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談話效果
各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也千差萬別,因此在言語交際中,應(yīng)針對不同的環(huán)境、對象作出裁判,掌握必要的談話方式方法以加強談話的效果。
(1) 條理清晰,避免哆嗦
主旨明確、內(nèi)容相關(guān)、有條不紊的談話,讓人很容易領(lǐng)會,有一種美感;反之,主旨不明、雜亂無章的談話叫人難以領(lǐng)會,使人厭煩。如,兩青年看完電影后互相交流觀感,甲問:“你覺得這部電影怎樣?”乙說:“咳,不怎么樣!科是胡編亂造,這樣的故事誰信?太不真實了。哎,那個壞蛋可真狡猾,可最倒霉的還是他的對象,姑娘那么好,真可惜。偵察員不行,太笨了。公安局的人要都那樣,一個罪犯也抓不著。不過也夠迷惑人的,開始我還以為皮革匠是殺人犯呢!…………”電影是胡編亂造,可乙的說話也夠“胡編亂造”,語無倫次,意思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了。所以正像任何行動都會有目的一樣,人只要說話就有一定的目的。目的決定了任何談話都有一個中心意思。中心明確,才能解決說話的集中性、連續(xù)性和條理性的問題。日常說話不論簡單還是繁雜,都要主旨明確,要言不繁。
某單位開大會,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景:幾位領(lǐng)導(dǎo)輪番上臺講話,同一個內(nèi)容,被幾位領(lǐng)導(dǎo)反復(fù)重復(fù),或不著邊際地發(fā)揮,哆嗦個沒完,浪費別人的時間,引起不滿與抱怨是必然的。這種毛病不但有損領(lǐng)導(dǎo)形象,也是對別人的不尊重。應(yīng)當(dāng)立一些規(guī)矩:沒有話題不說話,主旨不明免開尊口,不以“出風(fēng)頭”開始,不用“出洋相”結(jié)束。
對于一次談話要說出多項內(nèi)容,更需要事前心中有數(shù),在多項內(nèi)容之間串起中心,不論是主動者或是被動傾聽者,要有耐心和善于捕捉談話的時機,將淳離于主題的話題拉回來。按一定的主題和條理與人交流,對談話的另一方也是一種禮貌。
(2) 措詞準(zhǔn)確,避免誤解
準(zhǔn)確表達,善于言談,既要快捷,又要得體,是人際交流的必需。古人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并非聳人聽聞。
1945年7月26日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布后,日本天皇明確表示接受。但因這份公告尚未送內(nèi)閣。當(dāng)時內(nèi)閣首相鈴木在接見記者時便說:“內(nèi)閣對《波茨坦公告:持默殺態(tài)度。”“默殺”在日語里是多義詞,通常解決為“暫不予以評論”或“暫不予以理睬”,兩者的含義分歧很大,而譯成英語則變成了“不予理睬”,從而更激怒了同盟國。于是,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扔下一顆原子彈,8月8日蘇聯(lián)紅軍對日宣戰(zhàn)……
此事充分說明,措詞是否妥當(dāng)至關(guān)重要。在日常人際交流中也必須表達準(zhǔn)確,以免不必要的歧義。
措記號必須注意前提,注意語句的邏輯,否則也會鬧出笑話,甚至得罪人。一位值勤民警看到馬路欄桿上掛著豬腸,喊叫起來:“誰的腸子?這是誰的腸子?”一位姑娘紅著臉走過來說“別喊了,東西是我的。”“你怎么把自己的腸子掛在欄桿上?影響市容,罰款!”姑娘反唇相譏:“你這人是怎么講話的?這是豬腸,你怎么說成了人的腸子?你語言不文明,更應(yīng)該罰款。”圍觀的人頓時哄堂大笑。
