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Summer真懂禮貌,而且熱心腸,經常幫助同學,我還讓小朋友們都向他學習呢!”
聽完老師的表揚,我手指頭都在顫抖,內心早就天人大戰(zhàn)了。我的孩子我自己知道,他在家就是個“山大王”,還經常會跟電視、玩具“發(fā)脾氣”。因為有了二寶,我對他基本屬于“放養(yǎng)”模式,自認為不被老師罵就很好了,能得到表揚真是意外。相信和我一樣的老母親不在少數(shù),孩子在家像“山大王”,橫沖直撞,出門秒變“小綿羊”,乖巧又懂事。這是變戲法么?閨蜜妍妍也跟我分享過這類事情,她家的“小魔女”,在家作天作地,在幼兒園就變“乖乖女”,每個周末幼兒園做總結,老師都會特別點名表揚她。閨蜜都以為是聽錯了。跟我說這些時,閨蜜連說,這根本不科學的,她哪里有這么乖!為什么孩子在家和出門大變樣?
現(xiàn)在生活水平好了,經常看到一家兩個老人(婆婆、媽媽)守著一個娃轉,勢必增加了“過度”疼愛的程度。雖然都講科學育兒。但其實很少有長輩能做到。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孩子也因此沒有界限感。廣場上,一位奶奶跟另一位奶奶抱怨:“你家孫子花銷大不?”奶奶:“大!見啥都要!你說不給買,是不是顯得太小氣了?再說,他爸他媽都是雙職工,一個月也不少賺,別委屈了孩子!”是啊,生活水平好了,但不意味著可以對孩子可以任性“給予”。這樣容易讓孩子稍不順心就會撒潑打滾。孩子有時還會有這種心理:反正我就要!你們就我一個孩子,不給我給誰?孩子的“行為”得到了長輩們的回應,自然越用越順手,一次又一次施展自己撒潑打滾兒的絕技,也就慢慢的沒了界限感。現(xiàn)在生活壓力大,很多孩子是由老人或者保姆帶大的,為了孩子的安全,她們鮮少會帶孩子出門,圈在家里的時間太長,孩子的社交能力會逐漸減弱,有時看到同齡的孩子也比較怯懦,不敢開口打招呼。即使帶孩子出門,家長也會管的特別嚴。生怕孩子有點閃失,恨不得分秒都能抓住孩子的手,一刻也不要松開。這樣的外出對孩子來說,沒什么意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沒辦法處在平等地位,再加上出門時一般家長都比較嚴厲。他內心早就悄悄對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有了重新的定義,自然更容易形成“兩面派”的性格。心理學大師艾里克森指出,孩子在0~2歲時,心理發(fā)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建立信任感,克服對世界的懷疑感。而對孩子來說,家是他最熟悉也是最安全的。所以他可以在家里跟自己新人的爸爸媽媽撒嬌甚至打滾兒,這是孩子在表達自己的情緒。如果此時,能夠建立很好的信任感,會為他長大以后的人際交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工作中遇到一位媽媽,說她至今改不掉“窩里橫”的毛病,一回到娘家,就“為所欲為”了,常常跟我媽大小聲,指揮老爸幫我看一會兒娃。我媽說我這“沒大沒小”的毛病,這輩子難改了。我說是啊,因為我愛你們啊!所以,孩子在家和外面有兩副“不同”的面孔,也是因為孩子對家長無條件的信任。他知道父母可以無條件接納他、包容他。就像上文中的這位媽媽,她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應該是很多人都羨慕的,而這些和她年幼時的生長環(huán)境有關。她和父母之間建立了足夠的信任,所以在父母面前,她有足夠的安全感。如何引導孩子做到“表里如一”?
所謂“表里如一”,是說孩子在家里家外一個樣兒。要知道,每個孩子的背后,都是有家庭教育在跟著。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自然要把家庭教育放在首位,等孩子長大后,內心才會更強大,而不是“紙老虎”。√愛≠沒有原則。“我的孩子,我愛你,但我更希望你知道如何愛自己。”這句話是我的媽媽在我出嫁時,對我的說的,它也一直影響著我。在對孩子的關愛上,父母要有原則,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面對挑戰(zhàn)時,更有力量感。越愛孩子越要告訴她,凡事都有規(guī)則,包括在家里。有次帶著大寶去超市,準備晚上做飯的食材。他興奮的指著玩具車跟我說:“媽媽,我要那個!那個!”我看了看說,家里不是有嗎?一模一樣的啊!大寶說,但是沒帶著,我想現(xiàn)在就玩。說完眼巴巴看著我,希望得到我的同意。我蹲下來告訴他,你想要玩具,要先看看我們家有沒有,有的話你買回去不是重復了嗎?今天出門我也沒帶買這個玩具的錢,你如果一定要,可以,今晚全家都要餓肚子,包括你自己。做個選擇吧!大寶想了想,還是想要跟我討價還價,我拉著他轉身走向了蔬菜區(qū),大寶一步三回頭,但沒說話。我們給予孩子的愛是有原則有條件的,他也會更理性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該立規(guī)矩的年齡,別和孩子做朋友。孩子年齡越小,規(guī)則感越容易建立。2歲之前的孩子,“精神最纖弱、最容易支配”。孩子此時就最容易養(yǎng)成習慣,也會漸漸習慣于接受這些合理的約束。但如果家長嘻嘻哈哈,覺得小孩子不過就是調皮了,長大就好了。往往等你想要建立規(guī)則時,孩子的壞習慣已經很難改掉了。一位媽媽跟我訴苦,我家女兒從小吃飯就“啪唧”嘴,一直也沒說他,覺得長大就好了??涩F(xiàn)在11歲了,每次吃飯還是“啪唧”嘴,怎么說也改不掉,可真愁人。是啊,十多年的習慣了,想一下子讓孩子改掉,哪有那么容易?
√ 統(tǒng)一戰(zhàn)線,拒絕“紅白臉”。有些家庭是唱“紅白臉”,也就是嚴父+慈母的模式,再加上長輩跟著摻合,很難管教好孩子。我的一個閨蜜就是這樣的情況,每次她“教訓”女兒的時候,老公都要伸手抱過去孩子,有時甚至跟女兒一起來Diss她,最后只好草草收場。孩子最會看臉色,一旦在被“教訓”的時候抓到了靠山,最容易跟著大人一起“倒戈”。心里也就沒什么底線和原則了,更沒有邊界感。其實,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提前跟家人做好溝通,媽媽或爸爸教育孩子,另一方不能插手阻止,老人們更不能“幫腔。”要讓孩子明白,你做的不對,就是不對,沒有人可以幫你“逃避”。“樹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我們想要孩子能做到“表里如一”,之后的人生道路更順暢,就要從有原則的”愛“開始,讓孩子逐漸適應,這個有規(guī)則、有界限的真實的世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