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明太祖的眾多子嗣之中,有這樣一位親王特別喜愛投機。此前兩次的投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可最后失敗的那一把卻把所有的家當都賠了進去。
明太祖朱元璋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是元末義軍首領郭子興。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感念郭子興當年的恩義,不但追封其為滁陽王,還封其小女兒為惠妃。這位郭惠妃深受朱元璋寵愛,共生三子二女。分別為皇第十二女永嘉公主、皇第十五女汝陽公主,皇第十一子蜀王朱椿、皇第十三子代王朱桂和今天本文的主角皇第十九子谷王朱橞。
郭子興劇照
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4月14日,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冊為谷王。同年五月,朱元璋設興州中護衛(wèi)為谷王護衛(wèi),并命朱橞往山東臨清訓練士卒。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下旨于宣府興建谷王府,洪武二十七年又令北平軍士筑宣府城。一切就緒之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谷王朱橞正式之國宣府。當年四月,改宣府左、右二衛(wèi)為谷王宣府左、右二護衛(wèi),興州中護衛(wèi)為宣府中護衛(wèi)。谷王朱橞就此成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是大明王朝北部防線的重要一環(huán)。至于朱橞封國宣府,為何會被冊為谷王?對此《明史》做出了解釋。
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三月就籓宣府。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睹魇肪硪话偈恕ち袀鞯诹?/p>
所謂的上谷地,指的就是始建于戰(zhàn)國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的上谷郡。朱橞在朱元璋諸子中排序靠后,故而像秦、晉、燕、周、楚、齊、魯等春秋時代大國的封號都已經被兄長們瓜分完畢,不得已才已封國地古稱為封號。
宣府鎮(zhèn)
由于宣府地處邊境,谷王并沒有像他那些兄長那樣得到一萬石的親王歲祿。據《實錄》記載,當時谷王歲祿僅僅五百石。
谷府遠在邊地,民少賦薄,歲且給五百石。—《明太祖實錄·卷二百四十二》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谷王護衛(wèi)被抽調跟隨燕王朱棣及都督楊文一起前往開平備邊,隨行的還有北平都司、行都司和寧王護衛(wèi)。而武定侯郭英則率領遼東都司和遼王護衛(wèi)前往開平迤北屯駐。朱元璋的這個布置隱隱透著對著燕王及其護衛(wèi)的全方面監(jiān)視。
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孫朱允炆登基。這位建文皇帝在江南地主集團的支持之下,對自己戍守邊疆的叔叔們展開了雷霆萬鈞般的大力清算。一時間周五、齊王、代王、岷王紛紛被抓,湘王甚至被逼自殺。
在一片肅殺的氣氛之中,燕王朱棣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起兵造反,稱'奉天靖難'。7月12日,燕軍兵臨懷來,朝廷大將宋忠率領的三萬官軍瞬間土崩瓦解。宋忠被俘,官軍戰(zhàn)死數千人,余部大多投降。懷來的淪陷,讓谷王大為震驚,畢竟宣府距離懷來不過90公里。萬一燕軍繼續(xù)西進,自己是戰(zhàn)是降?戰(zhàn)則萬萬不是這位四哥的對手,降的話誰知道燕王還能蹦跶幾天。進退兩難之下,谷王想出一條妙計,那就是'逃跑',這樣兩不得罪。
隨著代王被抓,谷王南逃,遼王回京,燕王、寧王造反,明太祖朱元璋苦心經營的北境防線,就此徹底崩潰。
