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11 12:40:36)
標簽:
旅游河南洛陽龍門石窟游記分類:
原創(chuàng)攝影【16】蓮花洞
從老龍洞一側(cè)拾階而上,不遠處就是蓮花洞了。石窟開鑿于北魏正始至孝昌年間(504-527年),北魏時期石刻藝術(shù)造詣頗高的洞窟之一。蓮花洞高、寬均為六米多,進深近十米,因窟頂?shù)窨讨欢渚赖拇笊徎ǘ妹?div style="height:15px;">
龍門石窟有很多洞窟的藻井都是以蓮花為雕飾的,但像蓮花洞這樣精美的大型蓮花浮雕卻比較少見。蓮花浮雕鑲嵌在窟頂正中央,直徑三米多,飽含蓮子的蓮蓬和周圍疊壓的蓮花瓣立體雕鑿,形象逼真,蓮花外側(cè)雕有忍冬草花紋圍成的圖案,使得整個窟頂成了一個佛國世界的風荷蓮池。在蓮花的周圍還鐫刻著六身飛天,她們頭挽花髻,細腰長裙,衣帶飄逸,體態(tài)輕盈,姿勢優(yōu)美,或手持樂器、或手捧果盤,朝著洞中的主佛釋迦牟尼乘風飛翔,似有音樂般的旋律,又有行云流水般的動感,無疑是北魏時期“中原模式”的優(yōu)秀石雕藝術(shù)作品。
洞中主尊為五米多高的釋迦牟尼立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常所見釋迦牟尼多呈坐姿或臥姿,立像不多見,在佛教中這一形象被稱為“教化”或“勸化”。遺憾的是佛像頭部已失,僅存后部的發(fā)髻,兩側(cè)弟子迦葉和阿難及脅持菩薩的頭像也都被盜鑿,據(jù)說現(xiàn)收藏于法國的吉美博物館及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在蓮花洞南北兩壁,還雕刻著不少精致的小佛龕,還有多幅雕刻工藝十分精湛的佛教故事浮雕。有點遺憾,走的匆忙,未拍下詳細的照片,下次有機會再補了。
洞口的南壁,也有很多佛像雕刻。
在洞口北壁,有石刻“伊闕”二字,伊闕是龍門的古稱。
【17】藥方洞
過奉先寺繼續(xù)南行,路西側(cè)巖壁上有一帶有木構(gòu)屋檐的洞窟,那就是藥方洞。藥方洞因洞門兩側(cè)刻有古代一百四十個藥方而得名。
藥方洞始鑿于北魏晚期,經(jīng)北齊直到唐代初年,前后歷時長達二百多年,是龍門石窟中唯一有北齊造像的較大石窟。洞門上方刻一石碑,原為北齊年間的造窟碑,后被磨光,重刻于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石碑兩邊刻有翩翩起舞的飛天。
洞口兩側(cè)還雕有八角蓮柱,蓮柱兩側(cè)各刻一剛勁雄健的力士,均是六世紀初北齊的作品。
藥方洞高約四米,寬三米多,進深四米多。洞內(nèi)窟頂中央刻一重瓣蓮花藻井,周圍繞著手持笙、笛、排簫等樂器的四身飛天。正壁是北齊時期雕造的五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他們頭部碩大,肩胸圓渾,身軀如柱,已不同于北魏時期清瘦秀勁的造像。
藥方洞石刻藥方的始作俑者多是唐代禪居于龍門寺院的僧人,他們將收集到的藥方作為一種善事刻在藥方洞,以示大慈大悲,解脫信眾的痛苦,同時借藥方的靈驗來宣揚佛法的神力,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留下了這份珍貴的遺產(chǎn)。這些石刻藥方中有藥物治療、針灸療法等,涉及藥方用藥、制藥、用藥方式等。制劑方法有丸、散、膏、湯等,用藥方式則有內(nèi)服、外敷、洗、熏等,可治療瘧疾、反胃、心痛、消咳、瘟疫等四十多種疾病,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醫(yī)藥學(xué)上的杰出成就。藥方洞保存著我國最早的石刻藥方,對古代中醫(yī)藥學(xué)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18】古陽洞
藥方洞南側(cè),與其相毗鄰的是龍門石窟開鑿最早、內(nèi)容最豐富、造像銘文留存最多的一座大型石窟“古陽洞”。清光緒年間,古陽洞內(nèi)主像被人用泥涂蓋改塑為太上老君,并傳說老子曾在這里煉丹,所以又被稱為“老君洞”。
這是一座在天然溶洞基礎(chǔ)上修鑿的大型敞口洞窟,開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一直到北齊武平六年(575年)才完成,前后歷時八十多年。石窟呈馬蹄形,頂似拱穹,其中正壁主像為孝文帝所修建。主尊釋迦牟尼高約七米,結(jié)跏趺坐于方臺座上,面相長圓、清秀,右半臉已毀去,雙手做禪定印。二菩薩侍立兩側(cè),上身略向后仰,身姿優(yōu)美,似有動感,打破了過去造像平衡呆滯的狀態(tài),整個造像風格已由北魏早期粗獷、雄健的“平城模式”,轉(zhuǎn)變?yōu)椤靶愎乔逑瘛毙?,面部表情由嚴峻變得比較溫和,給人以親切之感;服飾上也擺脫了貼體的樣式,代之以長裙、大袖的褒衣博帶。
洞窟南北兩壁上,雕鑿著大量佛龕,龕內(nèi)的造像極具北魏后期的時代特征。佛龕的龕眉和佛像的身光裝飾得細致精巧,琳瑯滿目,圖案花紋豐富多彩,十分華麗,堪稱集北魏雕刻、繪畫、書法、建筑、圖案藝術(shù)之大成。在南壁浮雕著十個不同情節(jié)的佛傳故事畫面,講述了釋迦牟尼的前身悉達多太子從投胎、懷孕、誕生、起名、占相直到得道成佛的故事。
在古陽洞中,最為珍貴的是“龍門二十品”魏碑體佛龕造像記碑,龍門二十品古陽洞就占有十九品。在魏碑體中,書法藝術(shù)價值最高、影響最廣、最為國人青睞的便是“龍門二十品”。這些記碑主要是采用魏碑體記錄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和造像緣由等。魏碑體是一種隸書向楷書過渡的獨特字體,字形端正大方,氣勢剛健質(zhì)樸,結(jié)體均衡聚中,用筆鋒芒畢露,在我國書法藝術(shù)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一頁。遺憾的是不能進入洞內(nèi)欣賞,不過在南門外有復(fù)制品可以欣賞。
【19】西山南部諸洞
在奉先寺的南部,除了藥方洞、古陽洞外,還有火燒洞、八作司洞、火頂洞、路洞、凈土堂、龍華洞、極南洞、皇甫公窟等洞窟,這些洞窟雖然規(guī)模不是很大,但均各有特色,內(nèi)容豐富。在這里就不一一作詳細介紹了。
在西山南部諸洞最南端的最高處,有六座佛塔浮雕,很想走近看看,雖修有棧道,可封閉不讓上去,有點遺憾,也只有等下次開放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