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史明理 學史增信
學史崇德 學史力行
陳奇涵(1897~1981)號圣涯。江西興國人。把畢生精力貢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和人民軍隊的建設事業(yè)。
1897年9月23日,陳奇涵生于江西興國壩南區(qū)竹壩村。1909年就讀于興國北匯小學,1912年入贛州中學。1916年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憂道小學”,免費招收工農(nóng)子弟。1919年考入云南講武堂韶州(今韶關)分校,次年轉(zhuǎn)入廣州護國第2軍講武堂。畢業(yè)后曾在滇軍、桂軍、黃埔軍官學校任職。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黃埔軍校上尉隊長陳奇涵
1926年,陳奇涵生被派回贛南發(fā)展中共組織,領導農(nóng)民運動。1927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參謀長兼中共支部書記。同年6月回到贛南,后任中共贛南特委軍事部部長兼中共興國縣委常委,中共江西省委軍事部贛南辦事處主任,興國、寧都兩縣行動委員會書記。參加領導了贛西南農(nóng)民起義和游擊戰(zhàn)爭。1930年后,任紅軍軍官學校第3分校教育長兼校黨委書記,中共贛西南特委軍委參謀長兼南路縱隊政治委員,紅3軍教導團團長,紅3軍、紅4軍參謀長,紅1軍團參謀長,江西軍區(qū)參謀長、省蘇維埃執(zhí)行委員,1933年受到“左”傾冒險主義者的打擊,被撤銷職務。后任科長,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隨營學校校長,紅1軍團、紅5軍團司令部教育科科長,陜甘支隊隨營學校校長。參加了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斗爭和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任紅15軍團副參謀長、參謀長,中央軍委第4局局長。參加了直羅鎮(zhèn)、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zhàn)役。
★1937年陳奇涵在陜北綏德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陳奇涵任中央軍委總參謀部教育局局長,陜甘寧邊區(qū)綏德警備區(qū)司令員,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兼延安衛(wèi)戍區(qū)司令員,抗日軍政大學第3分校校長,中央軍委情報部第三室副主任。執(zhí)行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鞏固黃河防務、清剿土匪、穩(wěn)定社會秩序等任務。
★1940年,任軍委參謀部部長的陳奇涵(右三)與延安留守兵團部分領導同志合影
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奇涵任冀察熱遼軍區(qū)副司令員,東滿(吉林)軍區(qū)副司令員,遼寧軍區(qū)司令員,東北軍區(qū)第二參謀長,江西軍區(qū)司令員。參與指揮古北口保衛(wèi)戰(zhàn)、攻占吉林、圍困長春和遼沈戰(zhàn)役。隨軍南下,組織指揮剿匪作戰(zhàn)。
★1948年,綏德警備區(qū)及所屬部分領導的合影,后排右起為陳奇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陳奇涵任江西軍區(qū)司令員,中共中南局委員,江西省政協(xié)主席,解放軍軍事審判庭庭長、軍事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共第八屆中央候補委員,第九至第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陳奇涵(前排右三)出席在廬山召開的江西省軍區(qū)剿匪工作會議
1981年9月19日,陳奇涵于北京病逝。
★1949年,陳奇涵任江西軍區(qū)司令員
