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1
看到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看起來很有錢,卻活得并不高級?
有個溫柔的回答是:因為他們只懂得消費,卻不懂得欣賞。
被物質(zhì)綁架的人生,再富足也是一種貧瘠。
作家梁文道曾在節(jié)目中提到一種現(xiàn)象。很多人去日本旅行,會瘋狂地買買買,卻很少有人愿意花時間去京都的小巷里,靜靜地看一次夕陽。
他們把行程排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從一個購物點奔赴下一個購物點,恨不得把所有“好東西”買回家,仿佛這樣就擁有了高品質(zhì)的生活。
當(dāng)一個人把價值完全等同于價格,他的世界就只剩下了標簽。
一個人兒若只是一味占有、不懂感受,會被物欲的洪流所裹挾,漸漸喪失感知幸福的能力。
林徽因在戰(zhàn)亂年代,生活清貧,但她的“太太的客廳”里,永遠充滿了鮮花、詩歌和思想的碰撞。
她的居所簡陋,可她對美的感知和營造,卻吸引了當(dāng)時最有趣的靈魂。
木心先生曾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救不了。
任何一種讓你感到焦慮的生活,都有你“審美缺失”的一份功勞。
不是所有的昂貴都代表著品位,也不是所有的擁有都能帶來快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2
心理學(xué)中,有個概念叫“感官適應(yīng)”:
意思是說,外部刺激持續(xù)一段時間后,人們的感受性會發(fā)生變化。再昂貴的物品,帶給人的新鮮感和愉悅感也會迅速遞減。
只有向內(nèi)探尋,用心去感受和創(chuàng)造美,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yǎng)。
日本設(shè)計大師原研哉所說:
“我做的不是產(chǎn)品,而是在喚醒人身體里的感覺。”
網(wǎng)友@晨光講過他的故事。
晨光曾經(jīng)是個購物狂,癡迷于收集各種限量版的球鞋和潮玩。
他小小的房間被塞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每次看著這些“戰(zhàn)利品”,他都有一種虛假的滿足感。
直到有一次,他去鄉(xiāng)下朋友家小住,看到朋友親手種的蔬菜、手工做的木桌木椅,喝著院子里曬干的菊花茶,他才體會到一種久違的寧靜和富足。
從那以后,他開始清理自己的房間,只留下真正喜歡和需要的東西,把更多的錢和時間,花在讀書、旅行和學(xué)習(xí)吉他上。
不想被物欲掏空,就去用心生活。
把感知力放在第一位,該舍棄時不猶豫,該沉靜時不浮躁,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高貴。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03
有一個很美的比喻。
人的內(nèi)心就像一座花園。有的人用塑料花把花園堆滿,看起來五彩斑斕,卻沒有一絲生命力。
而有的人親手耕耘,種下真正的花草,雖然需要耐心和時間,但收獲的是滿園的芬芳和生機。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層次,亦是如此。
你的審美,決定了你能看到什么樣的世界。
這種感知力不是炫耀,而是你與世界溫柔相處的方式。
美食家汪曾祺先生,一生經(jīng)歷過不少坎坷,卻總能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他能從一棵普通的白菜、一顆咸鴨蛋里,品嘗出人間至味;他能把尋常巷陌的草木蟲魚,寫成最動人的文章。
他的審美,在于那份對生活本身的熱愛和體察。
任何高級的人生,都建立在豐盈的審美能力之上。
只有當(dāng)你能從一片落葉、一縷陽光、一首樂曲中感受到喜悅時,你才真正擺脫了物質(zhì)的束縛,活在了更高的維度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奧斯卡·王爾德說:
“我不想謀生,我想生活?!?/p>
用消費堆砌的人生,只是謀生。用審美滋養(yǎng)的人生才是生活。
學(xué)會審美,是對生命最深情的尊重。
當(dāng)你開始用心去感受和創(chuàng)造美時,你的整個世界都會因此而變得柔軟和高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