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泥料擁有雙氣孔結構,讓紫砂壺泡茶會越來越香,才造就了今天許多壺友對紫砂壺的喜愛。而紫砂壺的透氣性好壞,跟紫砂泥料目數的高低有著很密切的關系。有很多壺友,經常會將壺放在手中把玩,得:細膩、光滑、粗糙、肌理感等感覺,這個也和泥料目數息息相關。
為何有些紫砂做過拋光?
答:拋光也稱車光,是對物品表面加工的一種方法。經拋光處理的表面會形成一層玻璃相的滑潤光澤。紫砂壺的拋光最早可追溯至民國初期至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暹羅(泰國)客商訂制一批紫砂“獨鈕壺”,運到泰國后由工匠進行拋光,并將蓋鈕、壺嘴端部及口沿蓋沿部包上金屬(主要是銅,也用金、銀的)產生一種特殊的觀感效果。但是國內主流的紫砂器一般不拋光,因為拋光后的紫砂器失卻了質樸的肌理,且玻璃相的光澤不如自然養(yǎng)成的寶光溫潤可愛。但是近些年來也出現了一些黑心商家為了掩蓋紫砂器的低劣和殘次,故意對其表面進行拋光來達到掩人耳目和以次充好的目的。
與宜興紫砂相反,我國云南建水陶及廣西欽州陶的大部份產品均要經過拋光處理,因為兩地的泥料性能與紫砂泥截然不同,泥坯的工藝容納量太差,只能依靠成品加工。拋光的程序是先用研磨料制成的砂石均勻磨去制品表皮的粗糙面,使其達到一定的光潔度,然后用高速布輪或氈輪沾粘些拋光輔助劑進行拋光,即可達到光可鑒人的效果。
大部分紫砂壺的嘴把口是在同一水平面上,為什么有的嘴把卻略高于壺口呢?
答:絕大部分紫砂壺是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的手工藝品,設計也必須兼顧實用功能及體現美的形式法則。嘴、把與壺口在不在同一平面上,要取決于壺身的造型,如果壺嘴出口是個有曲頸的形體,嘴、把的位置一定與壺口齊平,因為高于或低于壺口平面都會給使用時帶來困擾。如果壺嘴出口是個沒有曲頸的形體,是一個直切的截面則被稱為“單口”,在設計嘴與把時必須高于壺口三~五毫米,這正好使壺嘴的下唇與壺口取得水平。試想如果壺嘴上端與壺口齊平,在注水時壺體內水滿就會由壺嘴下唇溢出了。壺把則一般須與與壺嘴高度對應。也有一些壺把造型設計,為了使用時省力,便于端提而采取提梁式或高于壺口平面,甚至在重心在下的高型壺身上安一只偏下的把都是可能的。
如何簡單的測試紫砂壺吸水性?
答:在壺內注滿開水、蓋好壺蓋,等壺身表面水分完全蒸發(fā)干,再用開水澆淋壺的外表,看壺的表面是否能均勻的掛上一層水膜,如果水膜很快被壺壁吸干,說明其吸水性很好;若壺的表面掛不住水,或壺壁上僅留有一些水珠,則說明壺的表面不干凈或是做過后期處理(如浸油、浸蠟或拋光等),影響了壺的吸水性。
紫砂壺氣密性真的那么絕對嗎?
答:很多人對這個問題有誤解,認為紫砂壺就應該是堵住氣孔就斷水,或者注水后堵住壺嘴倒置壺蓋不落,其實這都是商家為了銷售而玩的小把戲。在紫砂界,氣密嚴實并不是評判一把壺的硬性指標,在實際制壺過程中也絕非如此。紫砂壺有千千萬萬種造型,每個造型款式都有自己的物理優(yōu)缺點,方壺口蓋由于造型限定,氣密性沒有圓壺好;大圓平蓋的密封性,也沒有小圓扣蓋好,這些都是是業(yè)界公認的,接觸的紫砂越多,越能深有體會。很多時候,廉價的模具成型圓扣蓋小壺,氣密性都沒有問題,相反高級大師的純手工非扣蓋壺,氣密性也是一般,但是依然不妨礙它成為一把好壺!很多在博物館里面收藏級別的壺,也并不是百分百絕對氣密。所以紫砂壺氣密性這個問題只能作為參考,而不能認死理鉆牛角尖。
人們愛好紫砂壺,最終是歷史上曾經輝煌曾經高貴的仕子精神的追思和留戀,紫砂文化要在宜興之外興起,本質上是傳統文人的介入和傳統文化在當地的復興,而絕對不單是紫砂礦的發(fā)現和開采。
紫砂文化之花之所以獨放宜興,就象西北廣袤起伏的地形、時隱時現的羊群,必然會產生高昂婉轉的秦腔一樣,就象東北每年一回漫長,溫暖,枯燥的炕上時光,就很容易催生出二人轉一樣。宜興紫砂也是華人本能自然的地區(qū)文化特產,雖然和秦腔,二人轉風格特色不同,但能唱相同的主題,表相同的理想。宜興紫砂起于傳統文化,興于傳統文化,他地想復制,自然應該把主要著眼點放到傳統文化上,把突破口選擇在振興傳統文化上,才能真正有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