有一則笑話,說明措詞不注意邏輯會大出洋相。某人過生日,邀四對八位朋友到家做客。約定時間已過,還差兩個人沒來。主人等得不耐煩,就說:“怎么搞的?該來的不來?”六位客人中,有兩人聽得不對勁,耳語:“如此說來,我們可能是不該來的吧?”便悄悄溜走了。主人擺好飯菜一看,走了兩個人,又著急不滿地說:“怎么搞的?不該走的反倒走了!”又有兩位客人嘀咕:“這么說,我們準(zhǔn)是該走了。何必還要賴在這兒呢?”于是,這兩位也伺機溜走了。主人一看又走了兩位,惱火至極,大對主人說:“既然你不說他倆,那么就是說我倆了!”這兩人也氣憤地走了。這則笑話雖有些夸張,但充分說明說話注意用詞的前提與邏輯的重要性。
語言是約定俗成的,沒有約定俗成,就不能成為信息的載體,交流的工具。而在這約定俗成的復(fù)雜的語言世界中,只有措詞得當(dāng),才能避免誤解。“言不在多,達意則靈。”
(3)巧用比喻,形象生動
比喻人人都會用,關(guān)鍵在于巧;類比并不難,難在于貼切。
一則諷刺吝嗇鬼的笑話十分形象。有一次,阿凡提到朋友家做客。兩人談著話,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吃飯時間。主人到里面去吃飯,卻讓阿凡提在客廳里等著。主人吃過出來,裝作沒吃飯的樣子又說又笑。阿凡提想了想,忽然抬起頭望著屋上的大梁說:“哎呀,你家的屋梁被蟲蛀空了。”主人說:“我怎么一直沒看出來?”阿凡提笑道:“蟲子是在里面吃的呀!”以蟲子在“里面吃”喻人,活靈活現(xiàn),幽默又尖刻。
一位演講家在演講時說:“男人像大拇指。”說著豎起大拇指。“女人像小拇指。”不料語音剛落,會場嘩然。女聽眾強烈反對演講家的比喻。演講家立刻補充道:“女士們,大拇指粗壯有力,而小拇指卻纖細苗條,靈巧可愛。不知諸位女士中,哪一位愿意顛倒過來?”一句話平息了眾人的憤怒,大家相視而笑。
以上是應(yīng)用修辭學(xué)的比喻和類比的例子。比喻和類比的恰當(dāng)運用,增強了語言的說服力,達到了預(yù)期的效果。
錢鐘書的小說〈〈圍城〉〉中有一段話:“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總是挑好的吃,另一種人則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一種人應(yīng)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最好的;第二種應(yīng)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下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如此一說,將兩種不同的人生哲理變得簡明生動。這也是成功地運用類比的例子。
注意談話禁忌
現(xiàn)代人的生活越來越富于變化,也越來越忙碌,人們交往的范圍擴大了,頻率加快了,而交談也在人建立和協(xié)調(diào)人際關(guān)系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所有的談話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讓人愉快的,另一種則是讓人生厭的。每個人都希望成為受人歡迎的談話者,能輕松地進行愉快而成功的交談。
正如談話有技巧一樣,談話也是有禁忌的。我們不能滿足于我們知道或掌握了多少技巧,冊時我們還要謹慎地注意談話的禁忌,力避誤闖雷區(qū)。
談話的禁忌有許多,需要在日常談話中不斷總結(jié)積累。以下這些禁忌則是在談話中必須避免的:①喋喋不休;②枯燥無味;③插嘴插舌;④心不在焉;⑤武斷暴躁;⑥空泛說教;⑦自我吹噓;⑧說長道短;⑨小題大做;⑩自說自話;11執(zhí)迷不悟;12自作聰明;13言而不實;14言語刻薄;15辨論成狂。
(1) 忌喋喋不休
