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過的著名“雨”詩,不要太多,其中,我們能夠隨口而出的,有詩圣杜甫的“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有孟浩然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有杜牧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有志南和尚的“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等。但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還有很多不那么出名的“雨”詩,寫得非常纏綿和富有詩情畫意,非常值得我們品讀。
形容花與雨的詩句,最有名的莫過于大詩人白居易的那句,“梨花一枝春帶雨”,把雨后怒放的梨花,把粉面帶淚的女孩,描寫得淋漓盡致。而杏花帶雨的美麗,也不亞于梨花帶雨。五代詩人馮延巳在《鵲踏枝·清明》中寫到:
六曲闌干偎碧樹,楊柳風輕,
展盡黃金縷。
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驚飛去。
滿眼游絲兼落絮,紅杏開時,
一霎清明雨。
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
“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正是紅杏開放時,下了一霎那的清明雨。可以想象,雨后的紅杏花,更加的嬌艷,特別是雨滴在杏花上,折射了杏花的嫣紅,嬌艷欲滴?!袄婊ㄒ恢Υ簬в辍?,形容的是女孩傷心而惹人憐愛的場景;而“紅杏欲滴”,則表現的是女孩楚楚動人的情形。兩者的動人程度都是各有千秋,都是人間絕唱。
一句,“紅杏開時,一霎清明雨”,讓人浮想聯翩,浪漫到了極致!
俗話說,“一層秋雨一層涼”,在炎炎的夏末,可能一場雨,就會帶來秋日的涼爽,宣告了炎炎夏日的結束。清代詩人陳文述在《夏日雜詩》中寫到:
水窗低傍畫欄開,枕簟蕭疏玉漏催。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一夜雨聲涼到夢,萬荷葉上送秋來
“一夜雨聲涼到夢”,下了一夜的雨,詩人從睡夢中醒來,突然就感到伴隨雨聲的清涼?!叭f荷葉上送秋來”,清風吹動荷葉,一陣一陣,為我們送來秋日的涼爽,宣告了夏日的結束,秋日的到來。
“一夜雨聲涼到夢”,雨,帶來了清涼,帶來了清爽,帶來了一晚的好夢,帶來了人間的浪漫!
五代大才子韋莊的這首《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使用最華麗的語言,讓我們領略了江南的好,其中,江南的雨,也讓我們難忘: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雨落下來,變成春水,而春水又碧于天,整個江天一色。詩人躺在江南的畫船里,傾聽著雨滴到江水里的聲音,那聲音就是天籟之音,聽著,聽著,直到入眠。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想想就讓人醉了!
江南特色的細雨,宋代詞人秦觀曾經寫到,“無邊絲雨細如愁”,在這樣的細雨里,送客就更讓人憂愁了。宋代詩人范成大在《橫塘》一詩中寫到:
南浦春來綠一川,石橋朱塔兩依然。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
“年年送客橫塘路,細雨垂楊系畫船”,細雨已經讓人發(fā)愁,垂楊又讓人想起,“楊柳依依”,在這樣的場景下送客,也足夠讓詩人心生憂慮。在年年送客的橫塘,今又有一條將要離去的畫船,在蒙蒙細雨中拴在楊柳上,垂柳輕舟、雨中送客、依依惜別之情更使人傷懷。
“細雨垂楊系畫船”,這是江南獨有的送客場景!
張國榮的歌聲里唱到,“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風雨,縱然記憶抹不去”,唱得是已經逝去的愛。而清代詩人朱彝尊的《桂殿秋·思往事》則描述的是一種不能見光的愛,卻也非常切合張國榮的歌詞: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共眠一舸聽秋雨,小簟輕衾各自寒
“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寫的是詩人和他的小姨子的故事,詩人和小姨子應該是互生情愫吧,但這對于兩人的道德情操來說,實在是見不得光。有一次,兩人一次渡船過江,“青蛾低映”,讓詩人內心泛起了一層一層的漣漪。
“共眠一舸聽秋雨”,俗話說,“秋風秋雨愁煞人”,聽秋雨已經讓人發(fā)愁了,更愁的是,“共眠一舸”,卻無法相依相愛。“小簟輕衾各自寒”,兩個相愛的人,近在眼前,卻是遠在天邊,“共眠一舸”卻“各自輕衾”,一個“寒”字,既有秋天的寒氣,又有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寒氣,讓人心寒不已。
詩詞中最妙的是,詩人什么都沒說,借助寫景,就把想要說的話說了。這樣的詩詞,既可以讓讀者沉醉于美麗的風景,又可以讓讀者反復回味,每次都能品味出一些詩人隱藏在字里行間的話。唐代詩人戴叔倫的《蘇溪亭》可能開啟了這類詩詞的先河: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
“蘇溪亭上草漫漫,誰倚東風十二闌”,已經是“草漫漫”,讓人迷茫的時節(jié)了,在東風吹拂中,斜倚闌干的那人是誰呢?這凝眸沉思的身姿,多惹人憐!
