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
您問這個問題,就是因為您是儒家(或者是儒家思想影響下的中國人),所以覺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很無情,很不符合我們?nèi)粘5乃季S和判斷。
相應(yīng)與儒家,不單單是“親親為大”,甚至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極端(儘管這個事情一直是被批林批孔的時候大家大批特批的,就是不講原則,當時強調(diào)“大義滅親”)。
這兩種思想是完全衝突的。
首先,我自己站穩(wěn)了,我是儒家。所以不贊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其次,我們可以討論一下,莊子的這個觀點,有啥“正面”的邏輯沒有?
莊子的這句話的上下文是: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于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blockquote>
無情:大難到來各自飛
泉水枯竭,是前提,在水裡遊的好好的,男魚和女魚幸福與愛河,肯定不會搬出這句絕情的話。這句話的另外一句俗話是: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到來各自飛。
所以,這也是極其普通的一句話,只是莊子有學(xué)問,說得場景非常有畫面感----快乾枯死了,互相用吐沫來讓自己活著,很催淚。
這種事情,日常生活中,天天發(fā)生。
有情:肝膽相照,患難見真情
支撐一個人的,很多時候是精神生活,之前有“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所以“有情世界”,是世俗世界,人間世界的本質(zhì)。
因此,在生死關(guān)頭,是儒釋道各自世界觀的選擇點,顯得各自的不同來了。這也是我們?yōu)樯对谡f“中國人缺乏信仰”------在生死這個關(guān)頭,是凸顯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日用不知的。
中庸之道:在生死這個關(guān)頭,是凸顯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是日用不知的莊子是道家一路,道家眼裡,一切自然,生與死,一樣。莊子這句話的內(nèi)容在于“齊生死”,天地不仁,萬物如簇狗。
佛家在這個關(guān)頭會如何?生死有命,不悲不喜,我覺得這如果是兩條佛家的魚,估計就不會在一起,也不會有相忘於江湖的悲喜,如果一條的佛家魚,一條是俗家魚,那麼佛家魚可能舍生救了另外一條,賺了“七級浮屠”。
這句話,無關(guān)對錯。
如果再衍生一下,把泉水枯竭,比喻成為“禮樂崩壞”的年代,那麼也可以看出,道家和儒家的差別:
道家:“大道廢,有仁義;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混亂,有忠臣?!?/p>
儒家:“仁義王道”,知不可為和為之。
儒家不會有相忘與江湖,每個人生來有父母,就天生有孝悌關(guān)係,只是你去不去操練這個關(guān)係,讓它充斥你自己,你的家,你的公司,你的國家和你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