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應欽逼迫救國會停止活動之后,針對下一步如何開展工作,高層發(fā)生了意見分歧。
有的主張,頂一天算一天,到頂不住那一天再說。有的則要去發(fā)動東北軍,或者通過東北軍的關系,活動北平憲兵司令邵文凱對救國會實行保護,以便與何應欽相對峙。
還有的則認為,這些設想都不宜實行,但又一時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閻寶航就是持這種認識的人之一。
救國會的常委都是東北人,均在是九一八后流亡關內,沒有誰比他們更迫切地期望早一天打回老家去。
他們淪落北平,聚集在一起,在張學良的支持之下,以忘我的精神,積極開展救亡活動,以高昂的熱情支持抗戰(zhàn),把復土還鄉(xiāng)的愿望寄托在義勇軍身上。
但是,義勇軍的潰敗使他們再一次經(jīng)受了嚴重打擊,就在這時,熱河一役,東北軍不戰(zhàn)而逃,長城戰(zhàn)敗,張學良代人受過,被迫出國留洋,離東北軍和流亡關內幾十萬東北民眾而去。
30年代初,閻寶航夫婦
性格沉穩(wěn)的閻寶航,這一時期也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在他于 7 月 14 日去居仁堂會面斥何應欽之后,郁悶之下,借酒澆愁,一醉方休。
他心里非常清楚,東北是在張漢卿手里丟掉的,盡管他服從蔣介石命令,抱不抵抗主義,但暗中支持東北民眾救亡活動。
之所以張不敢公開支持東北救國會的救亡活動,既怕日本人作為尋釁的借口,又怕惹起蔣介石的不滿。
但不管怎樣,東北救亡有張學良,就有主心骨,就是一種力量。
不過,參加救國會的成員政治身份比較復雜,特別是由于國民黨人和國民黨改組派的參加,使得日常工作開展艱難。
國民黨人梅佛光、吳煥章等人,雖然不參加救國會的日常工作,卻每每指責救國會這也不是,那也不是。
對于這些人,閻寶航的態(tài)度是置之不理,我行我素,而救國會其他人常常按捺不住,經(jīng)常和他們公開地爭論和斗爭。
有鑒于此,救國會接下來要轉入秘密活動,就不能不考慮人員組成問題。對此,閻寶航回憶說:
原東北民眾抗日救國會的領導核心,經(jīng)過多次磋商,決定拋開原來委員中的國民黨分子,團結熱心救國的堅定積極分子,成立秘密組織,定名為“復東會”。
隨后,救國會常委在 9 月 18 日,即九一八事變二周年紀念日,在北平歐美同學會舉行了復東會成立大會。
復東會第一次入會的會員 31 人,會員大會是復東會的最高權力機構,執(zhí)行機構為理事會,設理事長一人,理事若干人,秘書長一人。
這年 12 月9 日,復東會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選舉王卓然為理事長,高崇民為秘書長,理事九人。
由于會員對當選人選有意見, 1934 年 2月 18 日,王卓然辭去理事長職務,閻寶航當選為理事長。
復東會的成立,使閻寶航的抗日信念如愿以償。但是,接下來到底應該怎樣開始工作?
根據(jù)分工,閻寶航繼續(xù)側重負責政治宣傳工作,鑒于東北抗日義勇軍已不復存在,對義勇軍的政治工作已經(jīng)擱置,但對日偽的秘密情報工作應繼續(xù)進行。
因此,閻寶航重點負責對秘密人員的培訓和派遣工作。同時,他挑選原救國會政治部工作人員張希堯、張金輝等人,利用一切條件和時機,繼續(xù)堅持救亡運動。
同時,一方面做好流亡關內的東北民眾工作,另一方面,還要聯(lián)絡東北軍將領,建立同他們的密切聯(lián)系。
這一年 的6 月,也就是張學良出國后一個月,蔣介石電召東北軍第 67 軍軍長王以哲去廬山受訓。
時值盛夏,蔣介石在山上避暑,并在這兒開辦高級軍官訓練團,傳授剿共辦法。在廬山,蔣介石給王以哲特別的禮遇,在他的住所,對其倍加稱贊:
“漢卿走了,你要很好地掌握東北軍。直接聽我的調遣,參加剿共。我可以把東北軍組成一路軍,由你任總指揮?!?/p>
王以哲感到味道不對,便說道:“我是張副司令一手提拔起來的人,他出國前一再叮囑我們,有關重大問題,務必和他商量再做決定。委座,只要他同意把東北軍調出來剿共,我絕對服從命令。非然者,背信棄義,只圖個人的祿位,我將不齒于儕輩,有人如此,委座又何取焉!”
