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藍字“高行之龍心理”
點擊右上角選擇“設為星標”,好文不錯過!
這是高行之龍心理推送的第11篇文章
今天晚上,我有幸邀請到心理治療與心理專業(yè)學者,心理督導師,資深傳統(tǒng)文化研究者,第一個揭開孔子中庸思想真相的人,龍心理的發(fā)掘整理人,中國式督導的發(fā)起人和倡導者,中國第一部心理督導師專用教材《心理督導師》編委成員、山東的高行之老師,為北京龍鄉(xiāng)和潤心理成長群的朋友們分享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龍心理”發(fā)掘整理的研究成果,高老師近兩個小時的授課,讓我深受啟發(fā)。想在以下問題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高行之老師一直潛心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致力于建構中國心理學多年。當中國心理學經過他多年的發(fā)掘被整理出來以后,給這套中國心理學起一個什么樣的名字,才能既符合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又有鮮明的心理學特征,同時又能體現(xiàn)出這個心理學體系與西方心理學的不同,成為擺在高老師面前的一道難題??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因為確定不了正式名稱,就無法對外公布,高老師為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名字而陷入了困境。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高老師在繼續(xù)完善整理的過程中苦思冥想,經過了漫長的四年時間,仍然沒有取得進展。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的老一輩心理學家們在探尋中國有沒有自己的心理學時,思路存在卡頓狀態(tài)——因為他們不知道中國心理學究竟是什么樣的,所以只能以西方心理學為樣板。高老師將這一思路形容為“照貓尋虎”。
在講到中國人有沒有自己的心理學時,高老師多次提到此問題。不曾想,一個充滿戲劇性的有趣的事件,讓高老師偶然得到了“龍心理”這個名字。
中國第一部《心理督導師》的副主編、河南的李繼凱老師是高老師的好友。李老師對高老師的研究成果非常了解,也知道高老師一直在為給發(fā)掘整理出來的中國心理學起不到合適的名字而冥思苦想。一次,李老師在聽高老師網(wǎng)上直播的督導公開課。課上高老師再次談到了“照貓尋虎”的問題,只聽他講到:“可惜,中國心理學卻不是貓,也不是虎。既然既不是貓,也不是虎,那么,照貓的樣子畫虎怎么可能找得到呢?”
李老師心想: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中國人的心理學當然不是貓也不是虎了,而是龍——李老師的腦海里突然靈光乍現(xiàn),一拍大腿,對呀!就是它了!
高老師的直播課剛結束,李老師就迫不及待地撥通了高老師的電話。高老師直播結束就看到李老師的電話進來,心里一驚:是不是課上我哪兒講錯了?
李老師說:“老高啊,你的那個是龍啊,龍心理??!”
“什么?什么龍?”高老師一頭霧水,有點兒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李老師笑了,“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你的那個心理學不是找不到合適的名字嗎?就是‘龍心理’啊!”
“哦!”高老師恍然大悟。講了許多次“照貓尋虎”,卻從沒聯(lián)想到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這句再熟悉不過的話。明明就在那兒,可就是想不到。人的思維就是這樣,經常會被一層薄薄的東西給困住。
“好!就是它了!”兩個人在電話兩頭大笑了起來,一錘定音。這真應了那句老話: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龍心理,從此就成了中國心理學的正式名稱。目前高行之老師已經將這個名字申請了國家商標認證。
我非常贊同和喜歡這個名字。中國人是龍的傳人,中國人的心理學,理所應當叫“龍心理”,這個命名太恰如其分了,可以說是實至名歸。
據(jù)說,之所以叫“龍心理”而不是叫“龍心理學”,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希望以后有機會能聽到高老師的分享。
這是個很普通的孩子,誰知道長大后他就成了全世界的名人呢? 龍心理,現(xiàn)在還只是個剛出生的嬰兒。長大后,她就成了……
我認為,龍心理是幾千年來龍的傳人智慧的結晶,是無數(shù)華夏子孫在應對世界問題過程中,從心理層面對世界的認知,是哲學層面的思考,是中國人的宇宙觀和應對世界的方法論。是對宇宙遵循的根本規(guī)律——“道”的發(fā)現(xiàn)、研究和整理,是在此基礎上的文化成果的基本闡釋之一。是人生活在世界上可以學習并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這個基本原則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人是用情緒來表達思想的。情緒的“起升發(fā)滅空”就是人的心理過程。我們必須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讓這個情緒自然而來,自然而去。偏離了這個根本法則,人就會生病。輕則內心不舒服,重則身體出毛病。嚴重了則會身心分離,無法正常生活。
所以,我同意高行之老師說的,“龍心理是認識論和方法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道”在心理領域的應用,是從“道”的層面來講心理學,所以從內容到形式,它和西方的心理學不同”這個說法。
“我不管是什么心理學,只要對我有好處,學什么我都答應。對我沒好處的,我就拒絕。據(jù)說,龍心理,不僅僅是心理學,還是幾千年總結傳承下來的中國智慧,是最容易學而且花錢最少的。那就學唄!”
