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樹原產我國,為我國栽培最早的果樹,早在戰(zhàn)國時期,已盛產于燕南、渭北,以后成為華北和西北地區(qū)最普遍的果樹。至今,我國是世界上盛產紅棗的國家。棗樹易繁殖,抗性強,結果早,經濟價值高。紅棗的營養(yǎng)成分豐富,是一種重要的干果,既作食品,也可入藥,暢銷國內外,木材堅硬致密,是制造農具、家具、雕刻等優(yōu)良用材。在山、沙、堿、薄的地上發(fā)展棗樹栽培,對備戰(zhàn)、備荒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棗樹生產在不斷地進行著技術革新,其中對生產影響較大的革新主要有:
棗樹
(1)育苗時由播種種核到播種種仁轉變。我國棗樹播種育苗時,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方法是播種酸棗核繁殖,由于酸棗核堅硬,育苗前種子要進行沙藏處理,沙藏前要用清水將種子泡軟沙藏時間較長,種子質量,特別是種仁飽滿程度難以判定,直接影響出苗率。近年來種仁播種育苗技術的應用,大大簡化了種子處理工序,一般用種仁育苗時,在播種前2~3天,用“二開一涼”溫水進行燙種,再攪拌下降至常溫,浸種2~4小時,撈出后用細沙拌勻,在背風向陽的地方,用濕麻袋蓋上進行催芽,當有50%芽露白時,篩沙播種。這種方法具有省工、出苗快、出苗整齊的特點。
棗樹
(2)建園方式由栽植苗木到直播就地嫁接建園轉變。我國傳統(tǒng)的棗樹建園方法以栽植苗木建園為主,建園投資較大,棗樹根系受傷后,愈合較慢,栽植后成活較差,園貌不整齊,這直是棗樹發(fā)展中的主要制約因素之一。近年來采用直播砧木種子,實行就地嫁接建園的方法開始在生產中應用,很好地解決了這一生產難題,特別是新疆等紅棗生產新區(qū)廣泛應用,具有投資省、建園成本低、園貌整齊、進入結果期早而受到廣大果農的認同,成為建園的主要方式在當地加以推廣,加速了紅棗種植面積的快速擴張。
棗樹
(3)栽植模式由間套種植向純棗園轉變。棗樹具有發(fā)芽遲、落葉早、枝葉稀疏的特點,很適合間套種植,在我國傳統(tǒng)棗產區(qū),棗糧間作,特別是棗樹和小麥間作種植是較常見的方式之一,利用空間上相互錯開,有利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土地產能較低,因而在新發(fā)展棗區(qū),大多以發(fā)展純棗園為主,通過密植栽培,強化管理走群體增產的道路,提高前期產量的效益,到樹體間相互影響時,通過移植、間伐等措施,逐步減少栽植株數,采用這種模式一般4~5年,畝產就可達到1500千克左右,有利提前收回成本,調動種植者的積極性,促進紅棗產業(yè)快速擴張。
棗樹
(4)栽植密度由稀到密轉變。由于種植觀念的轉變、種植模式的革新,直接決定了棗樹栽植密度的變化,傳統(tǒng)的種植模式從有利間作的角度出發(fā),常采用大株行距栽植法,畝栽植株數少,有的畝栽植僅11~17株。而現代紅棗生產中,多突出經濟效益,從有利于提高單位面積的產量出發(fā),種植密度大幅提高,像新疆直播就地嫁接建園的,有的地方將畝株數提高到了666株,由于棗樹成花容易,進入結果期早,密植提高產量和效益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棗樹
(5)建園方式由一次成園到分步改造轉變。傳統(tǒng)的建園方式是按照計劃的栽植密度,一次性標定栽植穴,一次性栽植不再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栽植株數的增加,導致前期產量和生產效益的提升緩慢,而現代棗樹生產中栽植密度走的是動態(tài)化管理模式,先栽密,后挖稀,逐漸分步改造,有利產量和生產效益的提升,先栽密,通過群體增產增收,到植株間相互影響、園內光照條件惡化時,再移栽或間伐改造,創(chuàng)造新的田間群體結構,促進生產效益最大化,再惡化,再改造,有利棗園短期內生產效益達到最大化,始終維持高效生產。
棗樹
(6)樹形由高大向低矮轉變。稀植靠個體形成產量,因而通常采用的是大冠形樹形,通過增加單株枝量的措施,提高產量,而密植產量的形成主要依靠群體,對個體主要采用控制的方法,以防止光照惡化,因而稀植和密植管理上完全不同,前者樹冠較高大,后者通常采用低干矮冠形樹形。
(7)修剪方式由重冬剪到重夏剪轉變。傳統(tǒng)的棗樹由于樹體高大,田間操作不便,管理較粗放,修剪上主要通過冬剪改善光照條件,更新骨干枝和棗股,夏剪相對較簡單,而現代紅棗生產中更側重于夏剪控制,由于紅棗開花結果的特殊性,決定了花期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矛盾突出,緩和這種矛盾成為管理的重中之重,由于現代棗樹生產中樹冠低矮,操作方便,夏剪措施便于落實,生產中常通過疏枝、摘心、開甲、抹芽和調整枝位等措施,加強對樹體枝的生長及樹勢控制,促使樹體養(yǎng)分朝著有利開花結果的方向轉變,以提高坐果率,促進產量的提高。
