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這段話道出了人生的三個境界,很精辟。
寶貝:你百日之前的精神世界處于無知無欲的狀態(tài)中,元氣充足,能夠自然而然地與天地的脈搏同步,所以你眼中的世界與你的心靈一樣清澈透明,是真實的存在,也就是惟信禪師所說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階段。
但從你吃拳頭品味人生開始,你會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地被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老師、朋友、同學、領導、同事等等各種各樣的人,灌輸進各種各樣的知識和經驗。
這些所謂的知識和經驗大多是為了適應社會、群體而設計的,當然是有益的,也是必須的,但同時也容易迷惑住我們雙眼,使我們的看法不再像從前一樣那么單純,那么清澈。也就是惟信禪師所說的“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p>
“見山不是山”,會是什么呢?
“見水不是水”,又會是什么呢?
是漂亮、是分數(shù)、是職業(yè)、是地位、是榮譽、是金錢……是很多很多人們夢寐以求的東西,也是你今后會去追求,會為之努力和奮斗的方向和目標。
但是寶貝,我得告訴你,這些“不是山”“不是水”的東西雖然美,雖然也值得我們去追求,卻也是不真實的。
真實的是什么呢?
是我們心靈的安祥和愉悅,是我們身體的健康和舒適。
只有當我們既擁有了那些“不是山”“不是水”的東西,又能夠認識到“是山”“是水”的真實時,才是惟信大師所說的“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p>
這樣才能既享受這個世界的精彩,又擁有你一百天前的那種精神世界,上到了人生的一個較高的境界,才可以有一個完美的人生。
所以,我們一定要記住自己的童年。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