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課堂教學的九個思考
劉向軍
一、高度重視發(fā)揮實驗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
在物理、化學、生物這些學科上,只要可能,要盡可能地讓實驗走進課堂,或者讓學生走進實驗室。在實驗中學習是最好的學習。
教師不能因為怕麻煩、怕花費時間而放棄實驗教學,相反,教師應該比學生更加熱愛實驗教學。因為實驗教學在理科教學中具有著獨特的作用,可以說,立足學生全員自主參與的實驗教學——讓每一個學生動眼、動耳、動口特別是動手操作的實驗教學,具有讓每一個學生更輕松地掌握理科知識的神奇魔力。
實驗最根本的學習特征是其自主探究性,正是在這一點上,它對于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對于抽象的具化、對于記憶力的鞏固、對于思考的推進、對于自主能力的提升具有其它任何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威力。
其實不只是理化生的教學如此,其它一切學科的學習無不如此。音樂、體育、美術其絕對的實驗性、實踐性且不說,就語文、英語、政治、歷史學科而言,在這些學科的學習中也絕對需要“實驗”——廣義的“實驗”即“實踐”——如果不想成為一個書呆子的話。
二、把多媒體的應用教給學生手中。
多媒體是教學的手段,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在現實的教學中,多媒體普遍地成為了教師更加強有力地控制課堂的手段——既控制學生,也控制教師自己。即便多媒體制作得無比豐富、精彩,它對學生的學習作用都有限。因為它是教師的創(chuàng)作,而不是學生的真正參與。
多媒體多感官、快節(jié)奏、大容量、可重復的優(yōu)點麻醉了教師,也麻醉了學生。如果學生只是沉浸在形質兼美的課件中而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意識的話,那是學習的災難。
多媒體是且僅僅是教學的輔助手段,這一點共識必須堅定不移。多媒體存在的根本意義是激發(fā)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而不是把學生吸引到老師的變相灌輸之中。
三、教師要重視通過教學錄像來進行自我打磨。
適不適合做一名老師,是否具有做教師的天賦,這在不同的教師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后天的教學努力、教學訓練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彌補先天的不足,但是方法得科學,否則收效有限。因為教師日復一日地在課堂上重復著自己習慣了的言行、思維模式、教態(tài)模式,所以通過后天的教學行為來矯正已有的教學行為顯得格外困難。比如教師糾正自己口頭禪的問題。在絕大多數教師那里,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首先是因為教師自己意識不到自己的口頭禪,其次,即便用每天用10分鐘來矯正自己的毛病,但每天卻會有200分鐘時間來重復自己的毛病。比如教師的語言表達問題。如果僅僅習慣于“講解式表達”的話,他就很難接受“敘事性表達”的教學方式,因為這兩種表達方式的背后折射的是不同的教育思維習慣。
教學科技手段的興起、進步,一個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把教師的課堂教學實錄通過錄像的方法非常方便地記載下來。教師可以通過反復觀看自己的課堂教學實錄,反復比較、對比和他人的課堂教學實錄,找到不足,加以改進。在全球風靡的微格教學法其原理就是如此。在當下錄像觀看極其便利的科技手段下,教師自主地通過微格的方式來自我打磨完全具備了實現的可能。
當然,這對教師的教學品質也有基本的要求,那就是知道什么是優(yōu)秀的課堂教學并愿意向其看齊,愿意對自己的教學行為精雕細琢、提高自己,有勇氣觀看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毅力對自己在課堂教學表現中的一個個瑕疵逐點琢磨。
四、課堂是師生共同的精彩。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人,我們評價一堂課的核心標準是教師講得好不好?,F在變了,我們提倡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評價一堂課的核心標準是學生學得好不好,也因此產生了另一句話——課堂的精彩是學生的精彩。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但都失之偏頗。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很重要,課堂的精彩是師生共同的精彩,學生和教師互為精彩之源。
