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形玉佩商代長5、寬2.6、厚0.25厘米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青色,有灰褐色沁及朱砂痕跡。呈片狀,首部前仰,圓眼,身飾陰刻羽毛,短足,長尾下垂,在鳥的嘴部與胸部各有一圓穿孔,可穿系。兩面紋飾相同。
螳螂形玉佩商代長9.7、寬2.2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黃綠色,有少量褐色沁。體厚重可穩(wěn)立。螳螂圓眼外突,前肢折曲,身陰刻雙鉤云紋。
螳螂形玉佩商代長3.8、高1.3、厚0.5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表面有鐵褐色沁。扁平片狀,鏤雕一大腹螳螂,前爪及后尾處各有一圓穿孔。螳螂前肢彎曲下勾,大腹寬尾,腹部僅以幾道陰刻線裝飾。此器整體風格簡約,形象逼真,與商代常見細瘦之玉螳螂略有不同。
獸形玉飾商代長6.5、寬2.5、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青色,有灰褐色沁。呈片狀,“臣”字眼,嘴部平齊,足部飾陰線,尾部有刃,嘴部有一穿孔。兩面紋飾相同。
魚形玉佩商代高2.8、寬6.9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白色,潔凈瑩潤。魚體呈新月形。眼部對鉆一孔。陰線刻背鰭、腹鰭,尾端呈雙面刃形,頗鋒銳。
弧形玉佩商代長4.2、寬2.1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白色,頭部有紅褐色沁。整器呈彎條弧形,故又被稱為璜形器。內彎處有幾道弦紋和凸棱紋,似簡化抽象的蟬,尾部分兩支,又似羽翅。背面光素無孔。此種彎條形飾在商代墓葬中已出土多件,所飾紋飾多以獸面、蟬紋為主。
龜腹形玉版商代長7.9、寬4.7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灰白色,多有黃褐色斑。上部對鉆一孔。正面陰刻格狀龜腹紋,下端分尖叉。反面呈凹弧形,并有四個對稱式橄欖形穴,表示龜版在占卜前進行鉆灼的鉆痕。
玉琮(3件)西周現(xiàn)藏于武漢博物館左:玉質黃褐色。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無紋。中:玉質黃褐色。矮方柱體,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方體四角平面向下斜,上、下形制對稱一致。表面光素無紋。右:玉質黑褐色,布滿花白色斑。內圓外方,上下對穿大圓孔,高出方體,上下形制一致。表面光素無紋。
玉琮西周高20.7、口徑9厘米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玉質黃綠色,玉色斑駁,半透明質感。體內圓外方,兩端有射,射口較高。形制規(guī)整,通體光素。外表及內孔均拋磨光潔。
玉戈西周長11、寬2厘米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玉質灰白色,有沁。器身呈長條圭形,下有短內,內與戈身結合部有一圓穿,三角形鋒。自戈尖以下有兩道凹槽。
人龍合體紋玉璜西周長10、寬1.9、厚0.5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玉質青黃色,有褐色沁。片狀,弧形,璜下端兩側,呈對稱凹進狀,兩面雕雙人首紋。以大斜坡刀與細陰線并用,線條優(yōu)美流暢,為西周玉雕風格。
龍紋玉璜西周長9.6、一端寬2.6、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白色,有鐵褐色沁。弧形,一端較窄,一端稍寬。器身以斜刀工藝雕琢四組龍紋。窄端有穿孔,另在三組龍紋中根據(jù)紋飾需要進行鏤雕。鏤雕時先打孔再進行搜鏤,狀似逗點。此玉器型多見于西周中晚期,紋飾精美,可能為組佩之一。
龍形玉璜西周長8.5、寬3.5、厚0.2厘米現(xiàn)藏于武漢博物館玉質青中泛黃綠色,上有黑褐色斑。扁平弧形,僅為圓周的三分之一。璜面用細陰刻線琢出龍的頭、發(fā)、身等,四邊依紋飾雕出龍的身及足的輪廓。龍尾部鉆有一孔,可穿系。正反兩面紋飾一致。線條流暢,紋飾清晰,雕琢精致。
鳳紋玉璜西周長9.2、寬1.8、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綠色,局部有褐色沁及水沁斑蝕。璜為半圓形,兩端有孔,兩面采用斜刀工藝琢刻雙鳳鳥紋,鳳鳥身上飾有羽翅紋,身體相連。此璜為清宮舊藏品,為典型的西周玉器。
