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lián)系客服
楊傳生老師談——.骨頭、肌肉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池仔
>《楊傳生老師》
2020.02.07
關注
?
10.
骨頭、肌肉的作用和工作原理:
(
1
)
.
骨骼系統(tǒng)結構
骨骼是人體運動系統(tǒng)中的重要部分,人體運動離不開大腦的指揮。通過大腦神經(jīng)細胞控制功能的作用,驅動人體有關肌肉收縮,帶動有關韌帶,韌帶拉動有關骨頭扭動(產(chǎn)生一個扭矩),讓兩節(jié)骨頭的彎折,得到空間位置上的移動,實現(xiàn)了人體運動的結果。凡是有骨頭的地方,都伴隨著韌帶的配合,韌帶連接著肌肉,肌肉是發(fā)力的源泉。
骨頭是有生命力的人體組織,不僅僅是個金屬框架,不僅僅是個木頭支撐,它們是參與人體整個生命過程的一種特殊器官。
任何一塊骨頭都是一個獨立的物質結構體,是一個獨立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或者說是一個獨立單位。它們也像很多人體器官一樣,有著獨立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通過支路神經(jīng),與全身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連接著。
一個臟器,好像樹木的樹葉一樣,支路神經(jīng)好像葉柄一樣,葉柄連接著很多葉脈,葉脈連接著各個樹葉細胞。任何一個人體組織,好像樹木的果實一樣,都有一個果實的把兒,把兒連著果實,果實有果皮、果肉、果核、種子等,整個果實通過把兒與樹木的樹枝連接起來了。
所不同的是,內(nèi)臟是通過明顯的一根支路神經(jīng)與中樞神經(jīng)連接著,骨頭是通過韌帶或者肌腱互相連接著。
任何一塊骨頭,都有骨膜、骨質、骨髓等組成,它們是一個生命單位,氣血也充滿在骨頭中,氣血(主要是氣或者體液)可以在骨頭內(nèi)外來來往往和進進出出。
身體中很多一次性細胞的種子,一般都隱藏在骨髓中,也可以理解成骨髓是人體一次性細胞的種子倉庫。比如說,精子在睪丸中生長和儲存,種子卻不在睪丸中,在骨髓中。血球細胞在肝臟里生長和儲存,血球種子最骨髓中。
部分骨頭是支撐身體的,起到一個支架作用,是用來
給人定形的作用。有些骨頭起到保護內(nèi)部器官作用的,比如頭顱、肋骨和脊椎等。
骨頭是堅硬的,可以用來作人體定形。如果骨頭斷裂了,比如骨折,骨髓和韌帶以及肌腱是不會隨便斷裂的,它們是柔軟的組織結構。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如果我們把一個人的骨頭換成金屬材料或者木頭材料的框架,沒有骨頭內(nèi)部的組織,這個人是無法存活的,這說明了骨頭是有生命力的,是參與生命活動的人體組織。但是,作為骨頭的局部處理,是可以用人造材料替代骨頭的。
頭骨也稱頭顱,是一個近乎封閉的堅固裝置,好像碉堡或者城墻。像城墻意味著這里是首都,里面住著皇帝;像碉堡意味著這里是司令部,里面總司令在辦公。如果沒有頭骨,爹爹生氣了,照著兒子頭上來一巴掌,兒子就會馬上死亡。
肋骨是保護心肺的安全裝置,心肺比其他臟器顯得特別重要。四肢去掉生命還能繼續(xù),部分臟器去掉還能讓生命進行幾十個小時甚至幾十天,但是,心肺去掉了,只能活幾分鐘。
頸椎、胸椎、腰椎和尾椎,有兩個作用:一個是保護中樞神經(jīng)通道,另一個作用是支撐身體。脊椎好像一個葡萄架,可以用金屬或者水泥制成。中樞神經(jīng)好像葡萄藤,藤繞著框架,所有的內(nèi)臟都好像是懸掛在葡萄架上的樹葉或者果實。
胳膊和腿上的骨頭是為了運動,骨頭之間是關節(jié),關節(jié)類似機械設備上的鉸鏈。關節(jié)的骨頭上必須有韌帶,韌帶是連接兩個骨頭或者兩塊骨頭的繩索,不過這種繩索帶有彈性的。骨頭的彎曲主要靠肌肉根部肌腱拉力,這個拉力來自大腦發(fā)出的力量,經(jīng)過肌肉放大之后作用在肌腱上,中醫(yī)俗稱筋。
我們說筋骨筋骨,有筋必須有骨,有骨必須有筋。
肢體彎曲和身體彎曲是依靠肌肉上的肌腱拉動骨頭來完成的,為了完成日常的運動。身體中其他運動不借助骨頭和肌腱,是由肌肉直接控制,比如舌頭彎曲、肛門開合、尿道開合和睜眼閉眼等。
在這一節(jié)中,我們重點了解骨骼和有關肌肉以及有關韌帶的分布,少量地介紹一些原理,所以,我們大量地摘要了一般醫(yī)學書籍中的名詞,主要是為了記住這些器官的名字。
