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內(nèi)陸游客臺灣之行必看之地,內(nèi)藏70萬件珍品,有人計算了一下,按一年四季5000千件文物的輪展,全部看完也要30多年。
博物院建位于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原為“中山博物院”。宮殿式建筑造型效仿北京故宮,外觀壯嚴(yán)宏偉,是中國文物收藏精華所在之一。
博物院平時游客眾多,比較難觀賞,了解到周末展館開放延遲至晚上9:00,我們便選擇了周五傍晚過去,大廳果然清凈許多。在柜臺又一次感受了支付寶的強大。
博物院共有四層,藏品展覽主要集中在二、三樓。大包需要要儲存,儲存柜也是那么風(fēng)雅。出乎意料的是可以帶相機(jī),并允許拍照,讓我們開心不已。
由于只有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進(jìn)去后,不能免俗地直奔三大鎮(zhèn)店之寶。首先去的是三樓玉器廳,比較慶幸的是這次看到的是玉白菜,我本人對東坡肉沒什么興趣。玉白菜沒有想象的那么精致通透,體積也不大。來之前臺北的士司機(jī)告訴我們說和真的大白菜一樣大,不過見到本尊后,我覺得司機(jī)應(yīng)該指的是“娃娃菜”。
“翠玉白菜”據(jù)說是清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嫁妝,由一塊自然而成的半灰白半翠綠的玉石雕刻而成,菜葉上還有蚱蜢和蟈蟈各一只,雕工也不算特別精細(xì)。不懂玉白菜為什么名氣會那么大。
后來看了展廳里的其他玉器,各式各樣的玉雕爭奇斗艷,相比之下,玉白菜更是相形見絀,更加不明白玉白菜可以位居榜首。
毛公鼎是第二大鎮(zhèn)館之寶,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器物。高近54厘米,重34.5公斤,大口圓腹,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簡潔有力、古雅樸素,單外形和份量,這只鼎遠(yuǎn)不如北京國家博物館的鼎藏品。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當(dāng)今出土青銅之最,有499字。其內(nèi)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策命重臣毛公輔佐。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
銘文編鐘,凡是帶銘文的青銅物件,都是厚重而有價值感的。
不過,對于普通游客,其他的小件青銅器比毛公鼎這樣的龐然大物更有看頭,貼近生活的東西總是能引起更多的共鳴。這種影視劇里常見的器皿,面對真跡,親眼看到其手工制造出來的,頗具時尚感的流線弧度和細(xì)節(jié)處理,讓人對古代匠人的藝術(shù)造詣不得不嘆服。
因為時間限制,看完兩大寶貝,下面的行程都是跟著自己的喜好走了。瓷器是我們重點看的對象,中國瓷器以北宋的汝窯為尊,目前流落世界各地的汝窯瓷器大約有70件,而臺北故宮就收了21件,因此寧可舍玉白菜,也不能不看汝窯。
汝窯是宋官窯,汝窯工藝難度高,燒制年代短,傳世精品留傳稀少。宋朝皇帝多是文藝青年,品味極佳,因此匠人們都投其所好,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相極其溫潤儒雅。
唐三彩是陪葬物,風(fēng)水上講家中不宜擺放。不過這里的唐三彩造型非常生動形象,線條流暢活潑,簡潔而極富神韻,很立體地反應(yīng)了唐代貴族的生活。
除了重器名件,展品中一些小單件特別吸引人,比如馬頭俑,優(yōu)美的馬頸,瘦削的臉,完全可以想象它的整體形象是匹九頭身的駿馬。而其豎起的耳、凸出的眼和吐露的舌,不知受到了何種驚嚇,真乃傳神之作。
黑釉碗中自然形成的枯葉,看似簡單,其實黃色楓葉上的暈染據(jù)說非常難把握。
瓷器廳還有感知體驗處,讓游客親手觸摸上了釉和沒上釉的瓷器的區(qū)別。
匆匆120分鐘的游歷,最大的感受是這70萬件無價之寶,在戰(zhàn)爭年代經(jīng)歷了南京、重慶、南京、臺灣的漫長運輸和折騰,居然能保存得如此完好,一件不拉,實在是奇跡。最大的期望,當(dāng)然還是這些寶貝應(yīng)重歸北京故宮故里。
更多旅途軼事,美食美宿,敬請關(guān)注SophyJiang慢旅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