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村老屋保存著過去記憶,當一堵土墻赫然眼前,舊時村中的聲響便都一一記取。土墻老木黛瓦似有魔力,將為時光吹散的歲月?lián)踝?,直到它撞到墻、木頭或瓦當上,被緊緊罩住,才無法走脫。
說到滄桑老屋,飽嘗風霜雨雪、刀槍劍戟甚至戰(zhàn)火摧殘之后,或倍令土墻顯得陰暗嘶啞,弱不禁風,但青山環(huán)抱,午后陽光灑落其上,它從未寂寞。這里原是小村,常年住著幾十口人,多不過百。
村邊一大塘子,栽滿荷花,到盛夏時節(jié),一朵朵生得裊裊娜娜,青、紅、白相間。邊上的人家第一眼就望到土墻,順次一排溜老屋,氣宇不凡,大門一一相對錯開,天然帶著小橋流水人家的韻致。
這民居屋院,一堵又一堵老土墻,在歲月磨礪中愈發(fā)嚴絲合縫黏在一起,佇立凝視,恍然回到舊時,母親主廚,燒好飯菜,廚房里傳來輕聲招喚,小孩“噠噠噠”地從樓上跑下,像一匹快樂小馬駒,扒拉兩口飯食,端起碗子串門,從東家到西家,心底自評“今天哪家菜最好吃”。
村子坐在山谷盆地,近佛門圣地,有山有水,林木茂盛,霧氣氤氳,有詩為證:清晨入山村,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民居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F如今,古寺仍在,香火旺盛,游人如織,村里人家早已搬走,只留下土墻老屋,宛似“凈居”,隨緣方便招待迢迢有緣人。
此地深入世俗,又與世隔絕,素日多熏陶奇妙佛音,長使土墻老屋生出靈性,連人家中竟都回蕩著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仿佛進入純凈怡悅的自在狀態(tài)。
不必惆悵是他鄉(xiāng),四海歸來皆知己,君自遠來得歡喜,賓主一家皆欣悅。老屋經過重新設計打理,夯土墻仍修舊如舊,周邊空氣新鮮,秀色可餐,人們來到這方靜謐之地,遠離喧囂,正好修身養(yǎng)性。
坐落在燒香拜佛必經之路,凈居從不愁客源,愁的反倒是常常來客扎堆,安置無門,既不能成就眾客歡喜自在,便擾得屋主撓頭。改造凈居的初心,本為容納更多前來借宿的香客,屋主全家干脆搬到山下,重新設計裝修老屋,傾力只為成全來客。
對于接手的設計師,打造直指目的地的度假型民宿。而于主人,雖為“凈居”,但民宿創(chuàng)意切中肯綮,頗為妥當。此間土墻粗獷之中,隱含著潤物無聲的細節(jié)美,所以設計從重拾瑣碎日常開始,在空間中關注形式細部,爭取關照到每一位來賓的心意。
舊瓦殘?zhí)?,新瓦來補,一片蓋一片鋪上屋頂,雜草叢生的屋后園整理一新,鄰里間半塌不塌的馬頭墻重新砌起,土墻裂縫通過現代工藝重新修繕,依舊完好留下歲月滄桑的紋理。
遵循“活態(tài)保護、有效利用、尊重自然、修舊如舊”,土墻老屋風貌得到有效保存,宜居性也極大提升,來客不僅愿意住,且住得舒適溫馨。從下車步行踱至房間的路上,內心已無限接近朝山拜佛,踏青石路,經茶園、蟠桃林,達水塘,桃紅菊黃竹綠處,凈居望之儼然。
一步一景,細處隨意可見,風聲、蟬鳴、蛙聲、鴨叫,脫離城市喧囂,一路啟發(fā)新鮮視角,好奇心得到滿足,漸漸平息下來,直到接近凈居,才算徹底回歸寧靜。
凈居大體分為接待廳、客房和餐廳三種功能空間,應付來賓吃住綽綽有余。當然,這里還可品茗、打坐和休閑,呈現不同情感氛圍,滿足各人需求的異同??臻g裝飾或家居物料,選擇天然的原生材質,在創(chuàng)造性設計的基礎上,體現使用功能時,更多呼應周邊氛圍,能夠尋回真實過去。
萬物土中生,草木皆有情。譬如茶室品茗,在土墻老木頭圍合的空間中,盤坐安神于草墊之上,汲取清涼井水煮開,稍緩片刻,以一杯清茶見一顆靜心,茶無味,心卻有余香,自然就品出妙味。
整個凈居幾乎融合鄉(xiāng)土的所有材料,土、木、竹、瓦、石等等。除了屋外夯土墻,室內則用粉墻,穿插著竹子、實木、鋼材及磚等,這些材料也或兩兩組合成新式構件,在來賓目力所視、肌膚所觸之處,都能產生與環(huán)境對話的原生力量。
和風煦日,細雨香花,平凡生活孕育感動,亦有溫暖的力量。同樣,在這座重新設計的老屋凈居中,花草瓶罐皆淡然,來客卻稱贊它青碧空靈,還有濃郁的鄉(xiāng)情、記憶,以及留下滿滿讓人悵然若失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