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生義難之字詞(11)
(1)藪(sǒu): 1. 生長著很多草的湖澤:~澤。2. 人
或物聚集的地方:淵~。3. 指民間、草野:辭朝(cháo )歸~。4. 古同“搜”,搜求。
(2)厝(cuò):1. 安置:~火積薪。 2. 停柩,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淺埋以待改葬:浮~。暫~。3. 磨刀石?!?span lang="EN-US">4. 〈方〉在閩南語中代表房屋。
(3)遒進(qiú jìn):驟進,大有長進。《南史·文學(xué)傳·紀(jì)少瑜》:“ 少瑜 嘗夢 陸陲 以一束青鏤管筆授之,云:‘我以此筆猶可用,卿自擇其善者。’其文因此遒進。”
(4)齟齬(jǔyǔ):1.上下牙齒對不齊,比喻意見不合,互相抵觸,《太玄·親》:其志齟齬。明 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 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3.不相投合,抵觸。4.不協(xié)調(diào),差失。多用于文辭。5.不順達(dá)。多指仕途。
(5)啻(chì): 1. 〔不~〕a.不止,不只,如“~~如此”;b.不異于,如“~~兄弟”。 2. 但,只:何~。奚~。
(6)高牙大纛(gāo yá dà dào):大將的牙旗。亦泛指居高位者的儀仗。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 元 關(guān)漢卿 《玉鏡臺》第一折:“出則高牙大纛,入則峻宇雕墻。” 清 方文 《左子正歸自京師》詩:“高牙大纛千人指,底事臺垣無片言。”
(7)桓圭(huánguī):古代帝王與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于朝聘時各執(zhí)玉圭以為信符,圭有六種,表不同的爵秩等級,“桓圭”為公爵所執(zhí)。《周禮·春官·大宗伯》:“公執(zhí)桓圭。”鄭玄 注:“桓圭,蓋亦以桓為瑑飾,圭長九寸。” 清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余在 揚州 汪魯佩 家,見桓圭,長七寸,葵首垂繰,質(zhì)粹沁紅,真三代物也。”參見“ 六瑞 ”。
(8)六瑞(liùruì):王及五等諸侯于朝聘時所持之六種玉制信符。《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穀璧,男執(zhí)蒲璧。” 鄭玄 注:“鎮(zhèn),安也,所以安四方;鎮(zhèn)圭蓋以四鎮(zhèn)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公,二王之后,及王之上公。雙植謂之桓;桓,宮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桓圭蓋亦以桓為瑑飾,圭長九寸。信當(dāng)為身,聲之誤也;身圭、躬圭蓋皆象以人形為瑑飾,文有麤(cū,同“粗”)縟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長七寸。穀所以養(yǎng)人,蒲為席所以安人;二玉蓋或以穀為瑑飾,或以蒲為瑑飾;璧皆徑五寸。不執(zhí)圭者,未成國也。”《周禮·秋官·小行人》:“成六瑞。” 鄭玄注:“瑞,信也。皆朝見所執(zhí),以為信。”
(9)瑑飾( zhuàn shì):雕在玉器上的紋飾。《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 漢 鄭玄 注:“琰圭,琰半以上又半為瑑飾。” 明 楊慎 《玉名詁》:“璪,玉加瑑飾也。”
(10)琰圭(yǎnguī)圭的上端尖銳者。古代作為征討不義的符信。《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guī),以除慝,以易行。” 鄭玄 注:“琰圭,琰半以上,又半為瑑飾,諸侯有為不義,使者征之,執(zhí)以為瑞節(jié)也。”《周禮·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 鄭玄 注引 鄭司農(nóng) 曰:“琰圭有鋒芒、傷害、征伐、誅討之象者。” 元 方回 《石氏四子名字說》:“諸侯有不義者,王命使持琰圭之節(jié)執(zhí)之,今之風(fēng)憲將帥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