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首次登泰山;三十年后,又登泰山。
再一次登泰山,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泰山為五岳之首。“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古人以泰命名此山,真有絕妙貫通之深意。從此,這座以花崗巖石褶皺隆起,且并不太高的塊狀山體,便有了個非常體面的名字。
進山的路有兩條,西路可乘車直至中天門,然后乘纜車或步行上南天門。東路則是一路臺階,從山腳直到中天門都要步行。盡管已愈花甲之年,但思前想后,感覺泰山誠如一部大書,博大精深,內(nèi)涵豐富,只有登,才能將自己融入其中,才會真正理解“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來”的感悟。
到了岱廟,就到了登山起點。從岱廟到慢十八盤,是一個需要耐心和毅力的階段;到了緊十八盤,離南天門不遠了;到了南天門,就離頂部不遠了。憑著那份毅力和拚搏的精神登上那人稱“緊十八、慢十八、不快不慢又十八”的十八盤。
終于到了中天門,我們一個個早已是汗流浹背,氣喘吁吁。在泰山腳下看泰山,由于其他峰巒的遮擋,往往“不識泰山真面目”,到了中天門,泰山才真正露出崢嶸偉岸的胸懷。從中天門看南天門,真是既親近,又遙遠,似乎清晰可見,卻又高懸天際。由三個“十八盤”輾轉(zhuǎn)連綴成的“天門云梯”,共有1597級臺階,不足一公里的盤道,垂直高度卻有四百多米。自下仰望,山峰突起,石壁聳天,云霧縈溹,天水飛濺。倒垂的云梯之上,游客著裝各異,加上五顏六色的遮陽傘交匯到一起,恰似彩色的瀑布,緩緩流動,又如五彩祥云,在山間徘徊。重巒疊嶂之中,那紅墻金瓦的南天門,對朝天者實在是極大的誘惑。盡管眾多游人都已經(jīng)精疲力盡,但還是手足并用,側(cè)身斜上,完成最后的攀登。
泰山如坐。它厚重剛健,氣象巖巖,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始終不渝地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多的國人心向泰山,這是前所未有的好事。但是,真正讀懂泰山,感悟泰山精神,融入華夏之魂,才會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江河入海般奔涌前行。
攀登泰山,能給你一種力量。直直的一條大道,看似通暢,平坦地鋪到天上,軟軟地垂向人間。攀登的汗水和艱辛里,每一步,都是思索和考驗。越讀,才越覺得深厚。在最疲憊的時候,在即使拄了拐杖,兩腿也不知往哪里邁的時候,山上和路旁的那些歷代文人的詩詞墨刻,一遍又一遍地吸引你的注意,啟迪你的心智,越讀越覺得新鮮。泰山上的詩畫文章不絕。風中還是雨中,溫暖還是嚴寒。那是一種永遠的膜拜,那是一種永遠的向往。對泰山的品味,就是永遠不舍的旅途。
品味泰山,是行走中的品味,是攀登中的功課。誠如北京大學教授楊辛先生所言:“高而可登,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云;海天之懷,華夏之魂?!?/span>
又登泰山,品出一番滋味,有苦、有甜,人生百味盡在此山中。又登泰山,登出一番感慨,我心有山,不僅是泰山的秀色,而是它教給我堅強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