燕王靖難
南逃之后的谷王一直悠哉游哉地待在南京,做他的富貴王爺。朝廷和四哥在前線殺得血流成河,反正也和他沒有關系。但是讓他再次沒想到的是,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四哥的大軍竟然渡過了長江,殺到了南京城外。
當時皇帝朱允炆還打著'以拖待變,堅守待援'的主意,因此包括谷王在內的在京親王被派往朱棣軍營求和。朱棣不但對朝廷的意圖心知肚明,還將計就計趁機策反了谷王。6月13日,朱棣按約定來到谷王守衛(wèi)的金川門外,而朱橞則指揮谷王府護衛(wèi)官軍打開金川門,為朱棣進入南京立下頭功。
可以說谷王的這兩次投機行為,都為他帶來了巨大的回報。第一次逃離宣府,讓他免去了忠孝不能兩全的困境,既不得罪朝廷,又避免了和兄長兵戎相見。第二次打開金川門,更是讓他的地位得到了火箭似的躥升。
朱棣登基之后不惜成本對谷王朱橞及其所屬護衛(wèi)官軍進行嘉獎。朱橞本人增祿三千石,谷王護衛(wèi)指揮僉事張興升為都督僉事,儀衛(wèi)正張成升為都指揮使,宣府中護衛(wèi)指揮僉事劉清升為都指揮同知。此外谷王府護衛(wèi)官軍受到賞賜的官軍合計587人。
當年十月,朱棣將朱橞的封國由苦哈哈的宣府,改為沒有刀兵之禍的長沙。長沙此前有潭王舊王府,稍加修葺即可變成嶄新的谷王府,可謂十分便利。
10月22日,谷王正式之國長沙。為了弟弟到封國之后生活無憂,朱棣大手筆地給出了'馬二十四匹,鞍二副,銀五百兩,鈔三萬六千錠,錦十匹,纻絲、綾羅各六十匹,絹百九十匹'的賞賜。當然作為回報,谷王三護衛(wèi)必須予以裁剪。最終宣府中護衛(wèi)改為長沙護衛(wèi),其余官軍設宣府左衛(wèi)和右衛(wèi),分別屯守于保定和定州。
谷王乳母墓地出土銀錠
來到長沙之后的朱橞仗著朱棣的寵愛,橫行無忌。不但'長沙之民苦之',連朝廷重臣他也不放在眼里。永樂七年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忠誠伯茹常賜告還鄉(xiāng),道經長沙。因為沒有按照規(guī)矩前去朝見谷王,被朱橞一紙訴狀直接告到御前,都察院劾奏茹常有違祖訓。于是這位朝廷大員被打入錦衣衛(wèi)大牢,此后還不明不白地死在獄中。
茹常,湖廣衡山人。在建文朝就是兵部尚書,朱棣即位后,晉封忠誠伯,仍以太子少保兼兵部尚書,極受重用。茹常的兒子茹鑒也被封為宗人府儀賓,配以秦愍王之女長安郡主。這樣一位朝廷重臣,因為沒有到谷王府上拜碼頭,就被活活弄死。谷王朱橞氣焰之囂張,可見一般。
此外永樂十二年的時候谷王乳母張妙壽去世,朱橞竟然將其葬于自己王陵之中,還為她殉葬了兩名婢女。這座王陵在本世紀初被發(fā)掘,位于湖南長沙望城縣螞蟻山一帶。
也許是在長沙稱王稱霸慣了,讓朱橞產生了他也可以和四哥掰掰手腕的念頭。他在長沙藏匿亡叛,造作舟艦、弓弩、器械,教習兵法戰(zhàn)斗之事。又大建佛寺,造天成閣,私度僧千人,晝夜所禱祝詛。
此外他還捏造了一個'十八子得天下'的讖語,稱自己作為太祖第十八子,就是天命之選。當然可能有讀者會說谷王不是第十九子么?朱橞確實是朱元璋第十九子,但他的哥哥朱杞早夭不計入倫序,所以谷王就成為了十八子。
谷王還是太小看了他的那位四哥,即使是谷王府護衛(wèi)之中,也有朝廷的大量眼線,比如那位因金川門之功得到升遷的都督僉事張興。張興在有一次去北京奏事的時候,就向朱棣密報谷王有不臣之心。二人間的對話如下:
先是谷府隨侍都督張興因奏事北京,密言于上曰:'橞陰養(yǎng)死士、造戰(zhàn)船,有不臣之心,宜豫為之備。' 上曰:'朕待橞厚于諸王,豈當有此?' 興言'愿陛下察之。有如臣言不實,甘就顯戮。' 上曰:'朕徐察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七十八》
從對話立可以看出,朱棣對谷王意圖謀反這件事是十分震驚的,因為他確實無法想象谷王謀反的理由是什么。但是張興既然已經把這個話說出來了,那就開弓沒有回頭箭了。若不能扳倒谷王,茹常就是他的前車之鑒。
于是張興在回長沙的時候路經南京,特地求見當時在南京監(jiān)國的皇太子朱高熾,密奏朱橞的造反陰謀。并且說道:'臣已具言于上。上以至親之故,若有未信臣言者。今言于殿下,幸他日免臣連坐也。'朱高熾遣人急報朱棣,朱棣卻依然舉棋不定。
建文帝朱允炆劇照