骨頭是由骨頭的細胞組成,這些骨頭
的細胞在人出生的時候基本上已經(jīng)達到一定的數(shù)量,出生后不再增加數(shù)量了。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這些骨頭細胞不斷飽滿和拉大距離。
骨頭細胞在人出生后,都是以骨密質的形式出現(xiàn)的,從兒童到成年這個階段中,靠近骨髓邊緣的一些細胞內(nèi)部開始充填一些營養(yǎng)物質,這些細胞變成了骨松質。
從兒童到成年,好像是我們的骨頭增長了,長度增加了,個頭長高了,但是骨頭內(nèi)部的細胞數(shù)量沒有增加,只是內(nèi)部細胞分布變得松弛了。
骨質變得稀松后,內(nèi)部可以流動體液和部分骨髓,可以完成骨頭細胞的新陳代謝運送工作。由于骨頭外邊有骨質密集區(qū)和骨膜,骨頭內(nèi)部體液流動比較緩慢。因此,骨頭是新陳代謝過程進行的也比較慢。
嬰兒的骨頭細胞比較密集,主要是骨頭中間的細胞沒有進行充填。好像一棵黃豆,在初秋的季節(jié)里,黃豆秧上長滿了豆莢,比如有
100
個豆莢,可是這些豆莢里面只有一個小黃豆胚胎,沒有長大,所以,顯得這個豆莢比較癟。到了后秋里,黃豆秧上還是
100
個豆莢,可是這些豆莢都鼓脹起來了,那么,這
100
個豆莢的體積自然就大了起來了。
包括我們?nèi)梭w中一些肌肉細胞也是這樣,出生之后肌肉細胞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規(guī)定的數(shù)量了,在以后的成長發(fā)育中,主要是充填肌肉細胞內(nèi)部的成分,成年后,肌肉細胞全部長滿了,人的體積和重量也增加了。
人體骨骼除了頭顱之外的其他骨骼,大部分是可以活動的骨頭,所以,他們都帶有關節(jié)。所謂的關節(jié)就是骨頭與骨頭可以產(chǎn)生相對活動,拉動骨頭的是韌帶,在韌帶上用力的是肌肉,之后肌肉收縮的是大腦神經(jīng)細胞的力量驅動的。肋骨好像不太活動,它們被前后椎骨所固定,但是,通過軟骨和彎曲的形狀還是有一定的彈性的,在小幅度范圍內(nèi)也可以變化。
腿和胳膊上的關節(jié)比較典型,它們活動頻繁,與人體其他部位的關節(jié)有所不同。關節(jié)面比較圓滑,并且有比較多的關節(jié)液。
髖關節(jié)與膝關節(jié)以及肘關節(jié)有所不同,它們
只能在一個平面上進行彎曲,而髖關節(jié)可以在幾個平面上進行彎曲。如果把膝關節(jié)和肘關節(jié)比喻成機械工程上的鉸鏈結構,那么髖關節(jié)好像是機械工程上的萬向節(jié)。
全身骨與骨連結成骨骼,骨骼形成機體柔軟組織的支架,決定機體的形體,保護體內(nèi)的器官,并構成運動杠桿.此外骨還有造血和防衛(wèi)的機能。
骨的構造:
骨由骨膜、骨質和骨髓構成。
骨膜:是被覆在骨表面的結締組織膜,富有血管、神經(jīng)。骨的關節(jié)面上沒有骨膜,由軟骨覆蓋著。骨膜分淺、深兩層,淺層為纖維層,是保護層;深層富有細胞,是成骨層。骨折時,深層細胞在有血管的條件下,可分化為成骨細胞,使骨折痊愈。
骨質:分骨密質和骨松質。骨密質位于骨質的表層,起著主要的支撐作用。骨松質位于骨密質的深部,由骨針和骨小板組成海綿狀。
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內(nèi)和骨松質的間隙內(nèi),有造血和防衛(wèi)機能。
全身骨骼的劃分:
軀干骨(脊柱和胸廓):頸椎,胸椎、肋、胸骨,腰椎,薦骨,尾椎。
頭骨:
顱骨:枕骨,額骨,頂骨,頂間骨,篩骨,顳骨,蝶骨。
面骨:上頜骨,頜前骨,鼻骨,顴骨,淚骨,腭骨,翼骨,犁骨,鼻甲骨,下頜骨,舌骨。
四肢骨:
前肢骨:肩胛骨,肱骨,前臂骨,腕骨,掌骨,指骨,籽骨。
后肢骨:髖骨(髂骨,坐骨,恥骨),股骨,臏骨,小腿骨,跗骨,跖骨,趾骨,籽骨。
脊柱和椎骨:
脊柱構成機體的中軸,由一系列椎骨、軟骨、關節(jié)與韌帶緊密連結形成。其作用是保護脊髓及其神經(jīng),支撐頭部,懸吊內(nèi)臟,負擔體重,傳遞沖力等作用。
椎骨的構造:
每個椎骨由椎體、椎弓和從椎弓發(fā)出的突起組成。椎體是椎骨的腹側部分,呈短柱形,前有突出的椎頭,后有稍凹的椎窩、與相鄰的椎骨相接。
椎弓是椎體背側的拱形骨板,椎弓和椎體間圍成椎孔,相鄰椎孔連接成椎管。椎弓的前后各有切跡,相鄰椎弓的切跡合成椎間孔。
從椎弓的中央向背側伸出一個細胞長的棘突,從椎弓的兩側伸出一對橫突。在椎弓背側的前后兩緣各有一對關節(jié)突,與相鄰椎骨的關節(jié)突形成關節(jié)。
