一嘈雜,我就聽不出別人的聲音,只能看到對方嘴在動。這時,再怎么相信自己也沒有。于是每當我做翻譯時,我就心驚膽戰(zhàn)地?;乇芰硕嗄旰螅K于轉行。
兒子從小就堅信自己會游泳,直到有一次跳到游泳池里差點被淹著,才意識到自己不會游。朋友對她孩子有一陣最苦惱的是孩子真是太自信了。70分的水平,就敢號稱90多分的水平。她費了好大的精力,讓孩子明白了目前所處的位置,然后找到方向和目標,開始努力。
如果為了讓孩子自信,而夸大孩子的能力,掩蓋孩子的不足,那像是為孩子建筑了一個沒有根基的大樓。
而自知就不一樣了,在對自己有正確認知判斷的情況下,要不揚長避短,要不提升所短,逐漸地改善自己。這時,或許孩子的起點很低,他也是自信的,因為他相信改進自己的能力。
所以,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的。如果自信是能力超強的發(fā)動機,那么自知則是能穩(wěn)穩(wěn)托住它的底座和能量供應系統(tǒng)。
3、想對孩子放手,卻成了放任
有的教育理念認為,相信孩子內(nèi)心有個強大的自我成長機制,可以自己隨著現(xiàn)實和時間養(yǎng)成一切該有的習慣。比如說,小學生家長在孩子學習上面完全放手,不提醒。事實是,孩子并不能只靠自己,就成長起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
當孩子能力還達不到的情況下,就一味地放手,那就是放任了,就相當于把孩子扔到沙漠里,沒有方向,沒有工具,那么得到的只有失敗和受挫。
兒子小學上到現(xiàn)在,早上時間是他叫我走,因為無論是生理發(fā)育還是此前的準備,他有能力去管理時間,所以我放手。但有人問,孩子兩歲,可以在時間上放手嗎?我們想象一下,這時放手的后果,想吃就吃,想睡就睡,那會怎么樣啊。
孩子需要的,是我們逐漸放手,而不是放任。
4、認為孩子一定要刻苦,享受是沒出息的
從小到大,我們都這樣被教育的:人要刻苦努力,不要貪圖享受。你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內(nèi)心中也這么認為,只有刻苦努力才會有出息,而享受總是和怕吃苦相聯(lián)系的,是沒出息的表現(xiàn)。
可是,隨著內(nèi)心越來越釋放,我發(fā)現(xiàn)生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好好地享受生活。享受于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享受和家人朋友有一段美好的時光,享受成長過后平和的感覺,享受在幫助他人以后的充實感、價值感……
當一個人知道有很多美好可以享受時,才會將夢想轉化為奮斗目標。人是為了享受而努力的,而不是為了刻苦而努力的。當初那些革命志士拋頭顱、灑熱血時,他們的頭腦中一定有一幅大家能平和安寧享受生活的美好畫面。
兒子會享受生活,他會不怕麻煩地認真地刷出浴缸,然后放上熱水,自己美美地泡一個澡;他會自己在累的時候,去廚房給自己做一道小吃,為了這個,他會仔細聽別人講怎么做;他會在寫作業(yè)時為自己端盤子水果,做幾道題,獎勵自己一下……
因為這樣,我知道他以后會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很好,他會想很多辦法來解決自己的不舒服,他也會為了更好的享受去付出努力。
5、把投射當作孩子的感受
記得在兒子還小的時候,我的心在很多時候還是被“正確”控制著,也就是很硬。慢慢地,我的心開始柔軟,開始能感受到兒子的心情。
但也記得因為我小時候受父母管制特別多,所以,當爸爸一對兒子嚴厲時,我就會認為兒子會感覺非常壓抑。但事實并非如此,兒子跟爸爸相處并沒有多大的不愉快,相反,我的某些患得患失,卻讓孩子無所適從。
慢慢地,我知道了,我認為的出現(xiàn)在兒子身上的痛苦,其實是我的投射。我自認為我感受到了他。投射其實是我的感受,而并非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實,是我自己的感受的一種泛化。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我們?nèi)ジ惺芩恼鎸崱?/p>
如果問我怎么樣避免投射,面對真實的自己、解開心結,可能很難一下子做到,但我們覺察到,就是改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