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陽明先生因何可與孔子同稱“圣人”

        

    隨著近年來許多讀書人對王陽明先生的推崇,對陽明先生與孔子同稱“圣人”的人也越來越多。有人說中國歷史上達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標準的只有兩個半人他們分別是孔子、王陽明,而那半個是曾國藩。也有人認為真正的三不朽只有孔子和王陽明兩人。對先生的學術(shù)思想,大家一般統(tǒng)稱為“王學”?,F(xiàn)就先生的生平事跡和“王學”的精髓作一梳理。

         一、關(guān)于先生的平事跡 

    王陽明(公元14721529年),幼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謚文成。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余姚縣(今浙江省余姚市)人,因晚年筑室讀書于故鄉(xiāng)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

    先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家、書法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軍功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封候爵。先生生逢明朝中期,此時政治腐敗、社會動蕩、學術(shù)頹敗,先生試圖力挽狂瀾、拯救人心,乃融儒、道、釋諸學于一體,集各家之大成,獨創(chuàng)“身心之學”,倡良知之教,修萬物一體之仁。因而被譽為“一代心學宗師”,與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孔、孟、朱、王”四大家。先生不僅是宋明心學的集大顧者,而且一生事功赫赫,為明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而彪炳史冊,故被稱為“真三不朽”。其學術(shù)思想不僅在中國,在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家全球都要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現(xiàn)代社會也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可以讓疲憊脆弱的現(xiàn)代人重新獲得強大內(nèi)心,在浮躁的社會中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充實與幸福,是現(xiàn)代人修養(yǎng)身心的最佳指導思想。

    先生出生于明朝中期一個世代為官的書香門第,其父王華,明成化十七年(1481)中狀元。此后,王守仁隨父移居紹興。王華對兒子家教極嚴,先生少年時學文習武,十分刻苦,但歡喜下棋,往往為此耽誤功課。雖受父親屢次責備,總不能改,王華一氣之下,就把象棋投于河中。王守仁因而頓悟,當即賦詩一首:“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痹娭兄?,透露出先生決心以臥龍先生(諸葛亮)為榜樣,干一番事業(yè)。此后刻苦學習,學業(yè)大進,騎、射、兵法,日趨精通。

    明弘治五年(1492年)秋天,先生在鄉(xiāng)試中中了舉人,得到參加會試資格。不幸的是連續(xù)兩次會試落榜。從小未受過挫折磨練的先生,很是有些心灰意冷。功夫不負有心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先生28歲那年,第三次參加會試,總算榜上有名,中了進士。進入仕途后,先生行是被派往工部觀政,因督造威寧王墳墓有功,被授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被派往山東主持鄉(xiāng)試,再次展露才華,引起朝廷重視,被告委以兵部武選司主事。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當時,提督軍務的太監(jiān)張忠認為他以文官授兵部主事,懷疑其中有詐,便強令王守仁當眾射箭。王守仁提起彎弓,連發(fā)三箭,三中靶心,也因此使先生在軍中的威信倍增。

先生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jié)廬于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也因此而而號“陽明”。

先生病愈后復職。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朱氏王朝的留都南京,二十幾位言官員聯(lián)名上疏,彈劾宦官劉瑾,但彈劾的言官反遭被彈劾的宦官劉瑾迫害,或罷官或入獄。此時,職位較低的陽明先生勇敢地站出來,上疏皇帝,為這些敢于直言的言官辨冤。結(jié)果,他被處以杖三十廷,并打入監(jiān)牢,貶為貴州龍場(現(xiàn)貴州修文縣城)驛丞。

王守仁遭此慘禍,感到十分地孤獨、寂寞和苦悶。他由繁華舒適的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涼的龍場,舉目無親,衣食無著,不由得產(chǎn)生一種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墜入“地獄”。他萬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卻,于是對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亂如麻,終夜不能入眠。

在此絕望之中,淳樸善良的龍場人給予了他無私的援助,使他看見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氣,重新站立起來,與命運抗爭。他用“生命的體驗”來面對人生,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走上一條艱苦、獨特的道路,他默記《五經(jīng)》要旨,憑著自己的理解去領(lǐng)悟孔孟之道,揚棄程朱理學。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頓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龍場悟道”。