頸椎:一般有七個。第一、第二和第七頸椎比較特殊,第3-6頸椎的形態(tài)基本相似。
第3-6頸椎椎弓上的關節(jié)突特別發(fā)達,椎孔較寬大,棘突不很發(fā)達,橫突分為前后二支,其基部有孔,各頸椎橫突的孔連成橫突管。
第一頸椎又稱寰椎,呈環(huán)形,由背側弓和腹側弓構成。兩弓的前面形成一對較深的關節(jié)窩,與枕骨的髁成關節(jié)。后面則形成鞍狀關節(jié)面,與第二頸椎成關節(jié).寰椎的兩側是一對寬板,叫寰椎翼。
第二頸椎又稱樞椎,椎體前端形成齒狀突,伸入寰椎的椎孔內(nèi),形成可以轉動的關節(jié).棘突縱長成嵴狀,橫突僅有一支伸向后方。
第七頸椎短而寬,椎窩兩側有一對小關節(jié)面,與第一肋骨成關節(jié),無橫突孔。
胸椎:人有12個胸椎。椎頭與椎窩的兩側均有小關節(jié)面,與肋骨頭成關節(jié).橫突短,游離端有關節(jié)面與肋結節(jié)成關節(jié)。
腰椎:人有5個腰椎.橫突長,呈扁的板狀,關節(jié)突連接較牢固。
尾椎:人由4塊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尾骨。
肋:
肋由肋骨和肋軟骨組成。
肋骨:呈弓形的長骨,其對數(shù)與胸椎的數(shù)目相同。肋骨的椎骨端有肋骨小頭,與相鄰的胸椎椎體連結。小頭的后上方有肋結節(jié),與胸椎橫突成關節(jié),肋骨的腹側端接肋軟骨,肋骨的后緣,有血管通過的溝,相鄰的肋骨之間的間隙稱為肋間隙。
肋軟骨:連接于每一肋骨的下端.前8對肋骨以肋軟骨直接與胸骨相接,稱為胸骨肋(真肋)。其余肋骨的肋軟骨則由結締組織連接于前一肋軟骨上,稱為弓肋(假肋)。最后一對肋骨的軟骨的末端有時呈游離狀,不與其它肋骨相接,稱浮肋。各弓肋的肋軟骨順次相接,形成所謂肋弓,作為胸廓的后界。
胸骨和胸廓:
胸骨:由骨質的胸骨節(jié)和軟骨構成。胸骨的前端稱為胸骨柄,兩側有8對肋窩,與胸骨肋的肋軟骨相接,后端的圓形軟骨稱劍狀軟骨。
胸廓:是由背側的胸椎、兩側的肋及底壁的胸骨組成的。胸前口小,由第一胸椎,兩側的第一肋骨和胸骨柄構成。胸后口大,由最后胸椎、最后肋骨、肋弓和劍狀軟所構成。
頭骨:
所有的首都都有設立有城墻,原因是城里住著皇帝呢。大腦是身體中的皇帝,所以,享受頭骨保護待遇。身體中的其他臟器,就不能享受單個骨頭保護作用了。順便說,除了皇帝享受城墻保護住所,皇帝出行通道也有警車開道(
中樞神經(jīng)要有脊椎骨保護起來)。大腦的住所除了有頭骨保護之外,大腦到身體各部工作和視察的時候,主要通道是中樞神經(jīng),上帝也對中樞神經(jīng)用頸椎、胸椎和腰椎的骨頭內(nèi)腔進行了保護。肺臟和心臟享受丞相和元帥的待遇,上帝設立了肋骨,相當于籬笆墻,籬笆墻比城墻堅固程度差多了。不過還有一層隔膜,讓心肺與肚子里的內(nèi)臟隔離開來。
頭骨主要由扁骨和不規(guī)則骨構成,一部分骨形成顱腔,保護腦,稱為顱骨.另一部分骨構成口腔、鼻腔和眼眶的支架,稱為面骨。有些頭骨的內(nèi)、外層骨板間形成空腔,稱竇。
顱骨:
枕骨:位于顱骨的后部,構成顱腔的底壁和后壁。枕骨的后下方兩側有一對枕骨髁,與寰椎成關節(jié)。髁的外側有頸突.兩髁之間形成枕骨大孔。枕骨的項面常有粗糙面,供肌肉和韌帶附著。
頂骨:成對骨,位于枕骨和額骨之間。
額骨:成對骨,位于鼻骨后方,構成顱腔的頂壁。外面扁平,向兩側伸出顴突,構成眼眶上界。顴突基部有眶上孔。
篩骨:位于顱腔的前壁,由一垂直板、篩板和一對篩骨迷路組成。垂直板位于正中,將鼻腔后部分為左右二部。篩板位于顱腔和鼻腔之間,構成顱腔的前壁,其上有很多小孔。篩骨迷路位于垂直板兩側,由許多薄骨片卷曲形成,支持嗅粘膜。
蝶骨:由蝶骨體和兩對翼以及一對翼突組成,位于顱腔底壁,形如蝴蝶。前部有視神經(jīng)孔,兩翼之間形成眶裂。蝶骨體兩側與顳骨之間形成破裂孔。這些孔、裂都是血管、神經(jīng)的通路。
顳骨:成對骨,位于顱腔的側壁,分為鱗部和巖部.鱗部與頂骨、額骨及蝶骨相接,在外面有顴突伸出,并轉而向前與顴骨的突起合成顴弓。顴突根部有髁狀關節(jié)面,與下頜髁成關節(jié)。巖部位于鱗部與枕骨之間,骨內(nèi)藏有耳的一些結構。
SPAN>
上頜骨:成對骨,最大,幾乎與面部各骨均相接連。它向內(nèi)側伸出水平的腭突,將鼻腔與口腔分隔開。齒槽緣上具有臼齒齒槽,前方為齒槽間緣。骨內(nèi)有眶下管通過,骨的外面有面嵴和眶下孔,內(nèi)外骨板間有發(fā)達的上頜竇。
