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說,有理不在聲高,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人,小聲說話是文明,能控制自己的音量,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一個人自我的修行。
只是,正在人生路上修行的我們處于很多時候,都忍不住將音量提高到八度,甚至與人爭論,爭得臉紅脖子粗,當(dāng)事情過去后又覺得真的好沒面子。有時候你說話的音量就會暴露你人品。
有人說人一切的憤怒都,來自本質(zhì)上的無能,是缺乏底氣的人,需要靠裝腔作勢才能看起來不那么弱小。走到哪里都像一個高音喇叭的人,或許生來就是性格開朗,大大咧咧,但骨子里確實希望能得到眾人的關(guān)注,只是因為它本身的原因,比如那樣高的聲音,往往就,在別人眼中不是那么好說了。
而那些擺起臉來的人,看起來十分嚴(yán)肅,語氣也很冰冷,看上去就像一只老虎一樣,有一種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覺,非常傲視,但實際上是外強(qiáng)中干,只是善于制造緊張和不安的情緒,實實在在要做的事情卻會推給別人。像這種人就是典型的,表面看起來很強(qiáng)大,什么事都做不好的人,而且他還振振有理的推給別人做,其實這是他缺乏底氣的表現(xiàn)。
俗話說得好,比放慢慢說,特別是對于一個疲于奔命的人來說,真是一種奢侈,在生活中有的人被壓力折磨的失去了傾訴的欲望,除了簡單的日常交流,不會對任何人表達(dá)自己的情感話題,不說則已,一說難免就淚聲俱下,情緒崩潰。
人在最艱難的時候更加明白,語言具有巨大的力量,一句鼓勵的話可以讓人振奮精神,一句消極的話可以斷送一切希望,越艱難的時候越是沉默寡言。人生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些經(jīng)歷人生大起大落的人,可以看到人性更多的熱點,也會接觸到人情的冷淡,在他眼中更得世道都是艱辛的,也能體會世事無常。所以他覺得人活著比較重要,在生命面前,什么事都不再那么重要,不再是性格使然,不再是為了誰討好誰,只是內(nèi)心源于淡然你安寧。
有些人走到哪里都想成為眾人眼中的焦點,即使在不熟悉的環(huán)境,一旦觀察后便馬不停蹄地發(fā)展自己過人之處,開始夸夸其談。現(xiàn)實中并不缺乏這樣的人,他們往往聲音洪亮,思路清晰,言行犀利,給人以滴水不漏的感覺,作為旁人不要說插上話,就連點點頭表示贊同的機(jī)會都很難找到。但是如果是初次遇到這樣的人,肯定會被吸引。
成熟的人懂得低頭,越是學(xué)博多識的人越懂得言行謹(jǐn)慎,因為在他們心中總能看到眾多先賢,前輩們的影子相形之下,覺得自己是那樣渺小,所以他們總是以虛懷若谷的精神,去了解包容宇宙萬物時時刻刻提醒著,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strong>沒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即便裝的很有內(nèi)涵,也會在多次接觸之后,現(xiàn)出原來的樣子,那些未曾讀過的書,未曾見過的知識,不會像電子芯片一樣,只要找到插口就能存于腦海中,只有那被書香涵養(yǎng)的氣質(zhì),是靠打扮裝不出來的。
孔子曾說過,君子納于言而敏而于行,一個人能把自己說話的音量控制好,即使已經(jīng)是一種成長了,不要忘乎所以,不再自以為是,也不會像一只井底之蛙一樣沒有見識。
保持謙卑的態(tài)度,認(rèn)真對待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和事,不要委屈自己,而是敬畏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