棗樹
(8)坐果方式由自然到人工干預轉變。棗樹花量大,落花落果現象嚴重,傳統(tǒng)生產中常以自然坐果為主,人為干預作用微弱,隨著機動噴霧器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低矮樹形的實施,樹坐果機理的摸清,棗樹坐果的人工干預加強,通過輔助授粉措施的強化;田間噴水,增大空氣濕度;加強摘心、開甲等措施減緩光合產物下運的速度,增加地上部光合產物積累;噴用化學激素,改變營養(yǎng)生長與生殖生長的節(jié)奏;噴施營養(yǎng)液補充樹體營養(yǎng)等措施,使棗樹的坐果情況大為改善,產量得以大幅度提高。
棗樹
(9)病蟲害防治由化學為主到綜合防治轉變。危害紅棗的病蟲害較多,常給生長造成極大的損失,特別是危害果實的蟲害種類多,危害重,控制不當,導致蟲果率數量比例大,降低果實的商品性,因而生產中噴藥具有次數多、用藥濃度高的特點,像山東、河北等濕潤地區(qū),年噴藥次數有的超過二十多次,對棗樹安全生產及消費者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近年來,在棗樹生產中大力推行很多措施,提高對病蟲害的控制能力,盡可能地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次數和使用濃度,以提高棗果實的食用安全性已成為棗樹生產的主要趨向之一。
棗樹
(10)施肥由隨機施肥到配方施肥轉變。紅棗生產中,在肥料管理上,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本上是以施用有機肥為主,20世紀50年代我國化肥工業(yè)體系開始快速發(fā)展,碳銨、硫銨、硝銨、尿素等氮素肥料逐漸在棗樹生產中應用,使長期以來氮素相對缺乏的土壤得到補充,樹勢復壯,產量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多年大量施用氮素,導致土壤營養(yǎng)失調,在20世紀70年代磷鉀肥產量增加、生產中應用范圍擴大的情況下,這狀況有所改善,但施肥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什么施什么、有多少施多少的隨機施肥是我國棗樹生產中長期以來的施肥現狀。
棗樹
直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配方施肥概念提出后,棗樹生產中施肥科學化水平逐步提高,特別是果樹專用肥的研制成功,使施肥的盲目性得到很大改善,測土配方施肥措施的應用,使施肥管理更趨合理,達到了土壤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的效果,初步解決了土壤養(yǎng)分平衡問題;依據葉分析施肥措施的應用,使施肥的科技含量進一步提高,做到了按果樹所需施肥,依據葉分析進行配方施肥是目前紅棗生產中合理的管理措施之一,雖然由于限制,在生產中應用范圍不是很大,但卻代表了紅棗生產中肥料管理的方向,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這一措施將成為主流。
棗樹
(11)水分管理由分段澆水到均衡供水轉變。棗樹雖然抗旱耐瘠,但由于天然降水季節(jié)性明顯,棗樹生長時期不同,需水量是不一樣的,人們逐漸摸索出了在需水高峰期的萌芽前后、花期、7~8月進行澆水補水的管理經驗,對于加速枝葉、根系生長和花芽分化,提高開花質量和坐果率,對于棗果體積膨大都是十分有益的。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特別是滴灌、微噴灌技術在棗樹生產中的應用,使得水分的供給狀況得到明顯的改善,均衡供水成為可能,可創(chuàng)造出有利棗樹生長結果的環(huán)境條件。促使棗樹產量和質量以及效益的提高已是現代棗樹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棗樹
(12)由依賴赤霉素提高坐果到促進授粉措施轉變。在1949年以后,隨著我國化學工業(yè)的發(fā)展,赤霉素的合成,我國紅棗生產坐果情況得到極大的改善,生產中通過噴用赤霉素改善外源激素含量的方法,可大幅度地提高紅棗的坐果率,但長期施用含有赤霉素的“九二O”導致紅棗果實品質下降,成為生產中的突出問題。近年來,人們開始注重通過輔助授粉的方式,以提高坐果率,減少赤霉素的應用以提高果實品質,通過栽植配置授粉樹,花期園內放蜂,樹體噴糖、噴蜜等措施,提高授粉程度受到果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