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思婷 · 主播 | 阿成
字幼安,中年后別號稼軒居士,有“詞中之龍”之稱。
他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以功業(yè)自許,卻命運多舛、壯志難酬。
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
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于詞作之中。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辛棄疾與他那些詩詞背后的故事。
宋朝,因重文輕武,一直被稱為“弱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經(jīng)濟實力以及富裕程度遠高于有盛唐之名的唐朝。
據(jù)經(jīng)濟學家麥迪遜給出的數(shù)據(jù)證明,當時宋朝的GDP總價值比例約占世界總量的22.7%,其財力可見一斑。
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
“在兩宋統(tǒng)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居于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
一個國家,財力再強盛,但軍事力量薄弱,終究還是避免不了被他國吞噬的危險。
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
金人一路燒殺搶掠,更是擄走了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朝臣等共三千余人。
東京城,一時成為人間煉獄。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靖康之變,讓一個極其富強的宋王朝,突然分崩離析,絕大多數(shù)人尚未來得及反應,它就已經(jīng)迅速跌落至谷底。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感到恥辱的事件之一。
靖康之變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幸免于難,公元1127年,趙構定都南京應天府,延續(xù)宋統(tǒng),史稱南宋,公元1138年,遷都臨安府(今浙江杭州)。
在這之后,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在為北伐收復失地而努力。
有那么一個人,把一腔熱血都奉獻給了北伐事業(yè),卻奈何壯士未酬身先死。
他就是辛棄疾,人稱大青兕,一頭兇猛的犀牛。
當金國的旌旗查遍整個中原領土時,有骨氣的人選擇以死殉國,也有人選擇忍辱等待時機報仇雪恨,還有人選擇茍且偷生偏安一隅。
辛贊,便是其中的后兩者。
或是為了日后的雪恥,或是為了“茍且偷生”,辛贊接受了金國授予的職位。
公元1140年,辛棄疾在山東濟南出生,此時距靖康之難已過去整整13年。
他出生那日,舉家歡慶,最開心的就是爺爺辛贊了。
因為自己的軟弱,不得已茍且偷生,于是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個小嬰兒身上。
他給他起名“辛棄疾”,“棄疾”與“去病”相稱相對。
一方面是希望他日后能健康成長,百病不侵;而另一方面則是希望這個小男孩未來能和霍去病一樣收復失地,有一番大作為。
而這個小男孩,長大后也確實沒有辜負這個名字。
公元1140年,也就是辛棄疾出生的那一年,南宋的國土也開始搖搖欲墜。
岳飛奉命抵抗金人,卻沒想到被奸臣秦檜陷害導致失去了性命。
從此,南宋北邊的疆土無人可守,而山東正是南宋北邊的疆土之一。
從小生活在被金人統(tǒng)治的領土上,辛棄疾親眼目睹了百姓是如何屈辱地活著的,再加上爺爺和父親的教育,自幼便立志要報效國家!
從小開始,辛棄疾便日日練武、專研兵法,為日后上陣殺敵做好準備。
根據(jù)《濟南府志》記載:
聽聞耿京在梁山泊起兵抗金,21歲的辛棄疾毫不猶豫地變賣了濟南的家產(chǎn),招募兩千手下,前來投奔耿京。
耿京非常器重他,更是將義軍的大印交給他來掌管,一時間這支隊伍竟成了山東境內規(guī)模最大的起義軍。
對于這段經(jīng)歷,辛棄疾后來在他的一首詞中有所記錄:
《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我年輕的時候帶著一萬多的士兵、精銳的騎兵們渡過長江。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準備著箭袋,而我們漢人的軍隊一大早向敵人射去名叫金仆姑的箭。
這首詞正是當年他帶領義軍與金人作戰(zhàn)的場面。
在中國歷史上,以武起事,但最終卻以文被大家廣為稱頌的人有很多,但辛棄疾卻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位。
這支驍勇善戰(zhàn)的起義軍終于被敵人盯上了,公元1162年,金國開始收拾淪陷區(qū)的義軍。
耿軍的起義軍面對強大的金國,再也無法支撐下去。
此時辛棄疾對耿京提出了這樣一個建議:歸順南宋朝廷,以南宋朝廷為后援,繼續(xù)堅持抗金。
耿京接受了辛棄疾的意見,并派使者去見趙構,趙構欣然接受了耿京這支起義軍。
不僅對起義軍的首領封官加爵,而且還派人隨辛棄疾奔赴山東指導工作。
當辛棄疾準備回山東時,傳來噩耗,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殺害,義軍被破解散。
辛棄疾痛心疾首,回到山東后立馬和自己的兩位兄弟,率領五十位死士為耿京報仇。
23歲的辛棄疾,最后在金營中活捉了張安國,連夜押回了建康(南京)。
這一次行動,讓他一戰(zhàn)封神。
建康城的百姓都以為是上蒼開恩,為大宋降下了一位有勇有謀的大將,能帶領他們上陣殺敵,收復失地。