愛喋喋不休地抱怨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像沿街乞討的乞丐。他們與人見面,張口就說“我的命運大差”,閉口就說“我的工作讓我很煩”,將他們?nèi)粘I钪械臒o數(shù)小事與無盡煩惱向別人傾訴,哀嘆不已。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煩惱,而別人有什么義務(wù)浪費時間聽你那容易破壞心情的過分嘮叼與抱怨呢?所以喋喋不休地抱怨只能引起別人的厭煩而不是同情。
A是一家外資企業(yè)的中層管理人員,收入在工薪階層中已算是頗為豐厚的了。下班后A一與人談話就讓人感到她有滿腹牢騷:“我每天生活得真沒勁,實在不愿意給外國人做事。”“我現(xiàn)在只有錢,沒有別的,為掙這點錢一點自由都沒有,干不了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真是沒意思透了……”只要這樣的話一出口,她就會滔滔不絕,一個小時都停不了。如果你滿心同情,真心誠意地鼓動她去從事她真正感興趣的工作,去發(fā)揮她自己更大的才能。她是絕不會去干的,而且她又會喋喋不休地給你列出其他工作是如何的有不盡人意之處,自己有一萬個理由不能換工作。
(2) 忌枯燥無味
有一類人說話別人不愛聽,并不是因為說話太多,喋喋不休,而是因為說的話太枯燥乏味,沒有一點兒波瀾和驚奇。他常常是夫子自道,觀念單調(diào),言語乏味。這類人不開口則已,一開口便使人感到厭倦了。
B是一個喜歡把生活中的小事像流水帳似地講給別人聽的人。雖然不是喋喋不休地重復(fù),可是每件事情都平淡無奇,并且與談話對象往往沒什么關(guān)系,真不知道B為什么會拿出來講。
“我昨天晚上跟我們主任去吃了一頓火鍋,有羊肉、有臘兔,還有空心菜。我喝了酒,還醉了,不過還好我自己騎車回家了。”“我還刻小時候……”
這些沒有重點、沒有觀點、平淡無奇、像白開水似的話,很快就會讓聆聽者失去耐心。
(3) 忌插嘴插舌
插嘴插舌者總是在你說話說到高興處,冷不防半腰殺進來。讓你猝不及防,不得不中途偃旗息鼓而退。他不會預(yù)先告訴你,說他要插話了。插嘴插舌者有時會插到別的話題上,有時是把你的結(jié)論代為說出,以此得意洋洋地炫耀自己的光彩。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讓原來說話的人頓生厭惡之感,因為插嘴插舌者不懂得尊重別人。
也許,對付插嘴插舌者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與喋喋不休的抱怨者同處一室,那樣場面一定精彩,他們雙方也會得到最大的滿足,只是他們會更覺無聊。
(4) 忌心不在焉
心不在焉的人似乎平時特別容易開小差,心神經(jīng)常浮游不定。如果你告訴他一件很重要或很有趣的事情,他卻把注意力分散到別的地方,像靈魂飛到別處去了一樣,眼睛看著前方,或若有所思,或突然問:“噢,你說到哪兒啦?”“你剛才說什么來著?”這時你一定覺得說話的興致全無。
當(dāng)然,也許有人說可能是你本人的過錯,也許你講的事情,使他很難感興趣。可是,即使如此,他也不可為人原諒,因為他的心不在焉是一種禮貌、很傷人感情的行為。
(5) 忌武斷暴躁
武斷暴躁的人是一種特別沒耐心而且相當(dāng)自負的人。他總覺得自己是對的,問題出在別人身上。如果你要追問為什么或找個解釋,他會很暴躁地用最短后句話讓你血脈鼓脹而聞嘴。他們常說的話是:“不要煩我。”“事情本來就是這樣的,沒什么好說的。”
C是一位學(xué)業(yè)優(yōu)秀的工科博士,他把自己的電腦借給他的師弟,他師弟用了一會兒后就來找C,告訴C電腦出了故障。C還未聽完就說:“我的機器沒毛病,你自己不會用罷了。”說完扭頭干別的去了,一副無須爭辯的架式,一點都不顧及站在一旁漲紅臉的師弟。
其實,C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也有可能錯了,或者弄清楚師弟是不是有不會用的程序呢?這原本是件很簡單的事情,若換一種說話方式,或改變一下態(tài)度,是絕不會造成如此難堪的局面的。
(6) 忌空泛說教