人龍合體形玉佩西周長6.9、寬2.6、厚0.5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白色,表面有鐵銹色沁斑。片狀器形,略呈弧形。以人龍紋裝飾,上部為人首,腦后匍匐一龍,胸前又雕琢一卷曲龍紋,龍張口吐舌,卷鼻上翹。人物側身屈膝蹲踞,腳部似踩一龍。這種以人與龍為組合圖案的玉佩在西周玉器中出土較多。
人龍合體形玉佩西周 長8.3、寬1.5、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黃色,局部有鐵褐色沁。器體呈長條形,片狀,兩面紋飾相同。雕琢一人兩龍的復合式紋飾。人頭部五官清晰,呈側面站立,杏眼,三角鼻,渦耳。一龍匍匐于人的腦后和頭頂,首向下倒垂,張口,圓眼,云形耳,上卷尾,卷尾端有一圓孔,
龍形玉佩西周長5.85、寬1.4、厚0.3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扁平體。龍作回首狀,上卷尾,圓目,塌背,腹下琢成兩組三個齒狀臥足。身體飾陰線紋。兩面紋飾相同。尾部出一圓穿。
龍形玉佩西周長3.2、最寬2、最厚0.7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晶瑩溫潤。首部似龍,身體分節(jié),似蠶蛹,呈弧形,尾部尖。龍首部有對穿象鼻孔,頭上有三道陰刻線,圓圈眼,下顎雕為卷云花紋,小巧精致。
魚形玉佩西周長6.7、寬2.1、厚0.3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局部沁成褐色。扁平狀,呈扇弧形。闊平嘴,平尾邊緣薄,以單陰線刻圓眼、魚腮、背鰭及腹鰭,頭及尾端單面鉆一圓穿。兩面紋飾相同。
魚形玉佩 (1對)西周上:長10.9、寬1.35、厚0.38厘米下:長10.3、寬1.4、厚0.42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雞骨白色,局部泛青。扁平體,長條狀。闊嘴,近口處有一圓孔,圓眼,兩道弧線為鰓,腹上下局部刻細密短陰線為背鰭與腹鰭,分尾,體兩側邊緣磨薄。
魚形玉佩西周長12.7、寬2.3、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灰色。長條形,扁平狀。圓目,以單陰線雕刻魚腮、背鰭、腹鰭,分尾下垂,尾端磨薄呈刃狀,背鰭有一雙面鉆圓穿。兩面紋飾相同。
龍鳳紋玉柄形器西周 長17.1、寬3.7、厚0.7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細膩溫潤,局部有沁。器體呈長條形,片狀,兩面紋飾相同。柄首有對稱出戟,鏤雕兩孔,兩旁對稱雕琢兩鳳鳥紋,相向而立。柄器腹雕琢一昂首、高翎、勾喙、圓眼的鳳鳥,足踏于下部夔龍頭頂,夔龍“臣”字眼,卷鼻,屈身。柄形器底部有短榫,作扦插使用。
羽鱗紋玉柄形器西周長20.2、寬2.4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已受沁為醬褐色。器身剔地浮雕弦紋和四組羽鱗紋,羽鱗紋之間陰刻長羽紋。柄首部兩面陰刻四個金文。柄尾有半個圓穿孔,可能曾經(jīng)改制。
人龍合體紋玉柄形器西周長14.7、寬3.4、厚1.2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白色,表面有白色水沁及褐色沁。體為扁平長條形。兩面紋飾相同。上端雕琢一側身人形,大眼、翹鼻、渦形耳、渦狀嘴,發(fā)絲細密整齊。人身與下部一龍相交。龍大“臣”字眼出梢,身體卷曲,飾以鱗紋。下端有一斜榫,榫上有一穿孔。整器紋飾復雜、精致。
玉柄形器西周長26.5、厚2厘米現(xiàn)藏于洛陽博物館玉質白色,有朱砂痕跡。長條劍形。有握柄,柄上飾弦紋兩條;身呈節(jié)狀,刻斜狀凸棱,中間有一豎線槽。器整體雕工精細,手感溫潤細膩。
獸首玉飾西周 長4.5、寬2.6、最厚1.5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綠色,局部有黑點及赭褐色沁。器體呈不規(guī)則梯形。正面上部高浮雕一獸首,頭頂凸起,大耳,圓目,羽翅與足爪以陰刻線刻出。下端有兩道橫凸弦紋及五道豎紋。背面內凹,邊緣四角各有一對相通的隧孔,可能為嵌飾件。
獸面紋玉飾西周長5.5、寬2.4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灰白色。體扁圓。兩面雕刻上下相對獸面,對鉆通孔。應是組玉佩或串飾的構件之一。
