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青島集郵市場偶然遇見兩枚“紅軍郵”首日實寄封,經仔細品味,感覺這兩枚封的背后會有不同尋常的經歷和故事,值得推敲和研究,也就買了下來。
這兩枚封都是從吉林部隊寄出的首日實寄封,兩封的規(guī)格尺寸均為:高102mm;寬167mm。封1是遼寧省郵電管理局監(jiān)制、沈陽市興達彩色印刷廠1995年1月生產的普通信封;封2是遼寧省郵電管理局監(jiān)制、沈陽市沈河區(qū)美術印刷廠1995年5月生產的普通信封。但這兩枚封貼用的郵票和加蓋的戳記有所不同,也就產生了研究課題,也是非常值得我們去了解、掌握“紅軍郵”郵票的印制和發(fā)行前后的一些知識和故事。
封1上的故事
封1(圖1)是從吉林柳河寄往上海的首日實寄平信,信封面右上角貼“紅軍郵”郵票一枚,郵票蓋銷 “義務兵專用郵票首用紀念”戳,郵票下方空白處加蓋吉林柳河1995.8.1.8普通日戳,封背蓋上海1995.8.5.9落地日戳。此枚封上具有一個閃亮點,但也存在一個偽疑點,需要我們去關注和探討。那我們就從閃亮點的“紅軍郵”郵票講起。
圖1
所謂“紅軍郵”,就是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于1995年8月1日發(fā)行的“義務兵專用郵票”,這枚郵票從1995年8月1日零時至1997年4月15日零時在駐東北地區(qū)的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中試行,是一枚軍用普通郵票。這枚郵票的主圖由“八一”軍旗下致敬的陸??杖妰x仗兵和現代化的武器裝備組成,主色為紅色。早在1953年我國發(fā)行過一套軍人貼用郵票,由于票面顏色以黃、紫、藍為主,故集郵界稱之為黃軍郵、紫軍郵和藍軍郵,后來,人們沿用這種命名習慣,稱1995年8月1日發(fā)行的“義務兵專用郵票”為“紅軍郵”。
封1貼用的這枚“紅軍郵”郵票有所不同,是一枚版模變體票,因在票面圖案的右下角有一暗記,用肉眼能看到坦克后方到圖案右側有一明顯的黃杠,好似一束發(fā)射的“激光”(圖2),所以集郵界稱之為“激光票”。它產生在不通齒版票中橫排第十排,縱列第三列,10-3的位置。每版50枚中只有此一枚,所以比較珍貴。除“激光票”外,在“紅軍郵”的不通齒版票中還存在軍杠票、地雷票、花臉票和一點藍票并稱為“紅軍郵五珍票”。
圖2
再來談談存在的偽疑點,也就是銷票的“義務兵專用郵票首用紀念”戳。該戳形狀呈橢圓形,圖案由一大五角星及環(huán)繞的四小五角星組成,戳規(guī)格長50mm,寬36mm。直觀此戳,還是符合郵政部門關于紀念郵戳的刻制要求的,也受到集郵人的喜歡。
1995年《集郵博覽》雜志在“封片戳簡”欄目報道了署名為仇發(fā)強的郵戳信息:“為配合郵電部今年8月1日在沈陽軍區(qū)的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駐軍義務兵中率先試用義務兵專用郵票,吉林省柳河縣郵電局于8月1日刻制啟用一枚'義務兵專用郵票首用紀念’戳。”其形狀、尺寸和圖案與封1上銷票的“紀念”戳完全相符。
1996年在《通化市第四屆集郵展覽》的展品,就有一件用此戳銷票的實寄封。1997年4月15日,義務兵專用郵票試點工作結束,專用郵票停止使用,駐東北地區(qū)部隊義務兵郵寄平信又恢復使用“義務兵免費信件”戳記。因此對有關義務兵專用郵票及其郵品的收集與研究,更加受到集郵界的青睞和重視。
1999年4月,有“集郵研究者”向柳河的有關集郵者和集郵公司咨詢“義務兵專用郵票首用紀念”戳的情況,他們的回答都是只聽其有而不見其物,對該戳竟然一無所知。郵刊上明明報道這枚戳是“柳河縣郵電局于8月1日刻制啟用”,實寄封也顯示是一枚具有銷票功能的紀念郵戳,而柳河集郵公司卻不知道,因此對這枚郵戳的真?zhèn)萎a生了懷疑,并決心查個水落石出。