王以哲舊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王以哲回到北平后,邀閻寶航、高崇民、王化一、盧廣績等人,在北海仿膳齋介紹了廬山見蔣經(jīng)過,引起了大家的警覺。
閻寶航說道,漢卿在出國前,曾通過王迥波密囑軍政和各團體負責人,文要保存東北大學,武要保存東北軍實力,看來他的擔心是有理的。
大家認為,蔣介石這么干,無非是想趁漢卿出國之機,分化瓦解東北軍,所有東北軍將領和東北人士,對這一點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上當。
現(xiàn)在,救國會停止活動后,復東會已經(jīng)成立,應該繼續(xù)為此做出努力。隨后,閻寶航?jīng)Q定聯(lián)絡東北軍騎二師師長黃顯聲,提請他在這方面加以防范。
1932 年初錦州失守后,黃顯聲命令騎兵部隊撤退人關,自率輕騎前往遼西北票,組建東北民眾自衛(wèi)義勇軍總指揮部。這時,救國會通知各地義勇軍余部接受黃顯聲指揮。
這樣,黃所指揮的義勇軍約三萬余眾,準備相機與日軍一戰(zhàn)。隨后,黃赴北平向張學良匯報,并作為執(zhí)委參加救國會重要議事,討論了義勇軍整理問題。
在這期間,黃顯聲曾借熊正平赴撫寧,擬在該地召集義勇軍首領商討遼西、熱邊的反攻計劃,后因張學良改變計劃未果,隨即返平,繼續(xù)協(xié)助救國會組建義勇軍。
同年秋,遼寧省騎兵部隊改編為騎兵第 2 旅,不久擴編為騎兵第 2 師,駐北平西苑。
長城抗戰(zhàn)失敗后,馮玉祥將軍在張家口組織抗日同盟軍,黃顯聲為避開國民政府的糾纏,并未按指定地點撤退,而與摯友張廷樞的 112 師將部隊開駐宣化、懷來一帶,以作為同盟軍南部屏障。
張學良出國后,黃顯聲與張廷樞密約,準備會同從東北退入關內的義勇軍首領馮占海,共同聯(lián)絡劉翼飛,與他的部隊結成一體,加強兵力,再圖出關,因受萬福麟掣肘終未成功。
于是,黃顯聲堅決支持馮玉祥的抗日活動,并勸說馮占海接受馮玉祥指揮,繼續(xù)抗日。
與此同時,他還將平西國民軍隊的防務狀況密電馮玉祥的同盟軍。
在此期間,閻寶航曾向黃顯聲的第 2 師派遣政工人員,閻比黃大一歲,彼此在對日態(tài)度和觀點幾近一致。
黃顯聲認為,閻寶航利用基督教青年會作為陣地,領導民眾反日運動之舉,很了不起。再加上閻寶航處人處事的那種紳士風度,博得黃顯聲的尊重。閻寶航則十分欽佩這位少壯派軍官鮮明的反日態(tài)度和剛直不阿的性格。兩人結成莫逆也是很自然的事。
自錦州失守之后,黃顯聲為收復失地、復土還鄉(xiāng)的種種努力均未成功,感到非常失望,他體會到,張副司令在蔣介石不抵抗政策的束縛下,已經(jīng)很難自拔。
如此下去,不僅收復東北無望,華北難保,而且東北軍的前途也不堪設想。
從此,他暗中接受共產(chǎn)黨人的建議,請共產(chǎn)黨派人到他的騎 2師來,幫助部隊提高抗日覺悟,以便相機出關開展抗日游擊戰(zhàn)爭。
張希堯舊照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當時,在閻寶航身邊工作的共產(chǎn)黨員張希堯、徐靖遠等同黃顯聲騎 2師中的共產(chǎn)黨員彼此相識,這一點閣寶航也略有所知。
于是,他便通過張希堯給駐在河北易縣的黃顯聲寫信,信中說,救國會已被迫停止活動,作為救國會的宣傳部長,我閻寶航已無所事事,精神萎靡,不知所以,企盼與黃師長警鐘一晤。
黃顯聲接信后,感到信中話里有話,有要事,又不便明言。便立即動身赴平。
與此同時,閻寶航注意同在北平的東北軍高級軍政人員的交往,目的在于向他們宣傳東北救亡,了解軍中動向,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