頜前骨:成對骨位于上頜骨之前,骨體上有切齒齒槽,骨體向后伸出腭突和鼻突。腭突向后接上頜骨的腭突.鼻突則與鼻骨之間形成鼻頜切跡。
鼻骨:成對骨,構成鼻腔的頂壁。
淚骨:成對骨,位于上頜骨背側,和眼眶底的內(nèi)側。其眶面有淚囊窩和鼻淚管的開口。
顴骨:成對骨,在淚骨腹側,前接上頜骨的后緣,表面有面嵴,向后有伸出的顳突,與顳骨的顴突合成顴弓。
腭骨:成對骨,位于上頜骨內(nèi)側的后方,形成鼻后孔的側壁與硬腭的后部。
翼骨:成對骨,呈狹窄的薄骨片,位于鼻后孔的兩側。
犁骨:位于鼻腔底面的下中,背側呈溝狀,接鼻中隔軟骨和篩骨垂直板。
鼻甲骨:呈兩對卷曲的薄骨片,附著在鼻腔的兩側壁上,并將每側鼻腔分為上、中、下三個鼻道。
下頜骨:對骨,有齒槽的部分稱為下頜骨體,前部為切齒齒槽,后部為臼齒齒槽。下頜骨體之后沒有齒槽的部分,稱下頜支。兩側骨體和下頜支之間形成下頜間隙,下頜支的上部有下頜髁,與顳骨的髁狀關節(jié)面成關節(jié)。下頜髁之前有較高的冠狀突。下頜支內(nèi)側面有下頜孔,下頜骨體外側前部有頦孔。
舌骨:位于下頜間隙后部,由幾枚小骨組成,與兩側的巖顳骨相接,有支持舌根、咽和喉的作用。
人的頭骨:
人頭部骨總稱為顱骨,由23塊骨組成顱。顱分為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于顱的后上部,前部為額骨,頂部為頂骨。面顱位于前部,構成面部的支架。新生兒顱的特征:由于胚胎時期腦和感覺器官優(yōu)先發(fā)育,新生兒頭部的高度比例大(約1/4)。面顱部分眼眶相對較大,骨與骨之間的間隙較大,由膜填補,其中間隙較大的部位稱作顱囟。最大的囟呈菱形,稱為前囟(額囟),在出生后1-2歲期間閉合,其它各囟在生后不久即閉合。
前肢骨:
肩胛骨:是三角形的扁骨,斜位于胸廓兩側的前上部。其外側面有一縱向隆起的肩胛岡,岡的前方為岡上窩,后方為岡下窩。背側緣附著有軟骨,稱為肩胛軟骨。肩胛軟骨的遠端較粗大,為關節(jié)角,其后部有一圓形的淺窩,稱為肩臼,與臂骨近端相連結,在肩臼前方為突出的肩胛結節(jié)。
臂骨:又稱肱骨,是一長骨,斜位于胸部兩側的前下方,可分為骨干和兩個骨端。骨干呈不規(guī)則的圓柱形,形成一螺旋狀的肌溝。外側有一突起,稱三角肌結節(jié)。內(nèi)側有一圓肌結節(jié)。近端的后部有一球狀關節(jié)面,稱為臂骨頭。前部有兩個突起,外側的又稱大結節(jié),內(nèi)側的稱為小結節(jié)。遠端有兩個髁狀關節(jié)面與橈骨成關節(jié),髁的后面形成深的肘窩,肘窩的兩側各為一隆起,與髁相連,為上髁。
前臂骨:由橈骨和尺骨組成,幾與地面垂直。橈骨:位于前內(nèi)側,起主要支持作用.其近端與臂骨遠端的髁成關節(jié),遠端與腕骨成關節(jié)。尺骨位于后外側,其近端持別突出,稱為肘突。骨干和遠端或與橈骨愈合或獨立存在,兩骨間的間隙稱為前臂間隙。
前腳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三部分。前腳骨在人稱手骨。
腕骨:由兩列短骨構成.近列腕骨自內(nèi)側向外側為橈腕骨、中間腕骨、尺腕骨和副腕骨。
掌骨:也是長骨,近端接腕骨,遠端接指骨.人有5塊掌骨。
指骨和子骨:每一指骨包括三節(jié),順次稱為系骨、冠骨和蹄骨。另有兩枚近子骨,與掌骨遠端和系骨成關節(jié)。人的指骨為14塊。
由于人類采取直立姿勢,因此前肢稱為上肢。與家畜相比較,上肢(肩)帶骨中多出一對鎖骨,其功能是支撐肩胛骨。鎖骨位于兩側胸廓前上部的皮下,在體表可摸到全長。鎖骨內(nèi)側與胸骨柄構成胸鎖關節(jié);外側與肩胛骨組成肩鎖關節(jié)。
后肢骨:
髖骨:構成骨盆和臀部的基礎,由髂骨、恥骨和坐骨連成。三塊骨結合處形成杯狀的關節(jié)窩,稱為髖臼,內(nèi)有半月形關節(jié)面和非關節(jié)窩,后者供圓韌帶附著。
髂骨:是三角形的扁骨,前部的外側角形成髖結節(jié),內(nèi)側角形成薦結節(jié),后部參與形成髖臼。在髂骨內(nèi)側面上有粗糙的耳狀面,與薦骨翼成關節(jié)。
恥骨:形成骨盆底的前部,并作為閉孔的前緣。內(nèi)側部與對側相接,參與組成骨盆聯(lián)合;外側部參與構成髖臼。
坐骨:形成骨盆底的后部,后緣粗厚,與對側共同形成坐骨弓。后外側角特別發(fā)達,形成坐骨結節(jié)。其前緣形成閉孔的后緣,外側部參與形成髖臼。
骨盆是由兩側的髖骨和頂壁的薦骨及前四個尾椎與兩側的薦坐韌帶形成的,呈前寬后窄的圓錐形腔。前口為骨性,后口僅背側和腹側為尾椎和坐骨,兩側則為薦坐韌帶的后緣。
股骨
