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9.7進行的天一大聯(lián)考作文是一道漫畫作文題。這當然是效2016年高考漫畫作文命題之顰,已落下風矣??梢詳嘌裕?017年高考,絕對不會再考漫畫材料作文了。在此順便提醒一句:全體師生在未來的寫作訓練中,寫作訓練命題的類型要全,而絕不要過多地盯著漫畫類命題來訓練。
(天一聯(lián)考作文題)
回到眼前的天一試卷來。既然練了漫畫作文,就趁機總結一下漫畫類作文審題的一些基本技巧,因為,從本質(zhì)上來說,漫畫類作文無非是用圖畫符號來說話罷了,沒有什么過于神秘奧妙之處。
技巧一:漫畫絕大部分都是諷刺性的。
漫畫是以夸張、變形、奇特的圖畫符號來傳情達意的,因此,漫畫總的表達效果是諷刺的、批評的、嘲弄的。這一點需要牢牢記住。因此,就本次漫畫而言,就不能這樣審題立意:畫面中的小男孩有很強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環(huán)保意識,不捕小魚,不竭澤而漁。
當然,也有少數(shù)漫畫用來表達喜愛、戲謔、親敬之意。此類不在高考作文之列。
技巧二:要從整體上把握漫畫的含意。
漫畫由若干圖畫符號構成,其中的各個細小的符號未必都是微“言”大義的,因此,不能一“言”障目,不見泰山,而應該立足全局、立足整體來審視漫畫。
如此次考試的漫畫材料,畫面中小男孩腳下有三點比較大的水點子,就不能死盯著這三個水點子而無視小男孩腳下的水灘,從而錯誤地認為小男孩貪婪的口水都流了下來。自然也不能死盯著畫面中右下角那條小魚所吐出來的兩個比較大的圓泡泡,從而錯誤地認為還是魚小了好,小魚可以自由自在而沒有被捕撈的危險。當然也不能死盯著小男孩手中魚網(wǎng)的網(wǎng)眼,錯誤地認為網(wǎng)眼太大,無法捕住小魚,從而立意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從整體上看,此漫畫的中心是那個要捕魚的小男孩,核心矛盾是他想捕大魚而眼前沒有。這就是整體把握。
技巧三:不能以想象的內(nèi)容取代了眼前的漫畫。
人天生有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這個能力固然可貴,但在作文審題、立意時,一定要注意把握這個分寸。因為這是材料作文,考生就必須立足于眼前命題人所擬定的材料來作文,而不能以考生自己想象、聯(lián)想到的內(nèi)容來立意,那樣的話,就等于取代、扼殺了考題,評卷也就沒有了基本的標準。漫畫材料作文如此,文字類材料作文當然也如此。
此次試題的漫畫即是這樣,考生不能看到眼前的漫畫,忽然聯(lián)想自己也曾捕到過魚,讓一家人吃得很開心的情景,從而得出這樣的錯誤立意:小男孩想捕到大魚孝敬父母,孝心可嘉?;蛘呗?lián)想到曾有小學生下水捕魚而溺亡的悲劇,從而錯誤地立意為:安全重于泰山。
技巧四:高度重視漫畫所配的文字。
一般來說,除了以“無題”來命名的漫畫之外,漫畫都會有一個標題或是畫面上都會有簡潔的文字。這些文字符號正是準確解讀漫畫的鑰匙。
“大的呢?”三個字和一個問號,是這幅漫畫的靈魂,它表明要捕魚的小男孩不是看不到大魚,而是確實沒有大魚,而小魚他又看不上眼。這正是這幅漫畫的立意所在:沒有大的機會,就先珍惜小的機會。
技巧五:要轉(zhuǎn)換含蓄類漫畫的符號寓意。
和文字類材料作文一樣,漫畫類材料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顯豁類漫畫,即直接畫的是人,而且畫的是寫實性的人;一種是含蓄類漫畫,即畫面上沒有畫人而畫的是物,或雖畫有人卻同時畫有物,這些物常常就是社會生活某個寓意的象征。
此次漫畫材料中的“魚”,當然不能實指為“魚”,除非這幅漫畫張貼在某家魚塘旁,這里其實牽涉到一個閱讀語境的重大問題,此處不論。此畫中的“魚”,就是小男孩向往的某種東西的象征,可能是優(yōu)異的成績,可能是某個榮譽,可能是某種本領,如果要概括的話,就可以表達為:機會、機遇、理想、夢想、追求。
要牢牢記住,高考的作文題,一定是讓參加高考的中國青年有社會的擔當意識,有成長的責任意識的,這是中國高考作文永恒的特點,這也是中國“文以載道”的悠久寫作傳統(tǒng)。在轉(zhuǎn)換漫畫中的含蓄符號時,這是確定寫作立意的基本前提。
此次考試的參考答案對漫畫提供了三條參考立意:1.諷刺社會上一些人“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的現(xiàn)象;2.實現(xiàn)夢想要從眼前出發(fā);3.大機遇要爭取,小機遇不放棄。
這三條參考立意的前兩條值得商榷。
怎么能從畫面上看出“大事干不了”呢?是領導不讓干呢,還是沒有機會干呢?
怎么能從畫面上看出“實現(xiàn)夢想要從眼前出發(fā)”呢?難道是要把小魚養(yǎng)大了再捕不成?或者說,捕到很多小魚堆起來就成了大魚?若干小成功(小魚)=大成功(大魚)?
說到底,對文字少、符號含蓄的漫畫材料的解讀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也正是因此,高考作文向來很慎重地使用漫畫類材料來命題,即便如此,反觀以前的漫畫類高考作文命題,幾乎每一次漫畫命題都引發(fā)了相當多的批評。2016年全國卷的漫畫作文也不例外,此處不論。
201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