中國人是在華夏五千年文明影響下成長起來的,我們的成長環(huán)境與西方人的成長環(huán)境迥然不同,看待問題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自然不同,產生的心理學也會有很大差別。我們講“道和中庸”,講“包容和兼顧”,講“和諧和利他”,這種心理認知與西方的“獨立、張揚個性”等價值觀是非常不同的。所以,未來的“龍心理”學是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是基于中國文化基礎上的心理學,是最適合中國人身心特點的心理學。中國心理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研究形成中國體系的心理學。有了自己體系的心理學,才能更好地指導心理服務工作者和心理愛好者的日常生活實踐,為中國人服好務。中國人學習心理學,首先要學習中國人的龍心理。
我的自我成長和心理服務實踐告訴我,學習心理學,就是一個悟“道”,用“道”的過程,也是人不斷內省,自修,提高自己認知的過程。認知越高,人的心理能量層級越高,心理能量高的人,內在強大,不會被生活困難所嚇倒和絆倒。心理能量高的人,是活的很通透的人,是善于處理負性情緒的人,是幸??鞓返娜恕K?,我們要學習西方的基本心理學理論,同時,更要學習發(fā)掘整理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將二者有機結合,成為我們助己助人的強大武器。
龍心理就是告訴我們,如何遵循“道”,如何理解“在中國文化里,‘人、物、天’三者是一體的,是貫通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幾句話值得我們很好研究和理解,理解了才能運用于生活實踐。
高行之老師說:“在中國,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中國咨詢師,你不是去用你的方法幫助求助者把他的問題解決掉,而是你要教會他一套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會她一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讓他能夠自己用這套方法去解決自己的問題。這樣,這個人就可以自助成長,就是他自己能夠幫助自己成長。”這幾句話我贊同。
但我同時認為,這不是龍心理獨有的東西。西方的心理學也有很多心理學家在學習、研究、運用心理學的過程中,從哲學層面進行思考得出了很多相同的結論,也就是說中西方很多東西本質上是相同的。是要互相學習借鑒的,心理學也在互相滲透。比如黑格爾,海德格爾,孟德斯鳩,馬克思等等,他們是對世界精神文化有眾多思考的哲學家,政治家,同樣,他們也是心理學家。中國的孔子、孟子、莊子、老子、毛澤東,同樣是哲人,是懂得心理學并很好地運用心理學的人。
我們發(fā)掘整理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不僅是要找出中國人獨有的和西方人不同的心理學理論和技術,同時,也要在比較中找出中西方心理學在認知與行為,理論與技術的融和滲透后相同的東西。
這相同的和不同的東西構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才叫“龍心理”。
我認為,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龍心理應該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最好的心理學,是一門隨著中國人的智慧不斷發(fā)展的心理學,是為世界上所有人服務的心理學。應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自然也應該形成自己的體系。但這個體系遠沒被發(fā)掘整理形成,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參與,一起努力。
心理學是一個專業(yè),更是一個不錯的職業(yè)。建議更多的人學習心理學。了解中西方心理學的理論,吸取西方心理學的精華,融入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龍心理的范圍,研究形成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體系。讓中國人的心理學好學、好用,可以幫到所有的中國人身心越來越健康。
不過,我不同意高老師說的——“目前的大多數(shù)心理咨詢師不能靠心理咨詢,心理服務養(yǎng)活自己,學習心理學不能獲得高收入和好的生活。所以不能成為人的職業(yè)選擇方向”的說法。
我認為,心理咨詢師是為大眾服務的,心理學是為所有人服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一般民眾中心理和認知方面有困惑,有負性情緒的人,當然,服務對象也包括已經被精神科醫(yī)生治療后病情穩(wěn)定的精神病人。
我們需要用龍心理的“道”去調整人們的認知,告訴他們什么應該“止”,什么時候應該“止”。什么應該“行”,什么時候應該“行”。怎么做才自然,才不傷害他人,也不傷害自己,才內在喜悅和幸??鞓?。這樣幫助人提高幸福生活指數(shù)的心理學就是龍心理,這樣的心理學一定是人們都需要的,一定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yè)。掌握了龍心理的人一定是一個能幫到人并且受人尊敬的人。所以我說,不能靠心理咨詢養(yǎng)活自己,獲得高收入的心理服務者,是沒有真正掌握龍心理之“道”的人,是對心理學沒學好的人。心理學,可以當做終身的職業(yè),更可以獲得高收入。因為大眾都需要。
高行之老師說:“中國的心理咨詢師,不需要督導,他只要學會了自助成長就行了”。我不同意這個說法。