:為體內(nèi)最大的管狀長骨,從髖臼伸向前下方。骨干呈圓柱狀,在內(nèi)側緣近1/3處有一粗厚的嵴,稱小轉子。外側緣在與小轉子相對處有一較大的突,稱第三轉子。近端寬大,內(nèi)側是一球形的關節(jié)面,稱為股骨頭;外側粗大突出,稱為大轉子。股骨遠端粗大,前部由兩個嵴形成一滑車關節(jié)面,與膝蓋骨成關節(jié);后部形成兩個髁,與脛骨成關節(jié)。兩髁是球形的關節(jié)面,髁的上方側部是上髁,兩髁間的窩稱髁間窩。
膝蓋骨:又稱髕骨,是體內(nèi)最大的一塊籽骨,與股骨遠端的滑車成關節(jié)。膝蓋骨呈頂端向下,底面朝上的短楔狀。
小腿骨:包括脛骨和腓骨.脛骨較大位于內(nèi)側,呈三梭柱狀長骨,近端有兩個髁。近端的前面有彎向外側的突起,稱脛骨結節(jié)。遠端接跗骨,其兩側突出的部分,稱為外側踝與內(nèi)側踝。腓骨位于脛骨的外側,較細,由一小腿間隙與脛骨分開。
后腳骨:由跗骨、跖骨和趾骨組成。在人稱足骨。
跗骨:由三列短骨組成.近列兩枚,內(nèi)側的稱距骨有一滑車與脛骨的遠端成關節(jié)。外側的稱跟骨,跟骨較長,在近端粗大,稱跟結節(jié)。中間列是中央跗骨,位于兩列之間。遠列跗骨由內(nèi)向外順次為第1、2、3、4跗骨。
跖骨、趾骨和籽骨:分別與前肢相應的掌骨、指骨和籽骨相類似,但較細長。
骨連接的類型:
畜體各骨主要借助纖維結締組織或軟骨而互相連接。連接方式一般分為三大類。
纖維連結:常是固定不動的連結,兩骨由纖維結締組織連結起來,沒有關節(jié)腔。這種連結大部分是暫時性的,成年或老齡時形成骨性結合。如頭骨間的縫,在老齡時形成骨性結合,很難區(qū)分出兩骨的分界。
軟骨連結:骨與骨間借助軟骨組織相連結.如椎間連結,兩椎骨間借椎間軟骨相聯(lián),
可作小范圍的活動。
滑膜連結:簡稱關節(jié),形成關節(jié)的骨間以滑膜圍成關節(jié)腔,以適應運動。
關節(jié)的構造:關節(jié)都具有關節(jié)面,關節(jié)軟骨和關節(jié)囊,多數(shù)關節(jié)還有關節(jié)韌帶。
關節(jié)面:是關節(jié)中骨與骨相對的光滑面,表面覆蓋一層軟骨。
關節(jié)軟骨:是覆蓋在關節(jié)面的一薄層軟骨,有減少磨擦和緩沖震動的作用。有的關節(jié)窩周緣有纖維性軟骨,稱為關節(jié)唇,有增大關節(jié)窩容積,防止邊緣破裂的作用。有些關節(jié),在兩骨間還墊有軟骨板,稱為關節(jié)盤或半月板,有減輕震動,吻合關節(jié)面和擴大關節(jié)運動范圍的作用。
關節(jié)囊:是由結締組織構成的膜,附著在相鄰兩骨的關節(jié)面周緣及其附近的骨面上,形成囊狀封閉的關節(jié)腔。囊壁分內(nèi)外兩層。外層是纖維層,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有保護作用;內(nèi)層是滑膜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附著在關節(jié)軟骨的周緣,能分泌少量滑液?;映P纬砂欛藁蚪q毛,突入關節(jié)腔內(nèi),以擴大分泌和吸收的面積。關節(jié)腔內(nèi)充滿滑液。
韌帶;見于多數(shù)關節(jié),是連結各骨的纖維帶,由致密結締組織構成,有加固關節(jié)的作用。
軀干連結:
軀干連結分為脊柱連結和胸廓關節(jié)。
脊柱連結:可分為椎骨間連結,脊柱總韌帶,寰樞關節(jié)和寰枕關節(jié)四部分。
椎間連結:椎體間連結是相鄰椎體之間,借椎間纖維軟骨相連結。椎間纖維軟骨呈盤狀,盤的外圍是纖維環(huán),中央為柔軟的髓核。關節(jié)突間關節(jié)是相鄰椎骨的關節(jié)突所形成的
滑動關節(jié),有關節(jié)囊。
脊柱總韌帶:是連結多數(shù)椎骨的韌帶。各棘突頂端有棘上韌帶,由枕骨伸至薦部。其中在頸部的韌帶特別強大而有彈性,稱為
項韌帶
。
寰樞關節(jié):由寰椎與樞椎構成的關節(jié)。
寰枕關節(jié)
:
由寰椎的關節(jié)前窩與枕骨髁構成的關節(jié)。
胸廓關節(jié):包括肋椎關節(jié)和肋胸關節(jié)。
肋椎關節(jié):是每一肋骨與胸椎形成的兩個關節(jié):一個是肋骨小頭與胸椎肋窩形成的關節(jié),另一個是肋結節(jié)與橫突形成的關節(jié)。兩個關節(jié)除各有一個關節(jié)囊外,還具有短的韌帶。
肋胸關節(jié):是胸骨肋的肋軟骨與胸骨兩側的關節(jié)窩形成的關節(jié),具有關節(jié)囊和韌帶。
