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寒與熱屬于兩個不同的感受,一般寒熱水火不容,但是你是否這道寒熱癥狀可以同時出現(xiàn)在一個人的身上,這個情況被中醫(yī)稱為“上熱下寒”,顧名思義就是上身上火而下身虛寒,這種寒熱錯綜復雜的癥狀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中醫(yī)角度的上熱下寒屬于心腎不交范疇
《傷寒論》中指出上熱下寒屬于人體寒熱錯綜復雜的表現(xiàn),即在同一個時期內上部熱性而下部寒性的癥候,用中醫(yī)的術語解釋就是陽盛于上以及陰盛于下,正常情況下心火可以向下供給腎陽氣,而腎臟又可以向心臟供給水以滋潤心火,兩者相互作用且互相牽制,但是出現(xiàn)心腎不交的情況就會使心火向上并導致腎陽氣不足,下身自然就會倍感寒涼,而心火得不到水分滋潤就會使心火旺盛,上身自然就會倍感燥熱,因此上熱下寒屬于中醫(yī)心腎不交的范疇。
上熱下寒體質的人群下半身比較寒冷,常常有手腳冰涼的不適癥狀,也會因為氣血不暢而有腰酸背痛等不適,四肢有沉重感,特別是女性還會出現(xiàn)月經(jīng)不調的癥狀。但是上熱下寒體質的人上半身卻極易有發(fā)熱上火的表現(xiàn),比如臉部易長痘,口腔潰瘍易復發(fā),也會有牙痛的不適。通常上熱下寒體質人群的舌尖很紅而舌根部位發(fā)白。
什么原因會導致上熱下寒體質的出現(xiàn)?
1.缺乏運動容易導致體內氣血不通以及身體淤堵,此時體內陰陽平衡被打破就極易形成上熱下寒的體質。
2.飲食不當也會引發(fā)上熱下寒體質的問題,比如經(jīng)常食用熱氣煎炸以及上火辛辣的食物,這些食物極易導致大量的熱毒積蓄在體內并加重身體的負擔,另外也有人反季節(jié)寒涼的蔬菜水果攝入太多,此時會損傷中焦的脾胃并引發(fā)胃脹胃痛的不適,特別是脾胃虛弱削弱就會影響熱寒的平衡并引發(fā)上熱下寒體質的問題。
3.中醫(yī)認為上熱下寒與肝臟功能有較大的關系,肝臟主情志并具備疏泄藏血的功能,其疏泄正常是五臟六腑氣機順暢的關鍵,當一個人頻繁的生氣動怒或者憂思過度就會導致肝氣郁結,此時肝火旺盛就會影響氣血循環(huán),由于氣血向上導致下身氣血不足并進一步引發(fā)上熱下寒的不適癥狀。
4.腎陽不足是上熱下寒體質的一大誘因,而腎陽不足不僅與父母有關系,后天的不良習慣也會損傷腎氣,比如冬天不避寒、喜冷飲、縱欲熬夜等,這些壞習慣都會導致腎精被消耗掉且引發(fā)腎虛問題,繼而患上上熱下寒的毛病。
出現(xiàn)上熱下寒體質,積極調理是關鍵,給你4個方法
首先要注意日常的飲食
上熱下寒人群日常飲食要以平性為主,多吃大米以及面食等食物,少吃牛羊肉、辣椒等容易上火的食物,另外食物宜水煮清蒸而不要煎炸爆炒,不宜多喝冰涼的飲料水果雪糕等,盡量選擇溫熱的食物。
其次要注意生活起居
上熱下寒人群不宜頻繁熬夜,堅持早睡早起有助于肝膽經(jīng)氣順暢并促進陽氣的生發(fā),在減輕身體的負擔之余也可以緩解上熱下寒的癥狀。
然后要堅持做運動
堅持運動可以促進氣血的運行并加速身體新陳代謝速率,增強機體免疫力也可以起到調理上熱下寒體質的作用。
最后可以通過中醫(yī)調理
出現(xiàn)上熱下寒癥狀且難以緩解的情況下可以咨詢中醫(yī)大夫,一般可以通過傳統(tǒng)中藥湯方或者針灸、推拿等法式改善上熱下寒的不適癥狀。
上熱下寒可以說是現(xiàn)代人的通病了,如果確診了上熱下寒病癥就要積極的進行調理,這樣才可以避免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