玉璜西周長10、寬3.5、厚0.3厘米現(xiàn)藏于武漢博物館玉質黃綠色,上有灰白色沁。扁平弧形,不規(guī)則,璜兩端各有一孔,可穿系。璜身光素無紋,為舊玉璧改造而成。
龍紋玉璜 春秋長7.8、寬1.5厘米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玉質青白色,有灰色土沁。窄弧形扁平體,兩端各鉆一孔,兩面均為細陰線互相勾連的秦式龍首紋。
雙龍首玉璜 春秋長12、寬3.5厘米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玉質白色,有褐色沁斑。器呈扁平扇面狀。兩面紋飾相同,一面殘,兩端皆做成龍首形,龍口微張。表面紋飾分為兩層,上層以減地隱起的蟠虺紋為主體紋飾,下層是“S”形地紋,此類璜在春秋楚墓和吳墓中常有出現(xiàn)。春秋早期玉璜紋飾松散,中晚期才走向對稱、規(guī)整、密集,這件雙龍首紋璜正是由松散到繁縟的過渡時期。璜上有凸齒形裝飾。這種璜的形制是在兩端配合紋飾巧妙的表現(xiàn)出龍首形狀,有些兩端直接就是龍首形,這些都是春秋璜的特點。
龍紋玉璜春秋 長10.6、端寬2.7、厚0.4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有沁。器體近半圓形,片狀,上中部穿孔。兩面紋飾相同。兩端及下部有脊牙。器身飾多個幾何變形龍紋,并輔以網(wǎng)格紋、斜“S”紋等,采用細如發(fā)絲的陰刻線及斜琢的一面坡工藝,技藝精湛,光彩華麗。此玉璜為組玉佩中之一。
云紋龍首形玉璜春秋高4.6、寬10.9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黃綠色,有褐色沁。中間陰刻一橢圓形璧,上飾龍首紋、勾云紋。橢圓形璧兩側均飾相同的勾云紋。橢圓形璧兩側均飾相同的勾云紋。
云紋扁勒子春秋長5.8、寬1.3、厚0.6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已嚴重受沁。器形呈長方扁柱體。浮雕六組卷云紋,中間以繩紋相隔并內凹束腰。上下貫通孔,為組玉佩之一。
蟠虺紋玉管(2件)春秋晚期左:長4.6、寬1.4、厚0.4厘米右:長4.46、寬1.34、厚0.42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局部有褐色沁斑。2件,扁體長條形,長短不一。上下兩端平齊,中央處有一上下貫通圓孔,左右兩側琢刻長短不一的齒牙。通體飾減地蟠虺紋,局部有扭絲紋。兩面紋飾相同。
蟠虺紋玉扁管春秋長12.3、寬1.7、厚0.6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有褐色沁。扁體長條形。邊緣雕刻扉棱,通體減地琢刻蟠虺紋,上下貫通一橢圓形孔,為佩飾。
龍紋玉觿春秋長9.6、寬0.9、寬0.5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有白色水沁。扁平弧條形,以減地浮雕及陰刻手法雕琢紋飾。一端龍首,穿一小孔,可系掛。器身飾變形夔龍紋,紋飾以頸部繩紋欄相隔,分為頭身兩部分,頭部出棱,尾部齊平。中部亦穿有孔。此玉為組玉佩之一。
龍紋玉器柄春秋長9.8、寬4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大部分已為黃褐色浸蝕。體呈“T”字形,較厚。上部陰刻龍首紋,下部飾蟠結纏繞的龍紋,龍身飾扭絲紋。邊緣脊狀,底端出一短榫,榫中部鉆一孔洞。背面平素。
蟠虺紋玉飾春秋長9.4、寬2.8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玉質青白色。兩面紋飾相同。用隱起的方法雕四條變形龍,龍唇上卷,橢圓形眼,身體卷曲互相纏繞。玉飾上下兩長邊琢出齒脊,縱穿一孔,便于穿線佩帶。此器紋飾復雜精美,應為佩飾。
雙龍紋玉璧戰(zhàn)國橫長5.6厘米現(xiàn)藏于杭州歷史博物館玉質受沁呈雞骨白色。璧雙面飾勾云紋,外側透雕一對龍,龍張口回首,為戰(zhàn)國時期典型的裝飾紋樣。
玉圭戰(zhàn)國 長20、寬2.5、厚0.7厘米現(xiàn)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館玉色泛青綠,局部有黃白色沁。器體扁平,中間厚,兩邊薄,頂端呈三角形。近底邊4.5厘米處中間有一穿孔,孔兩側及底邊琢有八個月牙形缺口做裝飾,器身光素無紋。
蒲紋玉璜 (1對)戰(zhàn)國高6.1、寬18.8厘米現(xiàn)藏于天津博物館玉質黃褐色,多白色沁,瑩潤光澤。器呈片狀拱橋形,雙面浮雕規(guī)則蒲紋。上部中央單鉆一孔。雕工精美且成對,實屬珍稀。