頭部下頜關節(jié):
下頜關節(jié):由下頜髁與顳骨顴突腹側的髁狀關節(jié)面形成的,兩骨的關節(jié)面間還夾有橢圓形的軟骨板。
前肢關節(jié):
前肢除肩胛骨與軀干骨之間由肌肉連結外,其余均形成關節(jié)。
肩關節(jié):由肩臼和臂骨頭形成,位于第一肋骨的下端附近,關節(jié)囊寬松。
肘關節(jié):由臂骨的遠端與橈骨和尺骨的近端形成。肘關節(jié)具有一對側韌帶。
腕關節(jié):由橈骨、腕骨和掌骨形成,包括橈腕關節(jié)、腕間關節(jié)和腕掌關節(jié)。腕關節(jié)具有一對長的側韌帶,還有一些短的骨間韌帶。
指關節(jié):包括系關節(jié)、冠關節(jié)和蹄關節(jié)。
后肢關節(jié):
薦髂關節(jié):由薦骨翼與髂骨的耳狀關節(jié)面形成的,到成年時兩骨間幾近不能活動。
髖關節(jié):由髖臼和股骨頭形成的,關節(jié)囊寬松.在股骨頭與髖臼之間,以一圓韌帶相連。
膝關節(jié):又稱髕關節(jié),包括股脛關節(jié)和股膝關節(jié)。
股脛關節(jié):是由股骨遠端的兩個髁和脛骨的近端以及兩個半月狀板形成的關節(jié)。有一對側韌帶,關節(jié)中央還有兩交叉的十字韌帶,連于股骨與脛骨間。
股膝關節(jié):是由膝蓋骨和股骨遠端的滑車形成的關節(jié)。關節(jié)囊寬松。膝蓋骨除以一對薄的側韌帶連于股骨兩側外,在其前方有三條強大的膝直韌帶與脛骨近端的脛骨結節(jié)連結。
跗關節(jié):又稱飛節(jié),由小腿骨、跗骨和跖骨形成的關節(jié)。包括脛距關節(jié),兩個跗間關節(jié)和跗跖關節(jié)。關節(jié)囊形成四個關節(jié)腔,其中以脛距關節(jié)腔最大。跗關節(jié)有一對強的側韌帶。
趾關節(jié):包括系關節(jié)、冠關節(jié)和蹄關節(jié),其構造與前肢的指關節(jié)相同。
(2).
肌肉及其結構:
人體運動系統(tǒng)的肌肉都是骨骼肌,通常由肌腹和肌腱兩部分組成。肌腹的基本成分是肌細胞,是肌的能收縮的部分。肌腱位于肌腹的兩端,由規(guī)則致密結締組織構成,呈索狀或薄板狀(稱腱膜),有
很強的韌性和抗張力。
肌肉在人體中主要作用是放大大腦發(fā)出的能量,通過肌肉的收縮,把傳遞到該處的大腦能量放大,通過肌腱拉動骨頭,完成運動所需要的身體和肢體的彎曲力量。這種肌肉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骨肉,骨肉骨肉,骨頭一定連接著肉。
身體中還有一種肌肉與骨頭不連接,或者與骨頭無關。這些肌肉主要是完成大腦對某個臟器和部位的控制用的。比如一些臟器上的肌肉,眼球周圍的肌肉,眼皮的肌肉,嘴唇和舌頭上的肌肉,尿道和肛門上的肌肉等。
肌肉一般是根據(jù)其形狀、大小、位置、起止點、肌束方向、作用等特征命名的。
肌肉的輔助器官包括筋膜、粘液囊、腱鞘等結構。
筋膜:為被覆在每塊肌肉、肌群以及整個肌系的結締組織膜,并形成各種特殊的結構,以輔助肌器官進行工作。筋膜可分為淺筋膜和深筋膜。
淺筋膜:又稱皮下筋膜,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在皮下形成一廣闊而柔軟的膜,覆蓋于整個肌系表面,含或多或少的脂肪.
深筋膜:在淺筋膜之下,由致密的結締組織構成.其膜致密而堅韌,直接貼附于淺層肌群上,并伸入肌肉之間,附著于骨上形成肌間隔,作為肌系附著于骨骼上的支架。
粘液囊:是密閉的結締組織囊.囊壁薄,內(nèi)面襯有滑膜,囊內(nèi)含少量粘液,主要起減少摩擦的作用。粘液囊多位于肌、腱、韌帶及皮膚等結構與骨的突起之間,分別稱為肌下、腱下、韌帶及皮下粘液囊。關節(jié)附近的粘液囊,有的與關節(jié)腔相通,常稱為滑膜囊。
腱鞘:為粘液囊卷裹于腱外而成,呈長筒狀,鞘壁的內(nèi)層緊包于腱上,外層以其纖維膜附著于腱所通過的管壁上,兩層間有少量的滑液。
皮?。?/span>
皮肌:為淺筋膜中的薄肌層,大部分貼附于皮膚的深面,可分為面皮肌、頸皮肌、肩臂皮肌和軀干皮肌四部分。
前肢主要?。?/span>
前肢肌可分為肩帶肌、肩部肌、臂部肌及前臂和前腳肌。
肩帶肌:是連接前肢與軀干的肌肉,多為板狀肌,分別起于頭骨、脊柱、肋骨及胸骨等,止于肩胛骨和臂骨。
斜方肌:呈薄的倒三角形,位于肩頸上半部的皮下、項韌帶索狀部和肩胛岡之間,可分頸和胸兩部分。頸斜方肌起于項韌帶索狀部,胸斜方肌起于前10個胸椎棘突,兩部肌纖維斜行止于肩胛岡,主要作用是提舉、擺動和固定肩胛骨。