人們往往容易因為自己地位比別人高,年齡比別人大,潛意識里就有一種優(yōu)越感,覺得自己比別人有經(jīng)驗,比別人懂得多。因此往往在談話時容易帶有說教的腔調(diào)。
當(dāng)然,不能完全把說教一棒子打死,有時的確也有正確的忠告,但這些忠告也經(jīng)常因帶有說教腔引起談話對象的逆反情緒,而不被接受。既然是要說服教育別人,那么就該注意如何使別人接受你的意見,所以要力避高高在上,目空一切,而是要拿出鮮明、生動、形象的事例讓別人心悅誠報地接受。
我們見到的說教者常常如此說:“你須知道我并不是在干涉你的行為。”“現(xiàn)在我不喜歡講這一類事情。”“我覺得有許多話不得不同你講。”或者:“我也許不應(yīng)講這些話,可是我想你會明白這些話的好處的。”
其實,說教者說的這些話,應(yīng)該是在別人接受觀點時,自然而然地從心里產(chǎn)生的想法。而由說教者嘴里說出,說的再多也只是空洞的說教而已,收不到任何效果,反倒惹人生出抵觸情緒。
(7) 忌自我吹噓
大言不慚的人也許會引起人們的一時的興趣,他所說的那些背離事實的故事,在疲倦的時候聽聽倒也無妨。而他講的往往還有聲有色,故事完整,波瀾起伏。只是他講的主題只有一個,即他自己。如果你留意一下,幾乎每句話都會出現(xiàn)一個同樣的字“我”,這個無限重復(fù)的“我”很容易讓人失去耐心。
D是某大學(xué)講師,總愛在人前吹噓自己結(jié)識了多少多少名人,發(fā)表了多少文章,培養(yǎng)了多少弟子……日子久了,連他的學(xué)生都在背后譏諷他為“牛皮大師”。大言不慚、吹噓自我的人到頭來反而給人家留下淺薄和無知的印象,同時,他那過分關(guān)注自我、忽視旁人的“自我中心”最終會論為“自我孤立”。
(8) 忌說長道短
笑話、幽默、奇人逸事不失為一種良好的交際潤滑劑,但一旦走過頭了,沉浸于那些不堪人耳的黃色玩笑,或出言粗俗,常被人認為是缺少思維能力和知識淺薄的家伙,而失掉自己人格的尊嚴(yán)。
由于缺少健康、高尚的情操引導(dǎo),低級趣味的人往往愛關(guān)注無聊的瑣事,愛探聽別人的秘密軼聞,有時是為了增加他閑談的資料,有時是為滿足他的好奇心,這類人還會把這些秘密軼聞添油加醋,然后傳揚出動并以此為樂,以此為榮。
對于這類愛說長道短的人,當(dāng)他向你發(fā)問時,你最好不要直接答復(fù)他,只需轉(zhuǎn)彎抹角地讓他自己發(fā)覺他的問題只是廢話就可以了。
(9) 忌小題大做
愛小題大做的人,常將很多的時間與精力,放在一件很渺小而不合乎需要的事物上。若要他講述一段遭遇,他一定會不厭其煩地反反復(fù)復(fù)地用五倍以至十倍的時間來講述他的故事。你要等他講得好久,已經(jīng)被他眾多的不必要的散漫的細節(jié)能弄得暈頭轉(zhuǎn)向時,還不會聽到他講述的故事的要點。如果在他講述的過程中,你想抓住故事梗概,問他一句:“喂,你所講的那位穿灰色風(fēng)衣的女人究竟如何呢?”他仍只輕描淡寫地回答你:“不用急,我就要講到她了,你先聽我把這個說完。”接著,他又羅里羅嗦地說上很多無關(guān)緊要的話。
假如這位小題大做者,如果能看出聽他講故事的人如此耐煩完全是因為禮貌,那么他必定會決心把要說的話整理完后才講。又如果能看出對方對故事并不感什么興趣,他也會采用種種努力使故事講述得更緊湊一些。遺憾的是,他們始終觀察不出聽眾的反應(yīng)。
(10) 忌自自說自話
交談是兩個人的事,應(yīng)該形成一種交流,可是自說自話者常常只說自己那方面的事。他不管別人接受不接受,或?qū)e人的話置若罔聞,自己說自己的。
E是一位年輕婦女,有一個兒子,聰明可愛,她常常以此為榮。她于是不由自主地老是講她兒子的一切。她不但同她的朋友們講,就是對好些只與她謀面過一二次而不喜歡聽這類事情的初交,也常這樣說著。有時,別人故意把話題轉(zhuǎn)移開去,可一停下來,她就又回到原來兒子的話題上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