1932年2月28日
紅14軍進至梅林待機。紅13軍在七里鎮(zhèn)、紅15軍在儲潭、大湖口一線待命。
★贛縣儲潭一線
1933年2月28日
紅軍右翼隊各部隊按照部署發(fā)起全線攻擊。
6時30分,紅38師由黃陂開進,8時進到軍坪以西地區(qū),114團向軍山之敵攻擊,113團沿左翼高山側(cè)擊夾攻敵人。軍山之敵約1個團據(jù)守工事頑強抵抗,正面攻擊不易得手,113團由左翼高地壓下,114團全力火力突擊,敵狼狽逃去。被112團打下的敵約1個營,遭遇師政治部宣傳員帶領的擔架員,被擔架員俘虜。軍山之敵憑借大霧掩護復占支撐點,38師即以一團由右翼,一團由左翼分途包圍,一團由正面攻擊前進,敵受四面火力威脅與紅軍殘酷的肉搏,遂全部潰逃,被113團堵?lián)簟?/span>
紅39師一團沿大路兩旁向霍源方向前進,另一團協(xié)助紅12軍夾擊云峰山之敵,其余一團配合紅15軍作戰(zhàn)。
紅15軍也于8時30分攻擊前進,猛烈突擊,敵紛紛潰退。紅38師占領軍山后,敵小部潰退下來,被紅15軍消滅,其當面敵人也被解決。
紅13軍協(xié)同紅39師一部、紅22軍一部于15時消滅云峰山之敵。
15時,紅39師和紅12軍繼殲云峰山之敵;擔任迂回兜擊任務的紅22軍,在紅39師和紅15軍以及先行趕到的紅3軍團第3師1個團的配合下,于19時全殲霍源之敵。全殲敵4個團,斃第175旅旅長楊德良,傷第177旅旅長方靖和第354團團長李青。敵師長陳時驥見敗局已定,率殘部數(shù)百人乘夜暗向蛟湖方向逃竄,并給敵52師師長李明寫了一封乞援信,信中寫道:“文獻兄:弟無能,于本日午后一時失利,現(xiàn)部隊已潰散,弟僅率士兵數(shù)十人在距蛟湖七八里之山莊中,請迅速援助為盼”。當發(fā)現(xiàn)第52師已被殲滅后,他又倉皇向樂安方向逃竄,在登仙橋附近被趕來的紅一方面軍左翼部隊生俘。
在這次戰(zhàn)斗中,紅39師師長王樹亞英勇犧牲。
夜間,紅15軍集結(jié)于黃陂并指揮紅軍獨立第5師向河口方向嚴密警戒,獨5師由程家山撤至張家;紅39師集結(jié)于軍坪;紅38師仍在軍山一帶。
★宜黃黃陂戰(zhàn)役螺峰山廟舊址(捉敵59師師長陳時驥)
1934年2月28日
敵之3、5縱隊,進至雙田圩、河田崗、古城崗、楊家排之線,構(gòu)筑碉堡。
紅13師駐軍下山,各部均開展檢舉運動,完成大部二線工事。22 時,37團向王家源附近開動,擔任拒止和遲滯敵人的任務。
紅34師擔任守備泰寧任務。
1935年2月28日
黎明,紅3軍團經(jīng)三四個小時激戰(zhàn),重占遵義城,并控制了城南的紅花崗、老鴉山一線高地。遵義群眾敲鑼打鼓,燃放鞭炮,歡迎紅軍回師遵義。
14時許,吳奇?zhèn)ヒ?個團攻占紅軍紅花崗陣地受挫后,將主力轉(zhuǎn)向老鴉山,經(jīng)過激戰(zhàn),攻占了該山制高點。但黔軍因?qū)以饧t軍的打擊,畏縮不前。
紅1軍團主力從水師壩突破黔軍陣地直插忠莊鋪吳奇?zhèn)ブ笓]部,求殲該敵。插至烏江岸邊,吳奇?zhèn)タ直换钭剑蕷埐柯氏忍舆^烏江,立即砍斷浮橋,尚未過江的1000余人和大批輜重物資被紅軍俘獲。
紅37團派小部隊夜襲習水良村駐軍,引起敵人自己打自己,打了整整一夜。紅5軍團司令部駐河村。
24時,朱德致電羅炳輝、蔡樹藩及第37團團長李屏仁、政委謝良:第9團、第37團任務仍是阻滯當前之敵,爭得時間配合主力作戰(zhàn)。明1日的行動是:37團轉(zhuǎn)李子壩附近阻敵 ; 第9團轉(zhuǎn)到桐梓,并向新店方面之敵偵察、戒備。
中央紅軍在5天之內(nèi),取桐梓、占婁山關、再奪遵義城,共殲滅和擊潰敵人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余人,俘敵3000余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這一戰(zhàn)役取得是長征以來最大的勝利。
★遵義城南的紅花崗、老鴉山一線
1936年2月28日
紅四方面軍越過黨嶺山后,攻下道孚縣城,紅30軍在當?shù)厝罕姀埖孪驳热说膸ьI下,攻占了靈雀寺后山的碉堡。
紅5軍主力進到綽斯甲、觀音河地區(qū)。
★★1936年2月28日紅軍從丹巴進入道孚境內(nèi),當晚約11時,紅軍進入縣城并占領了縣城制高點——后山碉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