然而辛棄疾未曾想到的是,他接下來走入的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廣闊天地,而是消磨這一夢想的漫漫長夜。
歸附南宋后,辛棄疾一直被委以重任,而朝廷似乎只想讓他在后方做一個救火隊員。
但辛棄疾心心念念的卻始終是那遙不可及的北伐大業(yè)。
他在任期間,一次又一次上書,曾寫下多篇有關抗金北伐建議的文章,比如《美芹十論》《九議》等。
盡管這些建議書很有價值,但朝廷基本沒有回應,每次上書都石沉大海。
公元1175年,辛棄疾路過江西萬安時,在贛江畔聽到了鷓鴣“行不得也,哥哥”的叫聲,一時感慨,寫下了那首我們熟知的: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shù)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
國家淪亡之創(chuàng)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之情一時間躍然紙上。
公元1180年,辛棄疾南歸后的第19年,他終于有機會可以自己組建軍隊,人數(shù)不多,只有2500人。
但辛棄疾對這支隊伍給予厚望,他投入了全部精力,希望這支軍隊日后能夠擴大,成為北伐軍的基礎。
奈何奸臣當?shù)?,有人彈劾他“用錢如泥沙”,這支剛剛組建一年不到的軍隊最后被迫解散。
其實,當時南宋的皇帝不愿北伐。
在當權者心中,靖康之恥后的半壁江山,遠遠比不上在臨安的一把龍椅,只想偏安一隅茍且偷生,自然不會投入金錢培養(yǎng)軍隊。
雖心有萬千報復,但奈何沒有明主相待,辛棄疾滿腔的熱血被現(xiàn)實一點一點澆滅。
公元1180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前往江西任職。后來他在當?shù)亟o自己建了一個庭院,準備安置家人定居。
他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
于是,他把自己的庭院取名為“稼軒”,從此自稱“稼軒居士”。
多年的官海沉浮,讓他看透了當今朝廷,因此準備隱居。
沒想到的是,那一年,自己又遭奸臣彈劾被罷了官。
從此,辛棄疾便在這里真正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一直賦閑有20年之久,這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詞。
他是天生的將種,卻生生地被逼成為一個詞人。他只能把自己滿腔的抱負,寫在一首首詞中。
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想辛棄疾還是不會選擇成為一個詞人,因為他畢生的夢想就是想當一個將軍,收復舊山河!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辛棄疾寫下了膾炙人口的: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可憐白發(fā)生!
陳同甫何人也?
他也是南宋著名的愛國志士,同時也是思想家和文學家,后改名為陳亮。
他曾八次上書南宋皇帝不該茍安東隅,皇帝想授予他官職,他不接受;權臣想籠絡他,他竟然爬墻逃走。
沒想到回鄉(xiāng)后就以“言語犯上”罪名被逮捕。
一次陳亮前來拜訪辛棄疾,快到目的地時一條小河擋住去路,三次驅馬,馬都不肯過橋,一直往后退。
最后陳亮揮劍斬馬,自己赤腳過了河。
辛棄疾恰好看到這一幕,非常驚訝,后來二人攜手入室,開懷暢飲,品評天下大事。
陳同甫想說服辛棄疾出山,和他一起起兵北伐,但此時的辛棄疾早已心灰意冷,拒絕了陳同甫的請求。
陳同甫走后,辛棄疾很難過,其實他的熱血還未完全冷透,只是自己有心無力罷了。
與陳同甫分別后,兩人你來我往,相互作詞,抒發(fā)情感,表達己見。
而那首大家耳熟能詳、也是他的代表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在這時候寫出來的。
辛棄疾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但我想,他一直在努力讓自己不要遺忘。
公元1206年,南宋宰相韓侂胄決定北伐,這一消息再次燃起辛棄疾心中僅剩的那一點小火苗。
但后來辛棄疾發(fā)現(xiàn),這一次北伐準備的很不充分,韓侂胄所謂的北伐也只是為了個人利益,再加上南宋朝廷內部出了叛徒,最終北伐失敗。
沒來得及走上戰(zhàn)場的辛棄疾,登上了北固亭,寫下了千古名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人到暮年的辛棄疾,竟只能以廉頗自比,可想而知,他的心中是何等悲涼與無奈。
這二十多年,雖一直賦閑,但他始終在等待著報國時機。
也許是上蒼被辛棄疾感動了,終于讓他等到了這個機會。
在他等待了46年后,在他68歲那一年,他終于可以穿上盔甲、拿起撫摸了無數(shù)次的寶劍,堂堂正正去指揮南宋的正規(guī)軍隊。
只可惜,當詔書抵達,一切為時已晚,辛棄疾已病重臥床不起。
也就是在那一年 ,68歲的辛棄疾病逝。
還記得他那首著名的《青玉案·元夕》嗎?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p>
時隔多年,我才真正明白這句詞的意思。
燈火闌珊處的那人,不就是辛棄疾自己嗎?
朝廷、百姓,他們終于在燈火闌珊處尋到他了,可惜他卻早已英雄遲暮。
有心殺賊,但已無力回天,據(jù)說在臨終時辛棄疾還大呼“殺賊!殺賊!”
縱觀辛棄疾這一生,他滿腔的抱負,終究只能隨著那一抔黃土深埋地下......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
他悲壯的讓人蕩氣回腸;他執(zhí)著的讓人心痛不已。
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一位拍遍欄桿的沙場英雄......
好一個氣壯山河的辛棄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