自說自話的人,脾氣一般倒很好,只是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所感興趣的,一定也是他人感興趣的。
如果我們遇到這樣一位自說自話者,該怎樣應(yīng)付呢?最好盡力使話頭轉(zhuǎn)向別的方面去,不給他機會自說自話。同時我們自己把該說的話說完后,就禮貌地告辭。
(11) 忌執(zhí)迷不悟
執(zhí)迷不悟的人是一群非常固執(zhí)的人,我們簡直不知道該怎么做才能使他變心或使他承認自己的錯誤。他自己認為是對的意見,無論別人怎么說、怎么做,總不能使他動搖。這種人,往往喜歡爭辯,倒并非因為他為爭辯真理而爭論,只是希望更鞏固他那獨特地意見罷了。即使他明白無誤地失敗了,他還是不肯承認,還要固執(zhí)己見。
跟執(zhí)迷不悟的人談話,很難有隨便與輕松的氛圍,他談過了一個特別的話題,于是轉(zhuǎn)而講那不關(guān)這個話題的事物了??墒牵?dāng)他忽然間想到了要說的話,他又打斷了你的話頭,再回到先前講的題目上去。他所想到的要說的話,并不是一個新的觀念或意見,只是先前所講的那特別的話題還嫌不充分,還嫌不突出,所以他還要再講一遍。
執(zhí)迷不悟者和自說自話者是有所不同的,自說自話者也許有好脾氣好學(xué)問,說話時顧到前因后果。執(zhí)迷不悟者只是一味固執(zhí)而已,他常常是自私的,甚至比大言不慚者更自私。對付這種人并停止他的講座的最好妙法,便是和他賭東西。
(12) 忌自作聰明
有一類人,總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擺出一副什么事都知道的架勢,因此在言語行為上,總認為別人說的不好,考慮得不周,其實自己的意見也高明不到哪兒去,或者根本牛頭不對馬嘴,讓人既好笑又好氣。
F與他相戀了5年的女友分手了。情緒低落,意態(tài)消沉。F的一位朋友為了勸他,說了一大堆那個女孩的壞話,還以一副過來人的安態(tài),故作瀟灑地勸F對該怎么做。其實F雖與女友分手,但那女孩依然懷有深厚的感情,何況5年的戀情畢竟留下了許多美好的回憶,所以當(dāng)F的這位朋友自作聰明地勸說一番后,只是讓F更難受一些。
自作聰明的人往往還特別愛說話,總認為自己的意見比誰的意見都好,愛大著嗓門到處嚷嚷,以炫耀自己萬事通的本領(lǐng)。拿這樣的家伙怎么辦呢?辦法是有的,最好的辦法便是給他一個不言不語。當(dāng)時不要說一個字,也不要露出任何表情,只當(dāng)這個家伙不在場似的,這樣做了幾次之后,自作聰明者便會真正聰明一回,感到自己沒有被理睬而閉口。
(13) 忌言而不實
言而不實的人說話很少有個準(zhǔn)數(shù),要么與事實本身不符;要么說一套,做一套。如果長此以往,極易失去別人的信任。
G是某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領(lǐng)導(dǎo),明明是虧損企業(yè),但為了自己的面子,上報時說盈利多少多少,結(jié)果該企業(yè)不僅得不到國家政策的某些扶持,還得多交利稅。對此,工人們憤憤不平,議論紛紛。
有些時候,言而不實的人說的也不完全是假話,更多的時候是確有其事,只不過話從他嘴里出來就走了樣了,或有夸大,或有虛構(gòu)。因此,對于言而不實的人,你最好只是姑且聽聽,有必要時再自己調(diào)查核實一下,獲取真實、準(zhǔn)確的信息。
(14) 忌語言刻薄
有人似乎特別伶牙俐齒,說話咄咄逼人,攻擊性特別強,而且往往伴有冷嘲熱諷,給人不留情面,實際上他只是言語刻薄。這類人常被形象地稱為“刀子嘴”。
朋友小H和I互是某大學(xué)同宿舍室友。小H長得不錯也愛打扮,是那種追求滸的青春女孩,小I來自農(nóng)村,質(zhì)樸、靦腆、內(nèi)向。在小H的眼里,小I根本就是一只土氣的丑小鴨。一天,小H回到宿舍,看到桌上放著一支黃玫瑰,而沒有任何留言。小H理所當(dāng)然地認為是某位她崇拜者給送來的,而其他同學(xué)說也有可能是I的。H微微一笑,很不屑地說:“嗅,怎么可能是她的呢?我想,再怎么無聊也不會無聊到給她送花吧!”結(jié)果正巧被剛下自習(xí)回來的小I聽見了,這一尖酸刻薄的話語極大的刺痛了小I,很難想象小H以后該怎樣與小I在幾年的大學(xué)生活里共處一室了。