棱形肌:呈三菱形或近似四邊形,位于斜方肌和肩胛骨的深面,亦分頸、胸兩部。起點同斜方肌,止于肩胛骨內(nèi)側,有提舉肩胛骨及伸頭頸的作用。
背闊肌:位于胸側壁上部,呈三角形,主要起自腰背和胸側壁的筋膜等處,止于臂骨內(nèi)側圓肌結節(jié)等處。主要作用是牽引前肢向后上方和屈肩關節(jié)等作用。
臂頭肌:呈長而寬的帶狀,位于頸側部的皮下,自頭伸延到臂部。主要作用是伸肩關節(jié)和偏頭頸。
下鋸肌:又稱腹側鋸肌,位于頸胸外側面和肩胛骨內(nèi)側之間強大的扇形肌,下緣呈鋸齒狀。亦可分頸、胸兩部,分別起于后幾個頸椎橫突和前幾個肋骨,止于肩胛骨內(nèi)面和肩胛軟骨內(nèi)面。主要作用有提舉軀干和擺動肩胛骨的作用。
胸淺肌:位于臂及前臂內(nèi)側與胸骨之間的皮下,可分前后二部。胸淺前肌起自胸骨柄,主要止于臂骨嵴。胸淺后肌主要起自胸骨腹側,主要止于前臂內(nèi)側。胸淺肌的主要作用是內(nèi)收前肢。
胸深肌:大部分為胸淺肌覆蓋。人的胸部有發(fā)達的胸大肌。該肌位胸前壁淺層,呈扇形,寬而厚,主要起自鎖骨內(nèi)側、胸骨、上6個肋軟骨表面,肌束向外上方會聚,以腱止于肱骨近端。胸大肌的深面有不發(fā)達的胸小肌。
肩部肌:分布于肩胛骨的外側面和內(nèi)側面,起于肩胛骨,止于臂骨,跨越肩關節(jié),可伸屈肩關節(jié)及展收臂骨。
岡上肌:位于岡上窩中,起于岡上窩、肩胛軟骨,止于臂骨近端兩側,有伸展和固定肩關節(jié)的作用。
岡下肌:位于岡下窩中,起自岡下窩及肩胛軟骨,止于臂骨外側和后部,有外展和固定肩關節(jié)的作用。
三角肌:呈三角形,位于肩關節(jié)后方、岡下肌和及臂三頭肌的表面,起于肩胛岡表面筋膜、肩胛骨后緣上部,主要止于三角肌結節(jié),有屈肩關節(jié)的作用。
人的三角肌主要起自鎖骨外側段、肩胛岡,肌束包裹肩關節(jié),止于肱骨三角肌粗隆。三角肌使肩部呈圓隆形。
肩胛下肌:起于肩胛骨內(nèi)側面,止于臂骨內(nèi)側結節(jié)后部,有固定肩關節(jié)和內(nèi)收臂骨的作用。
大圓肌:為一扁平而長的肌,位于肩胛下肌后方,起于肩胛骨后緣上部,止于臂骨內(nèi)側圓肌結節(jié),有屈肩關節(jié)和內(nèi)收臂骨的作用。
臂部肌
:分布于臂骨周圍,起于肩胛骨及臂骨,跨越肩關節(jié)及肘關節(jié),止于前臂骨,主要對肘關節(jié)起作用。
臂三頭肌:位于肩胛骨后緣與臂骨之間的夾角內(nèi),肌腹龐大,分三個頭.起于肩胛骨后緣及臂骨兩側,止于肘突頂端,主要作用是伸肘關節(jié)和屈肩關節(jié)。
臂二頭肌:位于臂骨背側,多為腱質的紡綞形肌,起于肩胛結節(jié),主要止于前臂(橈骨和肘內(nèi)側)的近端,主要有屈肘關節(jié)和伸肩關節(jié)的作用。
臂肌:位于臂骨螺旋形肌溝內(nèi),起于臂骨后面上部,向下轉到前臂近端內(nèi)側,止于橈骨內(nèi)側緣,有屈肘關節(jié)的作用。
前臂及前腳肌:主要作用于腕關節(jié)和指關節(jié),肌腹分布在前臂骨的背外側面及掌側面,多為腱質的紡錘形肌,起自臂骨遠端及前臂骨近端,分別止于腕骨、掌骨和指骨。該肌群可分為背外側和掌側兩個肌群。
掌側肌群分布于前臂骨的掌側面,在肌群外側面、位于指外側伸肌之后的是腕外側屈??;位于內(nèi)側面的是腕橈側屈肌(在前)和腕尺側屈?。ㄔ诤螅辉诩∪褐虚g的是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
軀干主要?。?/span>
可分為脊柱肌、頸腹肌、胸廓肌和腹壁肌
脊柱肌:主要有背最長肌、髂肋肌、夾肌,主要作用是伸展脊柱,牽引和提舉軀干。
背最長肌:是脊柱最強大的肌肉,位于胸腰椎棘突與肋骨上端、腰椎橫突之間的三棱形夾角內(nèi),起自髂骨前緣、薦骨、腰椎及后數(shù)個胸椎的棘突,向前分兩支:腹側支止于腰椎、胸椎的橫突以及肋骨的外側面,背側支止于后幾個頸椎棘突.其主要作用是伸腰背和頸。
髂肋肌:位于背最長肌的腹外側,狹長而分節(jié),由一系列斜向前下方的肌束組成.起于腰椎橫突末端和后數(shù)個肋骨的前緣,向前止于肋骨的后緣,主要作用為向后牽引肋骨。
夾肌:位于頸椎背側的兩塊三角形薄肌,部分被頸斜方肌和頸下鋸肌覆蓋,主要起自項韌帶索狀部,主要止于枕骨、顳骨及部分頸椎.主要作用是抬頭頸或偏頭頸。
r>
頸腹側肌:位于頸部腹側,有胸頭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舌骨肌,它們包于頸部氣管、食管與大血管的腹面及兩側。
