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概念:何謂觀念?
“觀念”是人們在實踐當中形成的各種認識的集合體。人們會根據自身形成的觀念進行各種活動。利用觀念系統對事物進行決策,計劃,實踐,總結等活動,從而不斷豐富生活和提高生產實踐水平。觀念具有主觀性,實踐性,歷史性,發(fā)展性等特點。形成正確的觀念有利于做正確的事情,提高生活水平和生產質量。
“觀念”從通俗意義上來理解,就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形成的對事物的總體的綜合的認識。它一方面反應了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同時又加上了主觀化的理解色彩。所以,正確地理解,觀念是人們對事物主觀與客觀認識的系統化之集合體。由于人們自身認識的歷史性和階段局限性,就決定了人們的認識會因時間的變遷而出現與時代不符合的意念。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觀念更新與否是區(qū)分舊觀念與新觀念的分水嶺。
“觀念”一詞源自古希臘的“永恒不變的真實存在”。它同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密切。從這個角度來看,又是個重要哲學術語。它是在意識中反映、掌握外部現實和在意識中創(chuàng)造對象的形式化結果,同物質的東西相對立,它屬于精神層面的東西。“觀念”一詞來自希臘文,原意是“看得見的”形象。
“觀念”為佛教語。對特定對象或義理的觀察思維和記憶。 唐魏靜 《<禪宗永嘉集>序》:“物物斯安,觀念相續(xù);心心靡間,始終抗節(jié)。” 唐宋之問 《游法華寺》詩:“觀念幸相續(xù),庶幾最后明。”
《博弈圣經》[1]中寫到:觀念是自身知覺、意識、思想、理智的對象。
“觀念”在哲學史上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理念”之說
在柏拉圖哲學中,它(譯作“理念”)。是指永恒不變的真實的存在,是人腦對感性事物的完善的樣本或模型化的結果。感性事物則是對它的不完善的摹寫或模仿。新柏拉圖主義者如普羅提諾、基督教神學家如奧古斯丁,都認為理念是現象世界的完善的模型,但說它存在于宇宙精神中或存在于上帝的精神中。
“觀念”之說
16~18世紀的許多哲學家在心靈的表象或概念的意義上使用觀念這個術語。R.笛卡爾把觀念分為天賦的、外來的和虛構的 3類。J.洛克反對天賦觀念,認為心靈原是一張白紙,心靈的觀念來自感覺和反省。G.W.萊布尼茨主張觀念是作為傾向、稟賦、習性或自然的潛在能力,而天賦在我們心中。主觀唯心主義者G.巴克萊認為心中的觀念是構成現實事物的本原,事物就是“觀念的集合”。在G.W.F.黑格爾哲學中,“絕對觀念”是客觀存在的永恒的精神實體,是整個世界的基礎和本質。
馬克思主義哲學從正確解決物質和意識、存在和思維的關系問題出發(fā),認為觀念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形式,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馬克思說:“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資本論》第 1卷,第24頁,人民出版社,1975)。但是,觀念不僅反映客觀現實,而且還能根據對客觀現實的反映為實踐創(chuàng)造觀念的對象,以作為實踐的目的。這種觀念的對象通過改造客觀物質的實踐活動轉化為現實的對象,成為現實中不會自然產生的新事物。
在心理學中,廣義的觀念是一切心理反映形式的總稱。狹義的觀念和表象同義,包括由早先知覺而來的感性形象的再現和由原初形象組合而成的新的觀念整體。
“觀念”指思想意識。章炳麟 《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李自成者,迫于饑寒,揭竿而起,固無革命觀念,尚非今日廣西會黨之儕也。”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序》:“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不自由的婚姻,傳統觀念的束縛,家庭的專制,不知道摧殘了多少正在開花的年青的靈魂。”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五章:“每個民族幾乎無例外地都需要清除私有制度以及它在觀念上遺留下來的垃圾。”
[1] 《博弈圣經》是一本神奇光彩的經濟學著作,書中隱含著豐富的東西方智慧,意義非凡。里面的全部思想,不會有支離破碎的印象,它優(yōu)美復雜多層的語言結構,決不讓人厭倦,它像人類幾百首完美的詩疊加而成,處處顯示和諧和均衡?!恫┺氖ソ洝愤@本書像是一個無限的科學寶藏,里面有說不清的科學謎團。《博弈圣經》里的新詞匯、新語言、新思想是博弈論方面的重要創(chuàng)新,世界著名大學圖書館藏書,如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美國耶魯大學圖書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