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不行,所以我要陪著你……
有個一年級小朋友的爸爸,前幾天跟我們講:
孩子做事不專注,一會兒干干這個,一會兒干干那個,特容易分心。
孩子馬上要期末考試啦,一切晚上、周末外出活動都要取消,陪孩子好好學習。
第一反應,是不是覺得,這個爸爸太偉大了,為了孩子,付出很多。
張老師說,陪孩子學習好嗎?中國的爸爸媽媽,總是會有一種,有了孩子,為孩子付出很多的道德優(yōu)越感。但是,是真的對孩子好嗎?
想起了另一個家庭。
父母工作都很忙,不怎么有時間陪伴孩子寫作業(yè)、學習。
每天晚上,孩子自己回家寫完作業(yè),出去和小朋友玩。
高考的時候,考了當?shù)氐臓钤?/p>
媽媽跟我講,我們很忙啊,很少管她,但是和她在一起特民主,會一起討論問題,多請教她,很少監(jiān)督她。
不過有一點特別好玩,她爸爸是數(shù)學老師,但是她從來不在家寫數(shù)學作業(yè),都是把數(shù)學作業(yè)早早在學校寫完了。
第一反應,是不是覺得,這個孩子太懂事了,都不用父母操心。
還有一次,張老師跟我講,有個爸爸,說最近要開始看書了,因為孩子要上小學了,得給孩子做榜樣,多年沒看書,怎么也得裝個樣子,讓孩子覺得父母是愛學習的。
我們看以上幾個家庭:
一年級孩子,要考試了,父母突然退掉一切活動,陪她學習,給孩子的信息是什么?
1.考試很重要。
2.你自己考不好,我們要陪你。
3.考試不是你自己事,是全家人的事。
4.學習不是我自己能完成的,需要父母陪伴。
5.看來我是沒有獨立完成學習的能力的。
那個每天自己完成作業(yè)的孩子,內心建立的信念可能是:
1.學習是我自己的事。
2.我要先完成作業(yè),回家不給當數(shù)學老師的爸爸管我的機會。
3.父母也會跟我討論,請教我,我是被重視,有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的。
孩子要上學了,父母考試裝模作樣看書給孩子看,孩子敏感的內心得到的可能信息是:
1.你明明不喜歡讀書。
2.我能感覺到你沒有認真看書。
3.我不喜歡的,我也可以假裝喜歡。
4.我的學習,讓父母這么辛苦,學習也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吧?
有一句話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但真正的陪伴是什么?陪孩子,到底陪什么?
1.給孩子最美好的陪伴,是溫馨的家庭氛圍。
不是一家人很冷清地坐在那里,盯著孩子寫作業(yè),或者躲在最的房間里,生怕打擾孩子學習。
曾經感受過這種家庭環(huán)境,晚上孩子回家吃晚飯,一家人不聊天,不看電視,父母安靜退回自己的臥室,孩子安靜寫作業(yè)。
小心翼翼,營造的,其實是一種特壓抑、冰冷的氛圍,孩子在這種環(huán)境里,是不會有溫暖的學習情緒,產生對知識的感動和渴望的。
孩子學習,其實需要的,是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一種面對知識的情緒狀態(tài)。而溫馨的家庭氛圍,正是培養(yǎng)孩子學習情緒,最好的空間。
還是上面提到的那個考狀元的女孩,媽媽跟我講,高三的時候,女兒每天晚上回家,還要看一會兒自己喜歡的電視劇呢。
家里有個親戚家的孩子,也是特別優(yōu)秀,高考考了全省前50名,她爸爸跟我講:學習是她自己的事,她學習她的,我們還是會照樣看電視。
2.給孩子最溫暖的陪伴,是父母的生命狀態(tài)。
還去過一個家庭,女兒去香港上大學了,特別優(yōu)秀,大一就當選了學生會主席。去他們家的時候,只有她媽媽一個人,但是,這個家啊,簡直就是“熱氣騰騰”,空氣里,都彌漫著,自由和喜悅啊。雖然女兒不在家,但這個媽媽跟我們講,我和我愛人啊,特會享受生活的,早上做好早餐,“飛到”或“跳到”或“唱到”臥室,問老公,“可否開始用膳?”
總之,一家人,特熱鬧,也特別自在。在一起的時候,就像三個小孩子,一起過家家,很好玩。
但是在事業(yè)上,其實這個媽媽是個事業(yè)特別成功的女強人,在家,就瞬間轉換角色,一個特別好玩的少女。會跟老公撒嬌,也會跟女兒嬉鬧。
其實孩子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感覺,更多的是來自于父母對生活的態(tài)度和感覺。
不要再問孩子為什么會對學習沒有興趣,提不起熱情,先問問,我們對自己的工作,對生活的熱情和興趣如何?
3.給孩子最有力的陪伴,是父母前行的背影。
想起自己上學的時候,最有力的感動,就是父親努力工作的背影。
天天陪在孩子身邊,寫作業(yè)的時候,給你端茶倒水,怕你再累;不會做題的時候,幫你分析指導,怕你灰心;你看書的時候,拿個書也做你旁邊看,怕你不能堅持。
“孩子,我陪著你,就是怕你自己不行啊!”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你內心是不是也有這樣的聲音?
“怕你不行,所以,我來陪著你?!?/p>
但是,給孩子最有力的陪伴,其實來自于,我們在生活中,活出來的那一份力量和精神,他會成為孩子前行路上的燈。
“孩子,爸爸媽媽在生命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我們相信你也會活出自己的勇氣和力量來?!?/span>
總結一下:
1.監(jiān)督寫作業(yè),不是陪伴,是告訴孩子,我們不信任你;
2.輔導學習,不是陪伴,是告訴孩子,你沒有能力學好;
3.不陪不行,不是愛,是告訴孩子,你不行,你要依賴別人。
以上,造成的結果是,讓孩子覺得,我必須得靠父母,我自己不行。
負面效果是:有一天,沒有父母陪了,孩子會不知道怎么學習,怎么活下去了。
剝奪了孩子自己成長,自己長出勇氣和力量的權利和機會。
4.好的陪伴是:有我們,你是安全的,去探索自己的潛能和世界的邊界吧。
5.好的陪伴是:有我們,你是被愛的,去追逐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吧。
6.好的陪伴是:有我們,你知道前行的方向,不會迷失。
7.好的陪伴是:我們無條件信任你,支持你,喚醒你內心的自覺,而不是讓你更依賴。
8.好的陪伴是:我跟你在一起,是全身心在一起,而不是身在此,心在別處。
9.好的陪伴是:
爸爸媽媽用自己的生命,活出來給你看,而不是教你怎么去活。
作者:飛呀,心理學碩士,心理咨詢師,催眠師,祝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