“龍場悟道” 既是王守仁“心學”的起點,又奠定了王學的基石,并構(gòu)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論框架。倘若不經(jīng)此大徹大悟,王學恐怕很難臻于爐火純青的境界。長期以來,“龍場悟道”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仿佛是在一夜之間,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許多坎坷經(jīng)歷、哲學思考及其理論對辯。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與王陽明當時的處境和寂然心態(tài)有極大關(guān)系,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迸發(fā)出來的思想之火。

王守仁于正德三年(1508年)忍辱蒞任。初到龍場,居無處所,在一天然溶洞內(nèi)埋頭玩味《易經(jīng)》,洞因名“玩易窩”亦名“玩易洞”。爾后移居至修文縣城北15公里的龍崗山。山腰天生一洞,土民稱為“東洞”,洞頗寬敞明亮。自王守仁在此棲身后改稱為“陽明小洞天”,習稱“陽明洞”。洞頂時有滴水,當?shù)厣贁?shù)民族憫其陰濕,伐木結(jié)茅,在洞口右下方為之建屋。王守仁以“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名為“何陋軒”。又在洞口左上方修建一小亭,亭子四周栽些竹子。王守仁以竹子具有“君子之德”,將亭名為“君子亭”。

王守仁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沉思著,在沉思中“窮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心境由煩躁轉(zhuǎn)為安然,由悲哀轉(zhuǎn)為喜悅,一種生機勃勃的情緒油然而生。在龍岡,他寫成了《五經(jīng)臆說》。謫居龍場三年,使他最受感動的就是那些樸質(zhì)無華的“夷民”。

譬如彝族首領(lǐng)安貴榮知道王守仁在龍場的艱難處境后,便主動在生活上給予他各種照顧,為他修房建屋,幫他度過難關(guān)。使他看到人世間還存在著心靈與心靈溝通的情感世界,這與京城中“勾心斗角”的情況相比,有如天壤之別。他體味到人間的“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貴,從中得到新的啟示和靈感。從而鼓舞了他生的勇氣,增強了他對人性尊嚴的信心,激發(fā)了他悟道傳道的生命熱情。他相信人人都有生命成長的要求,天下沒有不可教化之人。他在貴州質(zhì)樸的風氣下講說“本心之至善”,很快就引起了士子們的強烈共鳴,并取得了教化生命的確實效果。這自然對他一度受到傷害的心靈是一種莫大的慰藉。

“臥龍一去亡消息,千古龍岡漫有名。草屋何人方管樂,桑間無耳聽咸英。江沙漠漠遺云鳥,草木蕭蕭動甲兵。好共鹿門處士,相期采藥入青冥?!边@是王守仁謫貶龍場期間所寫的一首詩,用以懷念和贊頌三國時的諸葛亮。如今,這首詩卻成了后人對他的贊譽與緬懷。這龍岡,因王守仁而名揚四海;這龍岡,被人們譽為“王學圣地”。天下的王學,無論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粵閩諸學派,抑或是日本的陽明學、朝鮮的實學以及東南亞、歐美的王學,尋根溯源,都以貴州的龍岡為始發(fā)地。

王守仁還在貴州創(chuàng)辦了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文明書院,一時之間,學子蟻聚,風氣大開,對貴州教育特別是自由講學之風,起了推動作用。后來的陽明書院,正學書院,南書院都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

劉瑾被誅后,任廬陵縣知事,累進南太仆寺少卿。其時,王瓊?cè)伪可袝J為王守仁有不世之才,薦舉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僉都御史,繼任南贛巡撫。他上馬治軍,下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謀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14,明王朝宗室寧王朱宸(chen/)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順流而下。一路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守仁迅速趕到吉安,果斷決策,調(diào)集軍隊,直搗叛軍老巢南昌。宸濠聞訊,急忙回師救援,王守仁與叛軍大戰(zhàn)鄱陽湖,僅用了35天時間,就大敗叛軍,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幾乎是在談笑間平定了??墒牵跏厝柿⒘巳绱舜蠊?,不但沒有得到朝廷的獎賞,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毀謗與陷害。明武宗甚至覺得王守仁這么快就輕而易舉平定了叛亂丟了自己的面子,認為像這樣的戰(zhàn)斗應由他親自帶兵南征才能顯示“皇威”。宦官張忠之流又誣陷他與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守仁放了宸濠讓他率軍與朱宸濠再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王守仁連夜趕到錢塘,將宸濠交給太監(jiān),同時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報捷,將平叛的勝利歸功于武宗。這樣顧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全了王守仁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守仁到開先寺刻石記功。(開先寺即今秀峰寺,位于秀峰境內(nèi)的李讀書臺下。這里有一塊數(shù)丈見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處石刻:中間是宋大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書的《七佛偈》,右邊是明代徐岱的詩,左邊是王守仁平定朱宸濠叛亂后在此勒石記功寫的碑文,人稱“記功碑”。碑文共136個字,字體莊重遒勁,入石三分。后人評述此碑刻云:“此山此刻同不朽,風雷呵護森光芒?!薄队浌Ρ啡娜缦拢骸罢乱衙乱液?,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震動。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余黨悉定。當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tǒng)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于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于宸濠,式昭皇靈,以嘉靖我邦國。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從征官屬列于左方?!保?span lang="EN-US">

