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皂斗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
加熱就像是化學反應中的催化劑,有助于著色。同樣在染色過程中添加適量的媒劑,有助于顯色。例如我國古代常用的媒染劑有白礬(茜草染紅)和涅(礦物染黑),當然,不同的媒劑也會讓染出來的顏色有略微的不同。
在染色過程中,時間越久顏色也就越深。不同的材質染出來的顏色也是不一樣的,例如絲巾和棉布染出來的顏色就會有一些差異。
拿洋蔥皮為例,進行草木染。將洋蔥皮剝下,放入鍋中添水煮至沸騰,放進想要染色的布料,根據自己的需要來確定取出的時間,而后放入加鹽的冷水中冷卻。(加鹽的目的是為了固色)
染色效果——
各種材質染成的布料可以加工成背包、餐墊這樣的小物品;也可以做好相應的物品,然后根據需要來染色。
手工達人們普遍還會記錄下自己的染色時間以及媒劑用量,做成相對應的樣品冊。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過,先是“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然后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里,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淀以后“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藍靛成矣”。
大自然給我們的饋贈有時候比我們想象中更多,多到我們常常會忽略我們身邊的種種細枝末節(jié)。古人們似乎和自然走得更近,所以才有了草木染這樣一種純凈、天然的染色方法。藍染則是草木染中最特別的一種,它需要更長時間的發(fā)酵,更繁雜的工藝,但卻可以呈現最純粹安詳的藍。
藍染需要把藍草先發(fā)酵,而后才能染色,它的染色是靠后期的晾曬過程中,與空氣氧化得到的。
近年來,“藍染”成了一個極具人氣的詞匯。除了大大小小的手工作坊開設的藍染課程,各大設計師也把目光放在了它的身上。獨特的落色效果,是化學染料所不能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