“燕子不歸春事晚,一汀煙雨杏花寒”,“燕子不歸”,當然是心中的那個人未歸,“春事晚”,浪漫的青春已經過去,大好的年華已經逝去?!耙煌熡辍?,還有比這雨更讓人迷茫的嗎?“杏花寒”,在煙雨的彌漫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艷麗的容光,顯得凄楚可憐。這哪是杏花,不就是那個“倚東風十二闌”的人嘛!
描寫荷塘的詩詞非常多,但描寫雨后的荷塘的詩詞卻相對少一些,其實,雨后的荷塘非常好,從視覺上來說,雨后的荷葉,青翠欲滴,而雨后的荷花,卻是更加鮮紅嬌艷;除此之外,還能從聽覺上感受雨后的荷塘,一陣微風吹來,像是又一場雨聲迎面而來。宋代詩人劉攽的《雨后池上》就描寫了這樣一個場景: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鏡照檐楹”,雨后的荷塘,水面水平,就像磨好的明鏡一樣,水面倒映著檐楹,讓人有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東風忽起,群荷亂舞,因為剛下過雨,荷葉上布滿了雨滴,隨著風過,雨滴落下,從而“更作荷心萬點聲”,讓人恍如又下起了一場雨,空氣也像下雨一樣清新。
總之,雨后的荷塘,無論是從視覺上,還是從聽覺上,更是從嗅覺上,都讓人陶醉!
每一個雨夜不眠的日子,我們都在回味著我們的過往得失,而秋風秋雨,特別讓人憂慮,因此,在秋雨之夜的不眠,往往讓我們細數自己的不足,感慨自己青春已逝,年華不再。唐代詩人崔道融的《秋夕》可能開了這類詩詞的先河:
自憐三十未西游,傍水尋山過卻秋。
一夜雨聲多少事,不思量盡到心頭。
一夜雨聲多少事,不思量盡到心頭
“一夜雨聲多少事,不思量盡到心頭”,一夜雨聲,而自己又徹夜未眠,導致不那么順心的往事,不思量,自到心頭,盡到心頭。
多少年以后,元代詞人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又重現了這樣的場景,“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除了自己的一事無成,還有家鄉(xiāng)父老的牽掛,都一起涌上心頭,則是更加的愁苦!
有著“小李杜”之稱的杜牧,其寫景詩是相當有特色的。這首《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的“雨”,也描寫得相當迷茫: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深秋簾幕千家雨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在深秋時節(jié),千家萬戶都下著朦朧細雨,像是一個個簾幕一樣;而在傍晚時分,落日照耀著樓臺,一陣晚風,送來一真笛聲,飄飄渺渺的。
不管是“千家雨”,還是“一笛風”,都是那么飄渺,都是那么迷茫,對應了詩的開頭的“六朝文物草連空”,六朝的繁華已經過去,就像大夢一場;對應了后面的“惆悵無日見范蠡”,也是一種迷茫之情。
除了秋雨,其實春雨也讓人迷茫。宋代詩人李廌在《虞美人·玉闌干外清江浦》中寫到:
玉闌干外清江浦,渺渺天涯雨。
好風如扇雨如簾,
時見岸花汀草、漲痕添。
青林枕上關山路,臥想乘鸞處。
碧蕪千里思悠悠,
惟有霎時涼夢、到南州。
好風如扇雨如簾
先是說“渺渺天涯雨”,細雨迷蒙,連天涯都一片蒼茫。接著又說,“好風如扇雨如簾”,雨如簾,朦朧細雨,就像幕簾一樣,讓人迷茫。
人迷迷糊糊的,就開始做夢,“青林枕上關山路,臥想乘鸞處”,“乘鸞”,說的是蕭史弄玉的典故,秦穆公女弄玉好樂,蕭史善簫,穆公為筑鳳樓,二人吹簫,鳳凰來集,遂乘而仙去。毫無疑問,這當然是在說心上人!
朦朧的雨,朦朧的夢!
相比較于杜牧哪首著名的《清明》中寫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宋代詩人李山甫的這首《寒食》寫得相當的明麗:
柳帶東風一向斜,春陰澹澹蔽人家。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萬井樓臺疑繡畫,九原珠翠似煙霞。
年年今日誰相問,獨臥長安泣歲華。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
“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十枝五枝花”,雨不多,有時三點兩點雨;花很多,到處是十枝五枝花。春光是相當的明媚,“三點兩點雨”滴在“十枝五枝花”上,不多不少,更加增添了花兒的嬌艷。
有了這樣的大好春光的映襯,才使得“萬井樓臺疑繡畫”;同時,“九原珠翠似煙霞”,中華大地上,到處是朱紅翠綠,就像煙花一樣,更像彩霞一樣。
在大江大河上看雨,特別是看滂沱大雨,那感受又是不一樣。在江河上看大雨,能明顯感覺到河水的上漲,大潮的生成,特別壯觀!宋代詩人蘇舜欽在《淮中晚泊犢頭》就描寫了這樣的場景:
春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滿川風雨”,江上又是大風,又是大雨,雨使水漲,風使潮生?!皾M川風雨看潮生”,就跟錢塘江上看潮一樣,一樣讓人心潮澎湃,一樣讓人興奮不已。
“滿川風雨看潮生”,詩人不斷看到了自然界的風雨,自然界的大潮;也看到了人生的風雨,人生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