記功碑上稱頌武宗的“皇威神武”,“親統(tǒng)六師臨討,遂俘宸濠以歸?!痹诙潭痰谋闹校跏厝室搽[隱表達了自己難言的復雜心情。

此后,他以平定“宸濠之亂”拜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辭官回鄉(xiāng)講學,在紹興、余姚一帶創(chuàng)建書院,宣講“王學”。嘉靖六年(1527)復被派總督兩廣軍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歸,明嘉靖七年(1529),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享年56歲。

    關(guān)于王守仁的家世生平,明史有《王守仁傳》。該傳有一段概括性的文字,是最能準確評判王守仁的生平:“守仁天姿異敏。年十七謁上饒婁諒,與論朱子格物大指。還家,日端坐,講讀《五經(jīng)》,不茍言笑。游九華歸,筑室陽明洞中。泛濫二氏學,數(shù)年無所得。謫龍場,窮荒無書,日繹舊聞。忽悟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篤信不疑。其為教,專以致良知為主。謂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注》、《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之說。學者翕然從之,世遂有 '陽明學’云”。

    王守仁是中國十六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書法家,世人敬仰的心學大師。是后人推崇備至的歷史人物。

1521年(明正德十六年)被封為“新建伯”。1568年(明隆慶二年),再詔贈為“新建侯”,謚“文成”,頒鐵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說:“兩間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聯(lián)甚憫焉!因念勛賢,重申盟誓。”對王守仁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明史》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span lang="EN-US">

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稱:“陽明先生創(chuàng)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鼻宕麑W者王士慎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比毡竞\姶髮|鄉(xiāng)平八郎,在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低首拜陽明”七字。

還有梁啟超、蔣介石、陶行知、郭沫若、毛澤東等,他們對王守仁均十分敬佩。比如,梁啟超便著有《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教》,蔣介石崇拜王守仁,敗退臺灣時把臺灣的草山改為“陽明山”。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因受王守仁 “知行合一 ”學說的影響,毅然改名陶行知,郭沫若也是王守仁的崇拜者,著有《偉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陽明》和《王陽明禮贊》等文。毛澤東受老師楊昌濟的影響,也很佩服王守仁。毛澤東著名的“實事求是”思想,其中“求是”的原本典就出自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王陽明還是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中有許多是值得學習傳承的,其中特別是他強調(diào)的幾個原則:一是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静涣ⅲ鐭o舵之舟,無衡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學,“凡學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篤也”;“改過”是指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并改正錯誤;“責善”是勸別人改過。這里面還包括了“諫師之道”,即向老師進諫,指出錯誤。二是獨立的治學精神和能力。三是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四是強調(diào)身體力行。《傳習錄》中所記錄王陽明的一些話,比如,“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為子而傲必不孝,為臣而傲必不忠,為父而傲必不慈,為友而傲必不信”,“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心明便是天理 ”等等,都是做人的大道理,一直影響著后世的讀書人。

王守仁不只是哲學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他常游覽名勝古跡,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王守仁的一生,著作甚豐。他死后,由門人輯成《王文成公全書》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是《傳習錄》和《大學問》。

余姚“四碑亭”,( 后人為紀念漢代嚴子陵、明代王守仁、明清之際朱舜水、黃黎洲而立。嚴子陵碑和王守仁碑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即1755年,朱舜水和黃黎洲碑均建于清末。)留有紀念王守仁的碑亭。碑文是:“明先賢王陽明故里”。楹聯(lián):“曾將大學垂名教,尚有高樓揭瑞云”。(大意是:他的良知學說,豐富了儒家的經(jīng)典學說;他的誕生處瑞云樓至今尚存,令人敬仰。)橫額:“真三不朽”。(贊頌王守仁立德、立言、立功,光耀史冊。)