在這里,我們需要對“精彩”做出定義。對于教師而言,教師的“精彩”就是教師示范的精彩,激發(fā)的精彩,點撥的精彩,講解的精彩,評價的精彩。對于學生而言,教學的精彩就是參與的精彩,自主的精彩,思考的精彩,個性展示的精彩,能力提升的精彩,自信滿滿的精彩,生動活潑的精彩。
五、永遠不要忽視板書。
多媒體的使用使傳統(tǒng)的板書處于極其尷尬的狀態(tài),甚至可以說瀕于死亡。有太多的老師已經習慣于在整堂課上不寫一個字,以至于在參加某些課堂比賽時失去了基本規(guī)范的板書能力。這是當下課堂教學中一個普遍存在的嚴重問題。
板書重要。無論是寫在傳統(tǒng)的黑板上,還是寫在現代的電子白板上,板書都一樣重要,而且,其規(guī)范性要求是一致的。書寫要整齊,格式要規(guī)范,重點要突出,條理要清楚,表述要簡潔。功利地說,只要考試還要求學生用筆來作答,板書就有存在的必要。教師要通過板書給學生呈現當下的學習示范,當然也可以讓學生通過板書即板演給全體同學提供即時性的教學案例。
還是那句話,現代化教學手段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不是簡單地取代,更不是所謂顛覆。
六、課堂教學不宜碎片化。
除了某些極少數、極特殊的課堂教學之外,如課堂知識教學知識競答之類,狹義的課堂教學不宜碎片化,也就是說,一堂課上的教學問題不能太多、太碎、太雜、太亂,一堂課上的知識教學和訓練也是如此。
碎片化的課堂教學帶給學生的結果是一頭霧水,不辨東西。在課堂上感覺到眼花繚亂,走出課堂,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與碎片化課堂教學相反,板塊化、整體化的課堂教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板塊化或整體化的課堂教學要求“主問題”明確,重難點明確、主訓練明確、主精力集中、主評價明確,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追求斷其一指。
只有課堂教學目標集中,問題才能深入,思考才能提升,收獲才會具體。
七、評課應關注那表象背后的東西。
評課當然要關注課堂上具體呈現的知識,更要關注呈現知識背后的那些策略及其效果,也就是說,既要關注“教什么”,還要關注“怎么教”,更要關注“教得怎么樣”。在一堂課中,教學對學生的思維是否有培養(yǎng)激發(fā),對學生后續(xù)發(fā)展是否有預留,對學生的學習潛力、學習興趣、學習信心、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是否有激發(fā),這是評課的關鍵。聽課要既評老師的教,也要評學生的學;既要評表面上看得見的內容,還要評表面上看不見的深層次的內容。
八、重視發(fā)揮音樂教育的作用。
就學生的喜歡程度、參與程度和聽課教師的感受而言,無論哪個學科的課堂教學恐怕都不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對手”。我們說一首優(yōu)美的詩歌,如同一首優(yōu)美的歌曲,但詩歌本身必定畢竟不是歌曲。音樂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語言,以其變幻莫測的旋律之美引發(fā)聽者的心靈共鳴。身處音樂的氛圍之中,自然地就身處美好之中。
認真地上好音樂課,這是音樂教師對校園文化建設、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神圣職責。即便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比如語文、英語、體育,甚至物理、數學、化學,引入音樂教育的元素不只會讓課堂變得更美,更重要的是這樣的課堂有助于發(fā)展一種認知世界的思維能力——關聯(lián)、想象、聯(lián)想、類比,也發(fā)展著學生的情商和審美鑒賞力。
九、重視教學語言的邏輯性。
音樂的語言是音符,它的邏輯規(guī)則是輕重、快慢、強弱、高低。音樂符號合乎邏輯的組合才能形成音樂的美。語文和英語語言的單位是漢字和單詞,合乎詞法、句法、章法的語言邏輯才可能構成流暢、清晰、準確的表達。數字和公式是數學、物理、化學的語言符號,它們是對表象世界的純理性的認知,它們具有更為獨特、周密、嚴謹的抽象化邏輯,違背其邏輯則思維無法推演下去。
駕馭某一種語言,其實就在駕馭某一種邏輯。駕馭某一種邏輯,就在重塑某一種思維。因此,教師要成為語言邏輯性駕馭的高手,這是教學中最根本的問題。
202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