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中醫(yī),辨證要精細,用藥更得對癥。對...
一個好中醫(yī),辨證要精細,用藥更得對癥。對于五臟的“濕氣”,都有常用的祛濕中藥!
1.心有“濕氣”——心臟隱隱作痛、心里憋得慌(濕寒為主)
并伴有:胸悶、胸肋處脹氣、反氣、心前悶痛、心慌心悸。
常用中藥:桂枝、細辛、薤白、瓜萎、當歸、芍藥、甘草、枳實、厚樸、大棗等。
常用中成藥:參松養(yǎng)心膠囊、通心絡(luò)膠囊、參芪五味子片等。
2.肝有“濕氣”——口臭、尿黃(濕熱為主)
并伴有:尿黃、尿臭、局部粘膩有臭味、瘙癢難耐、甚至出現(xiàn)局部疼痛、口苦口干、總是心煩。
常用中藥:白豆蔻、清半夏、木通、黃芩、石菖蒲、連翹、赤芍藥、生薏苡仁、茵陳、郁金等。
常用中成藥:龍膽瀉肝丸、清熱祛濕顆粒、肝膽雙清顆粒等。
3.肺有“濕氣”——咳嗽痰多、臉色發(fā)青發(fā)白(痰濕為主)
并伴有:咳出的痰多呈質(zhì)地粘膩的白痰,能輕易咳出、胸悶、嚴重的有氣喘痰鳴。
常用中藥:陳皮、川貝、枇杷、甘草、瓜蔞、半夏等
常用中成藥:二陳丸、橘紅丸、清氣化痰丸等。
4.脾有“濕氣”——肥胖、大便不成形(濕熱為主)
并伴有:腹脹厭食、食欲時好時壞、惡心想吐、大便粘膩粘馬桶、渾身困倦沒力氣、身上發(fā)熱,出汗也不解熱。
常用中藥:黃連、黃芩、梔子、茵陳、豬苓、茯苓、澤瀉、車前草、滑石、通草、薏苡仁等。
常用中成藥:加味香連丸、藿香正氣水、平胃散等。
5.腎有“濕氣”——渾身怕冷、功能障礙(濕寒為主)
并伴有:口甜,腰酸腿軟、腰背發(fā)涼、穿的比別人多、肚子也容易受涼,經(jīng)常拉肚子。
常用中藥:肉桂、附子、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
常用中成藥:金匱腎氣丸、桂附理中丸、右歸丸等。
#健康科普大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