在“集郵研究者”幾經周折并綜合各方面的線索,最后得出結論:1995年7月下旬,梅河口鐵路職工張某刻了一枚“紅軍郵”首發(fā)紀念戳,讓某縣郵政職工××于8月1日以前帶上郵政日戳去他那里制作首日紀念封。7月30日,郵政職工××帶著郵政日戳去梅河口,到張某家制作了“紅軍郵”首日紀念封,并在首發(fā)當日順利寄了出去。但以柳河縣郵政局名義刻制紀念戳的事,該郵政局里沒人知道,也沒有在柳河使用過。至此,這枚由外地人假借柳河縣郵電局名義刻制的所謂吉林柳河“義務兵專用郵票首用紀念”戳記,也就真相大白了。
紀念郵戳是郵政部門為紀念某一重大節(jié)日、重大事件或郵票發(fā)行而專門刻制的帶有紀念文字或圖案的郵戳,可代替日戳蓋銷郵票,一般只限在規(guī)定期限內使用。而區(qū)分紀念郵戳和紀念圖章的標準是什么?答案是:“是否由郵政部門刻用”,而非其他。實際上,這也是區(qū)分郵戳和非郵戳的最主要依據。而縱觀當前郵界,部分民間集郵組織和少數集郵愛好者他們自己刻制的紀念戳和紀念圖章還在滿社會傳遞,雖然滿足了個人愛好和興趣,但是違背了國家郵政部門的相關規(guī)定,也給集郵界造成了混亂,望郵政部門加強規(guī)范和集郵人自我遵守吧。
封2上的故事
封2(圖3)是從吉林安圖寄往本省柳河的首日實寄掛號信,信封面右上角貼有豎聯(lián)“紅軍郵”郵票兩枚和1987年J.140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六十周年(4-3)海軍戰(zhàn)士頭像10分郵票一枚。郵票蓋銷郵政日戳,戳上半環(huán)為吉林安圖,下半環(huán)為長白山(所)和朝鮮族文字,中間腰框日期為1995.8.1.8,戳直徑為30mm,是少數民族地區(qū)使用的郵政日戳。封面左下角貼有掛號函件憑證,編號為66,框內蓋有安圖長白山(所)紅色專章。封背蓋有吉林柳河1995.8.5.15落地日戳。此封具有多處亮點,但沒有疑點。
圖3
此封實屬自然封,但寄信者運用了“紅軍郵”和解放軍戰(zhàn)士郵票的組合和安排,彰顯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鋼鐵長城的偉大形象和解放軍戰(zhàn)士的威武風采,讓我們?yōu)橛袀ゴ蟮能婈牶屯涞膽?zhàn)士感到無比的自豪和驕傲,于是就更加對此封愛不釋手。
此封上的這兩枚豎聯(lián)“紅軍郵”郵票,其下方這一枚也是版模變體的“激光票”,與封1上的“激光票”相同,但此處是聯(lián)票,也就更加證實了版模變體的真實性,越加顯得珍貴。
此封上銷票的日戳是少數民族地區(qū)使用的雙文字郵政日戳,屬于普通郵政日戳的一種。此戳的日期雖然是在1995年8月1日,但還是延用了我國郵政日戳第三次變更時期(1985年7月~1995年7月)的模式,也就是郵電部1985年7月29日頒發(fā)《郵電日戳印模規(guī)格標準與使用管理規(guī)定》中明確中國郵電日戳為三大類十種的相關規(guī)定。其中普通日戳的截面分上半環(huán)、上月牙、字釘槽、下月牙、下半環(huán)五個部位。上半環(huán)為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和市、縣名,下半環(huán)刻郵局的郵政編碼和少數民族文字。一般局所日戳直徑25mm,少數民族地區(qū)、國際業(yè)務日戳直徑30mm。而第四次變更則是在1995年8月開始,也就是“紅軍郵”首發(fā)的月份。新變更的日戳截面由原來的五個部位改為三個部位,取消上下月和字釘槽線,以及日戳上的郵政編碼,不論城鄉(xiāng)一律有局、所名稱(地名),不掇局、所類別(支、所、代),戳號在局、所名稱后面。新式日戳從1995年8月中下旬開始率先在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福州、廈門、沈陽、大連、濟南、青島、南京12個城市部分郵局使用。而封1和封2上的日戳則是第四次變更后的保留品,值得珍藏。
通過學習和研究,以上兩枚“紅軍郵”首日實寄封的故事就講完了,望能為“紅軍郵”郵票的印制和發(fā)行以及相關知識做點宣傳和普及。如有與實際不符,敬請知情者和資深老師加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