永樂十四年(公元1416年),蜀王朱椿第三子崇寧王朱悅燇因為和父親有矛盾,竟然離家出走,逃到了谷王朱橞這里。我們上文說過蜀王和谷王是親兄弟,因此崇寧王往親叔叔那里尋求庇護,也沒什么問題。
但是崇寧王朱悅燇和他的堂兄建文帝朱允炆長得可能是太像了,谷王見到侄子之后大喜過望,覺得起兵的機會來了,他悍然宣布'建文君初實不死,今已在此。'為了爭取哥哥的支持,谷王派王府典寶劉信給哥哥送信,里面有'德蒼時不可言桓文之事,桓文時不可言德蒼之施。'這樣辭意含蓄的暗語。筆者才疏學淺,實在看不出是什么意思,有大能的話還望不吝賜教。
谷王似乎忘記了他這位哥哥可是當年在南京親眼看著自己岳父涼國公藍玉,是如何被千刀萬剮的,他怎么會有膽量造反。7月22日,蜀王的女婿顧瞻從成都趕到北京告變。顧瞻是靖難功臣鎮(zhèn)遠侯顧成的侄子,蜀王派他來自然是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
朱棣得奏以后嘆息道:'朕何如待橞,乃有此心!' 遂遣敕符金牌召朱橞前往南京。十月,朱棣回到南京,將蜀王奏章交給朱橞自己查看。
橞慚懼栗栗,無一言自辨,但曰死罪死罪,惟上天地大恩全其生耳?!睹魈趯嶄浘硪话侔耸弧?/p>
當時成國公朱勇、都察院左都御史劉觀同文武群臣三番五次上章要求將朱橞'割恩正法'。宗室親王楚王朱楨等也上奏請求將朱橞'按法誅之'。思考了四個月以后,朱棣才做出了最終決定:
谷王橞以謀逆,削爵為庶人。革其護衛(wèi)及長史司等衙門?!睹魈趯嶄浘硪话侔耸濉?/p>
朱橞一共有7個兒子,長子朱賦灼封谷世子,次子朱賦熻封醴陵王,其余5個兒子因為年幼尚未受封。朱橞被廢為庶人后,谷世子朱賦灼和醴陵王朱賦熻也被同時廢為庶人。再多提一點,被朱橞宣稱是建文帝本尊的崇寧王朱悅燇雖然被送回蜀王府,可是在一年后的永樂十六年八月去世,沒有謚號。作為一個去世時候已經26歲的成年郡王,居然沒有謚號,這是很罕見的。
為谷王之死背鍋的明宣宗
結語:朱橞被廢之后,他的谷王護衛(wèi)官軍自然也要取消。從《實錄》記載來看,朱棣對這個弟弟真是夠好,谷王護衛(wèi)光有明確數字的就高達七千人,甚至還不止。
敕都督冀中馬聚往湖廣調長沙護衛(wèi)官軍三千戍守遼東,二千戍宣府,二千戍保安諸衛(wèi),余調山東緣海六衛(wèi)?!睹魈趯嶄浘硪话侔耸?/p>
在百度百科之中記載朱橞死于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不知史料原文何在,因為《明史》中并沒有記錄谷王的最終結局。但以筆者看來,這條記錄是存在疑問的,證據在朱瞻基之子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實錄》中:
(正統(tǒng)元年十一月)乙巳,直隸新安衛(wèi)奏:'永樂十五年,以本衛(wèi)公署居谷庶人,臣等暫于徽州府廊房治事。今庶人死,家屬取赴京,臣等宜復舊治。其妻妾、子女殯埋屋旁者,請遷葬城外。'從之?!睹饔⒆趯嶄浘矶摹?/p>
從這段記錄我們可以讀出幾條信息,第一谷王被廢之后,即全家遷來直隸新安衛(wèi),居住于本衛(wèi)公署。至于新安衛(wèi),則只能在徽州府廊房辦公。(新安衛(wèi)是洪武元年所置,治所在今安徽歙縣,屬中軍都督府管轄?;罩莞茌牎?、、、、六縣,府治也在歙縣。)
第二谷王應死于正統(tǒng)元年(公元1436年),從新安衛(wèi)急不可耐向朝廷請求搬回原公署辦公來看,他們已經忍了太久的時間。如果谷王死于宣德三年,他們何至于等到8年之后才來向朝廷開口呢?可能還有人說谷王家屬在正統(tǒng)元年'取赴京',不能代表谷王也死于這一年吧?但以谷王敏感的身份,不是等到他死后,家屬怎么會遷走?
綜上可見谷王最終應在正統(tǒng)元年善終,此時他也已經是六旬老者。不知道在這近20年的囚徒生涯之中,谷王可曾為當年的輕率而后悔?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谷王僅剩的7名眷屬被朝廷送往南京安置,從天順年間的記錄看,當時還活著的是谷王第六子朱賦焮。但此后朱賦焮絕嗣,谷王終于沒有后人流傳下來。
參考資料:《明史》、《明太祖實錄》、《明太宗實錄》、《明英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