       “王學”的精髓

王守仁在陸九淵“心學”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發(fā)揮而形成了更完備的“心學”理論系統(tǒng)——“王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了清晰而獨立的學術(shù)脈絡。

王守仁將“心學”凝成四句話:“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蓖跏厝收J為:“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這是“天理”,在“未發(fā)”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而當人們產(chǎn)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善惡的差別。當惡念抬頭時,人的判斷往往會出現(xiàn)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xiàn)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么他的“良知”也會出現(xiàn)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tài)?;氐綗o善無惡的狀態(tài)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 

所以,在王守仁看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繉嵺`,靠自省。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guī)矩,有規(guī)律,有規(guī)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示其規(guī)律,所以,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學”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致良知”。“致良知”是王守仁的重要倫理觀點之一。是他根據(jù)孟子的“良知”觀點加以綜合、發(fā)展而創(chuàng)立的學說。(語出《孟子.盡心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其要點包括:一是良知即是天理。在孟子那里,良知本是一種先驗的道德觀念,是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而王守仁對此則作了本體方面的發(fā)揮,以為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把先驗的道德良知視為代表世界本原的天理,因而良知便成為人人心中不假外求的道德本原。在王守仁看來,良知是是非之心、好惡之心,是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良知人人俱在,自圣人以至愚人,無不相同;人人同具良知,人人有個判斷是非善惡的自家標準。因此,他強調(diào),良知就是人人所具有的"心之本體",它先驗地存在于人們的心中,人們依良知而行便會產(chǎn)生正確的道德行為,故而無需向外尋求道德行為的來源。二是良知是心之本體。在王守仁看來,良知天理在人們的心中,天理的昭明靈覺就是人心之虛明靈覺。通過它,人們便能很自然地感覺或判斷出人的行為的善惡是非,從而推動良知,并使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機能,以善念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過程,此即致良知的功夫。由此可見,王守仁的致良知的學說,充分強調(diào)了良知在道德修養(yǎng)中去惡為善的主觀能動作用,并使之成為支配人的道德行為的精神本體。三是對朱熹格物致知說的改造。朱熹的格物致如說強調(diào)知識在人的通德修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忽視了人心在此一過程中的能動功能。對于朱學的這一內(nèi)在缺欠,陸九淵曾經(jīng)表示過嚴重不滿,以為朱學的這一原則實在是支離破碎,并由此而提出自己的新的解釋。王陽明在這一問題上,基本是接著陸九淵的思想繼續(xù)前進,如果說有所不同的話,那就是他對朱熹反復強調(diào)的格物致知進行了一番新的解釋,即將""解為"",將""解為""。這樣"格物"便是在意念發(fā)動處的件件事情中為善去惡,避開主觀意念中惡的認識,接近善的感覺。這也就是誠意。

王守仁的致知格物其實就是窮究吾心之良知。從而把《大學》的實踐道德思想轉(zhuǎn)變成自己的"格物致良知"的道德修養(yǎng)論。

2、“心即理”。所謂“心即理”,在王守仁看來,就是不能像朱熹那樣將“心”與“理”分而為二,從而導致“知”與“行”、“學問”與“修養(yǎng)”的分離。為此,他繼承和發(fā)揮了陸九淵的思想,認為“萬物皆歸于吾心”,并由此說明進行道德修養(yǎng)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功夫就夠了。

“心即理”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于王守仁的一個論斷:“心外無物”。也正由此語,他被認為是中國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心外無物”一說,與佛家的充滿禪意的一段對話頗有異曲同工之妙:“風動邪?幡動邪?”“非風動,非幡動,心動也?!薄靶膶W”與佛家淵源之深可見一斑。

王守仁“心即理”是注重身心修養(yǎng)的學說。他對格物的解釋是:“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知者,致其物之知也。此豈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哉?在他看來,格物沒有內(nèi)外彼此之分,因此格物是格心之物,是去其心之不正。這樣,王守仁的格物不是朱熹即物窮理的求知方法,而更偏重于為善去惡的內(nèi)心涵養(yǎng),從而使格物與致良知完全吻合起來。