什么是督導?為什么要督導?每一個心理學者,從開始有意識地學習心理學都有一個過程,這個學習和運用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在這個過程中一定存在困惑,想獲得幫助。這個被幫助的過程就有被督導的成分,這是咨詢師成長過程中的必要條件,不是可有可無的。所以我認為,純粹的自我成長是不存在的。中國的咨詢師不需要督導的結論也是不成立的。
高行之老師說:“龍心理倡導的是一種開放式的思維。簡單的說呢,就是任何事,任何物,都不要輕易的貼標簽兒。我們心理咨詢里也講,不要給來訪者貼標簽”。這個說法我同意。但我認為需要深入解讀。
我的理解是:龍心理,在具體技術運用層面,要高度重視、尊重來訪者,尊重來訪者的內在需要。看見來訪者作為一個個體,內在情緒的產生是有內在需要的。每一個人的生命發(fā)展歷程,是沿著人的內在需求的規(guī)律前進的。龍心理與西方心理學不同的地方是不割裂人與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聯(lián)系,是用發(fā)展、聯(lián)系、整體的觀念看待來訪者,看待他們生命成長歷程中的交互作用。從不同角度和整體角度看問題,才會產生對生命的尊重。有了尊重,才不貼標簽。從這個意義上再看待面前的來訪者,我們才不歧視,才會用人性的大愛去尊重,才會全身心用生命的寶貴時光去陪伴來訪者,這個職業(yè)是多么神圣和偉大的職業(yè)。
從上述意義上來看待龍心理,才顯出我們中國心理學與西方心理學的不同。
最后,我非常同意高行之老師的說法“龍心理是心理學,但又不僅僅是心理學,它還是哲學,他還是日常生活的智慧”。
從這一點上說,我認為,每一個人都應該學習心理學。為提高自己的認知,為獲得很好的生活。我深深感到,學習了心理學就是不一樣,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心理學讓我活的更通透,更幸福。
以上是我聽了高行之老師授課后的粗淺認識,不妥之處,請高老師和各位專家、朋友們批評指正。
草寫于2020年11月22日夜,修改終稿于2020年11月24日晨完成
高老師點評:
11月22日晚,課程結束后又進行了總結、提問答疑環(huán)節(jié),結束時已經21點40分了,作者當晚就在群里分享了這篇文章。顯然,這是作者當晚一氣呵成的。作者求知若渴的好學精神、縝密辯證的獨立思考、廣博的學識、大膽質疑的求真精神躍然紙上。這在心理領域十分罕見的,也是十分難得的。這種獨立思考與勇于質疑,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也是龍心理所秉承的治學精神,更是構建中國心理學不可或缺的。
龍心理的完善和發(fā)展需要獨立思考,需要質疑和批判;沒有質疑和批判,就不可能更健康地成長。作者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好的榜樣!為作者點贊!
這是作者第一次與我進行如此深入細致的交流,通過交流,我才知道了她的名字,但其率真與博學深深打動了我。因此,除了贊賞,還要表達我深深地感謝!
由于龍心理是在一個普適性的知識體系上而構建起來的相對專業(yè)化的知識體系,涉及內容非常繁雜,加之許多知識是顛覆傳統(tǒng)認知的,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其中僅僅為了解釋清楚“中”和“庸”兩個字的本義,就形成了一本近30萬的專著。因此,實在無法在短短的兩三個小時內把龍心理講清楚,更無法細化到具體的概念。舉個例子,在龍心理中,自我成長、自然成長、自助成長,是完全不同的專業(yè)概念,不是大家通常所理解的意思,不可任意替代。但由于時間關系,這些細節(jié)不來及細分、細講,只是給大家一個初步的印象。所以,大家會有許多疑問,這很正常。作者提出的疑問在龍心理體系中其實都可以找到相應的解釋。
但是,我關注的并不是作者提出的疑問或不同意見的正確與否,而是作者的獨立思考與質疑批判精神。我們需要這樣的甚至是更尖銳更嚴厲的質疑和批判,因為這會讓我們及早注意到哪些地方需要關注,哪些內容需要補充和完善,哪些表述需要糾正和調整,哪些表達方式還需要繼續(xù)推敲。所以,對于作者提出的質疑和批判,我們衷心地表達我們真誠的感謝!
文章中說:“中國心理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研究形成中國體系的心理學。有了自己體系的心理學,才能更好地指導心理服務工作者和心理愛好者的日常生活實踐,為中國人服好務。中國人學習心理學,首先要學習中國人的龍心理。作者認為,基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龍心理應該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最好的心理學,是一門隨著中國人的智慧不斷發(fā)展的心理學,是為世界上所有人服務的心理學。應該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自然也應該形成自己的體系?!?/span>這也正是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中國人自己的心理學線索以后,發(fā)掘整理龍心理的初心和動力所在,歷史也必將證明事實正是如此。
也正如作者所呼吁的,“這個體系遠沒被發(fā)掘整理形成,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參與,一起努力。”我借作者的話,在此向各位發(fā)出的真誠的邀請:
有志于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構建中國心理學的同仁們,讓我們?yōu)楹霌P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水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走到一起來!
再次向作者表示感謝!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和關注!
高行之
2020/11/25
弘揚五千年文化精髓
傳播龍心理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