渦紋玉璜 戰(zhàn)國最長15.3、最寬3.4、厚0.7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邊緣有雞骨白沁,一角有傷缺。扁平半環(huán)形體,正中一孔。以兩道繩索紋將器身分割為三部分,兩側部分較大,并雕出扉棱。兩面均有紋飾,一面滿飾減地浮雕的谷紋;另一面的三區(qū)分別裝飾減地浮雕的谷紋和勾連云紋。此器紋飾精美,為戰(zhàn)國時期常見的裝飾用玉。
雙龍首形玉珩戰(zhàn)國長9.4、寬2.5厘米現(xiàn)藏于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玉質白色。璜形兩端雕成龍首形,龍張嘴,露出利齒,下顎如斧,杏核眼,云形耳,帶有典型戰(zhàn)國龍紋的特征。器身布滿乳釘紋,每三個乳釘由一條成直角狀陰刻線相連,紋飾繁而不亂。下部鏤雕花蕾紋,花莖中間打洼,向兩邊伸展到龍頭下。上部正中有一孔,龍唇上各有一孔。此器應為組佩上部橫向懸掛的玉佩,故稱為珩。
龍鳳紋玉珩戰(zhàn)國長8、最寬1.8、厚0.35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玉質淺黃色,局部呈暗紫色。透雕雙龍蹲踞相對,一腳著地,一腳后踢,龍身折起,體型橫貫如長虹。中間雙鳳對啄,胸部凸起而緊貼,鳳爪相握,狀極親密。鳳尾向下由龍嘴銜接,在雙鳳中間刻了一個圓孔,可能是為了佩戴而設計的。
獸面云紋玉劍璏戰(zhàn)國長4.6、寬2.3厘米現(xiàn)藏于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玉質青色,局部受沁白化。璏面作橋形拱起,其上飾一獸紋,獸面粗眉大眼,身飾云紋。兩端平直,背部設長方形帶孔。
獸面云紋玉劍璏戰(zhàn)國長7.1、寬2.65、厚1.3厘米現(xiàn)藏于杭州歷史博物館玉質白色,部分受沁呈棗紅色。正面微凸起,一端雕獸面,巨目,束狀陰刻線代表上揚的眉,獸身飾隱起的勾云紋。背有一長方形的穿孔,上邊略拱,孔內打磨平整。為早年出土文物。
云紋玉笄戰(zhàn)國長10.3、笄首邊長0.9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青色,頂有褐色沁斑。器體呈長圓柱形,笄頂呈方形,四面及頂浮雕圓形,內有三股卷渦紋。頂下一圈凸弦紋。笄身減地浮雕“S”形云紋,下部收尖,并有陰線雙陰線紋。
渦紋玉管戰(zhàn)國長5、最寬1.6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白色,有褐色沁。器體呈棗核形,中間穿一孔。器身浮雕谷紋,兩端以陰刻線裝飾兩圈繩紋。此類器多用于組玉佩中。
橢圓形玉環(huán)戰(zhàn)國外徑3.9~5.7厘米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玉質潔白無瑕,光澤瑩潤。器體呈長橢圓形,表面減地浮雕勾連云紋,并有少許斜陰刻線裝飾。兩面紋飾相同。此器玉質優(yōu)良,形制特殊,為戰(zhàn)國玉中精品。
龍首形玉帶鉤戰(zhàn)國長17、寬0.9厘米現(xiàn)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玉質白色,有褐色沁。整體作龍形,鉤首為龍頭,背有長方形紐,通體飾卷云紋。戰(zhàn)國時期,武士一般都在腰間束一條施鉤的革帶,至西漢時仍無多大變化。
龍首玉帶鉤戰(zhàn)國長11.6、寬1.53、厚1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有褐色沁斑。鉤首作龍首形,方頭,平嘴,雙豎耳。鉤身上弧,凸起三組平行弦紋,每組四道,中間一組弦紋下對應一方形紐。
龍首玉帶鉤戰(zhàn)國長11.2、寬1.1、厚1厘米現(xiàn)藏于河南博物院玉質青色,受沁后變灰白色。器為長條狀,鉤首為龍首,鉤身飾突起弦紋,鉤身下端正中有一長方形紐。
龍首玉帶鉤戰(zhàn)國長7.5、寬2.15、厚1.75厘米現(xiàn)藏于旅順博物館玉質青色,多處沁成雞骨白色。鉤首作龍首狀,方頭,平嘴,雙豎耳。鉤身弧形,中央刻兩道平行橫陰線,鉤體下端有一方形紐。
龍首玉帶鉤戰(zhàn)國長6.6、寬1.9、高3厘米現(xiàn)藏于河北省民俗博物館玉質青色,偏黃,有黑色、褐色沁。鉤首為龍首,鉤身為長條形,側視彎曲呈“S”形,尾部略呈圓弧狀,鉤紐設在鉤身下部近尾端,為長方形。造型簡潔,通體琢磨潔凈光滑,棱角規(guī)矩利落,光澤度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