在這期間,閻寶航與海陸空副司令行營和北平軍分會中的戢翼翹、副官處處長湯國楨、鱔文樾、劉翼飛等東北軍高級將領有接觸。
在同鮑文樾的接觸中,他無意發(fā)現(xiàn)一個很重要的情報,即南京方面正在考慮調動軍隊開赴福建鎮(zhèn)壓蔡廷錯的消息。
閻寶航認為,此情報意義重大,他敏銳地聯(lián)想到蔣介石在廬山拉攏王以哲的事。他想蔣介石既然可以拉攏東北軍將領王以哲,那么,在這種時候,調東北軍去南方打內戰(zhàn)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因此,他希望和黃顯聲一晤,商討防范問題,當閻寶航向黃顯聲談到防止調動東北軍赴福建處理兵變情況,他還信將疑。
閻寶航說,東北軍是東北人復土還鄉(xiāng)的資本,要防止被人肢解。我的態(tài)度是: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接著,他把蔣介石在廬山拉攏王以哲的經(jīng)過講了一遍,黃顯聲這才感到,事情并非空穴來風,不可掉以輕心,表示一定做好應付準備。
1933 年 11 月,第 19 路軍蔡廷鍇、陳銘樞發(fā)動福建事變,建立中華共和人民革命政府,公開提出反蔣口號,何應欽以北平軍分會主任名義,召開了東北軍將領緊急軍事會議。
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到會的有東北軍各軍長、師長等主要將領30余人。
會上,何應欽站起來宣布:“現(xiàn)在,《塘沽停戰(zhàn)協(xié)定》已經(jīng)簽訂,華北戰(zhàn)事緩和,可是南方朱毛共產(chǎn)黨卻十分猖獗,第四次圍剿未能取得預期效果。為清除后患,也為了收復東北失地,蔣總司令決心集中兵力,組織第五次圍剿。總司令希望華北各軍在這次剿共戰(zhàn)爭中大顯身手。
軍分會經(jīng)過反復考慮,并征得蔣總司令同意,決定調一部分東北軍部隊南下福建、江西,參加蔣總司令指揮的剿共戰(zhàn)役,現(xiàn)在我宣布命令……”
在座的東北軍將領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調動驚呆了,一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這時,黃顯聲憤然而起,當眾宣稱:
“要調動東北軍,除非張漢卿回國,由他來調我們當然服從,否則誰也別想調!”
他一面,說一面環(huán)視在場各位將領,繼續(xù)說道:“在座各位如果誰敢接受調動的命令,誰就準備吃這個!”
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拍了拍腰間的手槍。
112 師師長張廷樞也站出來說道:“我擁護黃師長的主張,少帥不在,誰出不能調。”
這一下,便打破會場的沉默,紛紛響應:“對,少帥不在,誰也不能調!”
就這樣,何應欽調兵碰壁,搞得很狼狽,事后,蔣介石對黃顯聲恨之入骨,稱其為桀驁不馴之徒。
閣寶航和復東會成員們,在張學良出國期間,忠實地為東北救亡事業(yè),為東北軍的穩(wěn)定,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
在這期間,閻寶航派往東北各地的地下情報人員,一直同他保持地下聯(lián)系。他自己的生活費用很大一部分用于補貼這些人員的活動上。
許多當年從事東北情報工作的人員,幾十年后,才知道閻寶航慷慨解囊的真實情況,對這位從事東北救亡活動的主將尤加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