3、“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主要是關(guān)于道德修養(yǎng)、道德實踐方面的?!爸泻弦弧庇^認為:不僅要認識(“知”),尤其應當實踐(“行”),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在貴陽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guān)系?!爸保饕溉说牡赖乱庾R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因此,知行關(guān)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guān)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guān)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兩層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認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為“兩截”。他說:“知行原是兩個字,說一個工夫”。從道德教育上看,他極力反對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脫節(jié)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歸之于個體的自覺行動,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從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識離不開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也離不開道德意識。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xiàn)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和道德意識必然表現(xiàn)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認為:良知。無不行,而自覺的行,也就是知。這無疑是有其深刻之處的。

2)以知為行,知決定行。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說,道德是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導下產(chǎn)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行為是“良知”的完成。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主要針對程朱理學而發(fā)的。因為程朱理學主張“知先行后”,將知行分為兩截,認為必先“知”然后才能“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為了糾程朱理學之偏。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說深化了道德意識的自覺性和實踐性的關(guān)系,克服了程朱理學“先知后行”的弊病,但是同時也抹去了朱熹知行說中的知識論成分。王守仁的觀點雖然有利于道德修養(yǎng),但忽略了客觀知識的學習,這就造就了以后的王學弟子任性廢學的弊病。這些消極因素也因看到。

王守仁認為,人們不僅應當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性,即應當“知”,而且還應當將這種認識應用于實踐,也就是“行”,只有把“知”與“行”統(tǒng)一起來,實現(xiàn)“知行合一”,才能稱得上“善”。換言之,“知”與“行”應該統(tǒng)一于人們認識事物、遵循規(guī)律的全過程。

“知行合一”看似簡單,但要真正做到卻并不容易。在人們的實踐中,普遍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知而不行”與“行而不知”。有些人有了方向,卻沒有執(zhí)著的品質(zhì);而有些人可能有執(zhí)著的品質(zhì),卻找不到正確的方向,兩者都難以獲得成功。

有鑒于此,很有必要弄明白如何處理好“知”與“行”的關(guān)系。

首先,要反對“知而不行”的態(tài)度。“知而不行”有兩層含義:一是“知而不能行”,二是“知而不去行”。前者是不能用所學的理論指導實踐,而后者則是從思想上根本就沒有打算去實踐。讀死書、死讀書的“教條主義”、“本本主義”者,往往是“知而不能行”者,只是用讀書來裝腔作勢、裝點門面,為知而知,自我陶醉,自我欣賞或自我炫耀的人則往往是“知而不去行”者。

一方面,我們批評那些“知而不行”者,指出:知識不等于智慧,更不等于能力。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千萬不要走到相反的極端。那就是“行而不知”。

所謂“行而不知”就是僅僅機械地執(zhí)行,卻沒有弄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人靠經(jīng)驗成功,卻將一時的成功經(jīng)驗看成不變的規(guī)律。無可否認,經(jīng)驗很重要,但我們所處的內(nèi)外環(huán)境總在發(fā)展變化,如果一味依賴經(jīng)驗,成功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

經(jīng)驗有時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的實踐必須以科學地分析判斷為依據(jù),要克服片面性,要力戒經(jīng)驗主義和形而上學,要“行”在“知”中,而不是人云亦云或盲目蠻干。

造成“行而不知”的原因主要是學習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團隊精神、民主意識、自律意識缺乏,修正自然也要從這幾方面著手。

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在“學中干”,在“干中學”, 在“知中行”,在“行中知”,在“學”與“干”、“知”與“行”的良性互動中逐步接近真理。也就是說,只有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實踐,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才能實現(xiàn)“行知合一”。

面對瞬息萬變的形勢,我們要在總結(jié)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大量吸收新知識、新信息,科學分析本行業(yè)發(fā)展的趨勢,在“知”的基礎(chǔ)上,“行”在本行業(yè)的前面。但是,超前要適度,要在“行”的同時不斷學習,讓我們的“行”不至于迷失方向。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代圣人王守仁的“心學”具體講了什么?
2017年12月“初冬”——2047年12月“初冬”!?。 拔磥砣澳甑臅r間”?。?!“我和我的摯愛”?。?!“我們壹致認為”?。。 霸谖覀兾磥淼穆松飞稀保。。 霸谖覀兾磥淼墓ぷ骱蜕钪小保。?!“知行合壹”??!
王陽明《傳習錄》導讀
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之一 “致良知”說的宣導者王守仁
心學大師:王守仁_8
王守仁與“四句教”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