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2019年醫(yī)師資格考試。
1.太陽中風證是指以風邪為主的外邪侵犯太陽經脈,導致衛(wèi)強營弱所表現(xiàn)的證候。
2.陽明腑證是指邪熱內盛陽明,熱灼津液,邪熱與腸中糟粕相搏,燥屎內結所表現(xiàn)的證候。
3.營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內陷心營,導致營陰受損,心神被擾所表現(xiàn)的證候。
4.上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襲上焦肺和心包所表現(xiàn)的證候。主要包括手太陰肺和手厥陰心包經的病變。
5.太陽中風證和太陽傷寒證的鑒別要點是:
太陽中風證為感受風邪,表現(xiàn)出惡風、汗出、脈浮緩的表虛證癥狀;
太陽傷寒證為感受寒邪,表現(xiàn)出惡寒、無汗、脈浮緊的表實證。
6.陽明腑證的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陽明熱盛,燥屎內結,腑氣不通為主要病機。
②以大便秘結、腹脹滿硬痛、拒按、舌苔黃厚干燥、脈沉實為辨證依據(jù)。
③可兼有身熱日晡尤甚、汗出、口渴、舌紅苔黃燥等實熱證的癥狀。
7.太陰與陽明病證都具有腹部脹滿而痛,其鑒別要點為:
陽明腹?jié)M痛而拒按、大便燥結,為里實熱證;
太陰腹?jié)M痛則時發(fā)時止、喜溫喜按、下利清谷或便溏,屬里虛寒證。
8.厥陰病證的辨證要點:
①本證以上熱下寒,厥熱勝復為主要病機。
②以四肢厥冷與發(fā)熱相互演變?yōu)楸孀C依據(jù)。
③陽并于上則上熱,故可見口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等癥;
陰并于下則下寒,故可見饑不欲食、食則嘔吐或吐蛔、四肢厥冷等癥狀。
9.血分實熱證以血分實熱內熾,熱盛動風、耗血、動血、瘀血內阻為主要病機;血分虛熱證以陰虛內熱和虛風內動為主要病機。
10.中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犯中焦脾胃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脾與胃同居中焦,互為表里,陽明主燥,太陰主濕。
若邪從燥化,則導致陽明燥熱證;
若邪從濕化,則成為太陰濕熱證。
11.六經辨證是東漢末年張機在《素問·熱論》的基礎上,將傷寒病的傳變特點進行了分析、歸納,創(chuàng)立出的一種適用于外感病的辨證方法。傷寒六經辨證以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來劃分外感病的不同發(fā)展階段,是一個概括邪正、陰陽、氣血、臟腑、經絡、氣化等,以及治法、方藥在內的綜合性的臨床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是《傷寒論》中辨證的綱領,不局限于論治外感熱病,也適用于某些內傷雜病。
12.少陰病證是指病邪侵入少陰,損及心腎,陽氣虛衰,陰血耗傷,導致全身性陰陽衰憊所表現(xiàn)的證候。少陰病為外感病發(fā)展過程的后期階段,病情多屬危重。
13.少陰寒化證是指心腎陽氣衰微,病邪入內,邪從寒化,陰寒獨盛所表現(xiàn)的全身性虛寒證候,為少陰病中較為多見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無熱惡寒,但欲寐,四肢厥冷,精神萎靡,下利清谷,小便清長,口不渴或渴欲熱飲,欲吐不吐,或食入即吐,舌淡苔白,脈微細,或身熱而反不惡寒。
14.少陰熱化證是指腎水虧虛,心火獨亢,邪從熱化,陰虛陽亢所表現(xiàn)的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心煩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紅,或舌絳少苔,脈細數(shù)。
15.衛(wèi)分證是指溫熱病邪初襲肺衛(wèi),正邪交爭于肌表,衛(wèi)氣衛(wèi)外功能失調,肺失宣降所表現(xiàn)的證候。多見于溫熱病初起階段,因肺主氣,屬衛(wèi),外合皮毛,故衛(wèi)分證常伴有肺經病變。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口微渴,咳嗽,或咽喉腫痛,舌邊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
16.下焦病證是指溫熱病邪侵犯下焦,劫傷肝腎之陰,導致虛熱內擾和虛風內動的證候,主要是足少陰腎和足厥陰肝經的病變。下焦病證多因溫熱之邪久羈中焦,或陽明燥熱,爍劫下焦肝腎之陰,使真陰不足,肝腎兩傷,故常見真陰不足證和陰虛風動證。
真陰不足證的臨床表現(xiàn):身熱,顴紅,手足心熱,口燥咽干,心煩不寐,神倦,舌紅絳,脈虛或細數(shù)。
17.陰虛風動證的臨床表現(xiàn):手足蠕動或瘛疭,肌肉攣動,肢厥,心中憺憺大動,舌絳少苔,脈虛或細數(shù),甚或時時欲脫。
18.心血虛證:指血液虧虛,心與心神失于濡養(yǎng),以心悸、失眠、多夢及血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心悸,頭暈眼花,失眠,多夢,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黃,舌色淡,脈細無力。本證多有久病、失血等病史,以心悸、失眠、多夢與血虛癥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jù)。
19.心陰虛證:指陰液虧損,心與心神失養(yǎng),虛熱內擾,以心煩、心悸、失眠及陰虛癥狀為主要表現(xiàn)的虛熱證候。
臨床表現(xiàn):心煩,心悸,失眠,多夢,口燥咽干,形體消瘦,或見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兩顴潮紅,舌紅少苔乏津,脈細數(shù)。本證以心煩、心悸、失眠與陰虛癥狀共見為辨證的主要依據(jù)。
20.氣對津的作用
(1)氣能生津:
①氣是化生津液的物質基礎。
②生成機制。氣通過五臟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體現(xiàn)出氣的作用,五臟系統(tǒng)功能活動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輸布、排泄。
(2)氣能行津:
①氣本身具有推動作用。
②整理通過五臟系統(tǒng)的功能活動體現(xiàn)。
(3)氣能攝津:氣的固攝作用可以防止體內津液無故地大量流失,氣通過對津液排泄的有節(jié)制的控制,維持著體內津液量的相對恒定。
21.津對氣的作用
(1)津能載氣。津是血的組成部分。
(2)津能生氣。津是水谷精微的組成部分。氣與津的關系,與氣與血的關系相似?!巴孪轮啵o完氣”;“氣隨血脫”。
血與津液的關系:津血互生,僅此而已。
22.聞診小結
①聞診包括聽聲音和嗅氣味兩方面。
②“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③語言病變多屬心,為神明失守所致;
實、熱:狂言、譫語;
虛、寒:鄭聲、獨語、錯語。
④喘、哮、咳嗽與肺病有關。
⑤嘔吐、呃逆、噯氣與胃氣上逆有關。
⑥尿臊味(水腫病晚期)。
⑦爛蘋果味(消渴病晚期)。
First t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