言語刻薄的人往往因為一句話就會失去別人的友誼和信任。人與人最好能平等互愛,為什么要用刀子似的刻薄言語去傷人的心呢?不過言語刻薄的人似乎很難改掉這一說話方式,這跟他的性格、修養(yǎng)有關(guān)。這種人往往冷漠、自私而寡情。
(15) 忌辯論成狂
有的人說話好像就是為了與他人辯論似的,不是那種為了真理而辯論,而只是為了辯論而辯論。無論別人說什么,怎么說,他總要拿出不同的或相反的觀點與別人對壘,似乎這樣很有趣。這種人被稱為辯論狂。
辯論狂的天性,即在想法使每一次談話都轉(zhuǎn)志辯論,而在辯論中,從不控制他好斗的天性。“你這兒錯了。”“??!那是你造成錯誤的所在。”全是辯論狂愛說的話語。在他看來,覺得任何人都喜歡參加辯論似的。
辯論成狂將會嚇跑他周圍的朋友。
禮儀是營造自我的無形之手
人與人相處,說話實在是一大藝術(shù)。當(dāng)你要向人表達意思時,除了文字、肢體動作外,說話也是一種傳達工具。但是說話不當(dāng)、不得體,也容易在語言上傷害別人,造成人我相處的不和諧。因此,如何說話、說話的場合、分寸的拿捏,都是不容忽視的說話禮儀。
說話要誠懇莊敬。
說話不可主觀武斷、強詞奪理。
談話中,即使自己所言為對方所接受,亦不可滔滔不絕講個不停,以免防礙他人發(fā)言的機會;如與對方意見相左,要機智的轉(zhuǎn)變話題,幽默地彌補爭端與氣氛。
與人來往,要說不同的佛法,也就是說應(yīng)眾生不同的根機,不說對方不喜歡聽的話。
說話要說正派的話、善良的話、中肯的話,"說話"主要是要讓對方知道我心里是怎么想法,以方便溝通,所以嘩眾取寵、舉止輕慢、危言聳聽、信口開河的話,盡量不說。
要用心聆聽別人講話的內(nèi)容,不要光是發(fā)表個人的意見。
要尊重對方,不可一直講敘過去的人事。
于他人講話時,不可率性插嘴。
言談舉止太過做作,故弄玄虛,或言詞抽象,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故講話表達
要簡單明了。
口氣緩和真誠不急躁,言詞扼要,不拖泥帶水。
主管彼此對談時,不宜在旁搶著講話,或言論講得比主管還長。
與人交談時,對方在表達意見,不可邊聽邊做事或邊看報紙,可縮短講話時間,但不可顯得不耐煩。
與多數(shù)人在一起,不可專與一、二人談話,并避免以方言交談。
當(dāng)對方有所要求而自己辦不到時,若要拒絕,必須以委婉的態(tài)度說明原由,切莫語氣嚴(yán)峻,毫無通融的余地,容易令人難堪而反目成仇。
不可攻訐他人短處,夸大自己的長處。
和人談話,要講正事,談?wù)},不要常常偏離主題,自我宣傳。
不可說或問對方難以回答的事。
尋求他人的優(yōu)點,避免談及缺點,并給予適當(dāng)而誠懇的贊美。
應(yīng)避免談及他人的隱私,或攻訐他人的私生活。
談話中,避免有倦怠的神情,如"打呵欠"、"屢屢看表"等。
說話時要面帶微笑、謙和有禮、態(tài)度親切。
只要是善事、好事,就該勇于在大眾面前發(fā)表。
重承諾。人無信不立,能守信的人,別人才會放心和他相處。
盛怒之時不輕易發(fā)言,以免傷害別人,造成摩擦。
已聽過的事,又聽別人談起,仍應(yīng)耐心聽,不可顯出不耐煩之態(tài)。
參加談話或討論,要能適時發(fā)表意見,但不可說得太長而令人討厭。
與人談話要正視對方,不可左顧右盼。
談話時,不宜拉住對方的衣袖或手臂,或附耳講話?! ≌勗捛屑梢灾S刺、取笑、毀謗或打擊別人為樂。
對方的話尚未告一段落,不可打斷搶說,如須先說,則要請對方原諒。
談話時,音聲、速度適中,并應(yīng)將內(nèi)容說清楚,講明白。
言談中,不可與人爭執(zhí)沖突,以免產(chǎn)生煩惱。
談話中常予人贊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