胸頭肌:呈長帶狀,位于氣管的腹外側,構成頸靜脈溝的下界。起于胸骨柄,主要止于下頜骨,是頭頸的屈肌。
胸壁肌:
主要分布于胸側壁和胸腔后壁,參與呼吸運動,又稱呼吸肌。
肋間外肌:位于肋間隙淺層,占據(jù)每一肋間隙,起自前一肋骨后緣,纖維斜向后下方,止于后一肋骨的前緣,有引起吸氣的作用。
肋間內(nèi)肌:在肋間外肌的深面,肌纖斜向前下方。起止點和作用與肋間外肌相反。
膈:位于胸腹腔之間,為圓頂狀的板狀肌。凸面向前,周圍為肌質,中央為腱質。膈上有三個裂孔:上方是主動脈裂孔,下方是腔靜脈裂孔,中間是食管裂孔。膈的肉質部分可分為腰部、肋部和胸部.腰部形成左右膈角,附著在前四個腰椎的腹面.膈的主要作用是能引起吸氣。
腹壁肌
:腹壁肌為構成腹腔側壁和底壁的肌肉,分成四層,從外向內(nèi)順次為:腹外斜肌、腹內(nèi)斜肌、腹直肌及腹橫肌。除腹直外,都具有一寬大的肌部及廣闊的腱膜。兩側腹肌的腱膜沿腹底正中線結合,形成白線,自劍狀軟骨伸至恥前腱。腹直肌位于腹腔底壁,在白線兩旁,其它三肌的肌腹都位于腹腔側壁。腹肌的內(nèi)面附有腹膜,外面蓋有腹黃膜、軀干皮肌及皮肌。
腹外斜肌:起自后幾個肋骨及肋間外肌的筋膜,肌纖維由后上方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移行為腱膜,主要止于白線及恥前腱。
腹內(nèi)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肌纖維由后
上方內(nèi)斜向前下方,在腹直肌外側移行為腱膜。
腹直肌:為腹壁第三層肌,左右二肌并列于腹腔底的白線兩側,呈帶狀,肌纖維縱走。
腹橫肌:位最深層,較薄起自腰椎橫突及弓肋下端的內(nèi)側面,纖維橫向內(nèi)下方,以腱膜止于白線。
腹股溝管:位于腹腔底壁后部、股內(nèi)側,為腹外斜肌與腹內(nèi)斜肌間的一個斜行裂隙。管的內(nèi)口通腹腔稱腹股溝管內(nèi)環(huán)(腹環(huán)),外口稱外環(huán)(皮下環(huán))。公畜腹股溝管明顯,內(nèi)有精索等通過。
后肢主要肌:
后肢肌可分為臀部肌、股部肌和小腿及后腳肌三部分。
臀部肌:分布于臀部,跨越髖關節(jié),止于股骨。
臀淺肌:呈三角形,起自髖結節(jié)及薦骨等處,止于股骨第三轉子,有外展后肢及屈髖關節(jié)的作用。
臀中肌:大而厚,構成臀部的圓形輪廓,前端狹而薄,伸達腰部,主要起于髂骨外側面、背最長肌腱膜及薦坐韌帶,止于大轉子。主要有伸髖關節(jié)、外展及旋后肢的作用。
臀深肌:被臀中肌覆蓋。
人的臀肌由位于臀部皮下的形成特有膨隆的臀大肌和位于其深面的臀中肌和臀小肌組成。
股部肌:分布于股骨周圍,起自髖骨、薦骨、骨盆韌帶或股骨,跨越髖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止于股骨、膝蓋骨、脛骨及跟骨。
臀股二頭肌:位于臀肌后方,長而寬在,有二個頭,起自薦骨和坐骨,止于膝蓋骨、脛骨及跟結節(jié),有伸髖關節(jié)、膝關節(jié)及跗關節(jié)的作用。
r>
半腱肌:位于股二頭肌后方,構成股部的后緣,止端轉到腿內(nèi)側,主要起自坐骨結節(jié),止于脛骨嵴內(nèi)側和跟結節(jié),作用同前。
半膜肌:位于半腱肌的后骨側,起點同前,止于股骨遠端內(nèi)側及脛骨近端,有伸髖關節(jié)及內(nèi)收后肢的作用。
股四頭肌:大而厚,位于股骨前面及兩側。有四個頭,主要起自股骨的外側、內(nèi)側及前面,止于膝蓋骨,有伸膝關節(jié)的作用。
小腿及后腳肌:大多為紡錘形肌,肌腹分布于小腿的背外側面及跖側面,多腱質,起自股骨遠端及小腿骨近端。作用于跗關節(jié)的肌肉跨越跗關節(jié),止于跗骨及跖骨;作用于趾關節(jié)的肌肉以長腱跨越跗關節(jié)和趾關節(jié),止于趾骨。
背外側主要肌:趾長伸肌呈紡錘形,位于小腿背外側面淺層;趾外側伸肌在趾長伸肌的后方,位于小腿骨的外側;第三腓骨肌為一強腱,位于趾長伸肌的深面,其深面與脛骨前肌結合,不易分離;脛骨前肌位于趾長伸肌及第三腓骨肌的深面,緊貼脛骨。
跖側面主要肌:
腓腸肌發(fā)達,位于小腿后方,大部分夾于股二頭肌和半腱肌、半膜肌之間。起自股骨遠端內(nèi)外側,在小腿中部合成一強腱,止于跟結節(jié)后部。腓腸肌腱以及附著于跟結節(jié)的趾淺屈肌腱、股二頭肌腱和半腱肌腱合成一非常堅韌的腱索,稱為跟腱。
趾淺屈肌肌腹不發(fā)達,富含腱質,上部夾于腓腸肌二肌腹之間,主腱越過跟結節(jié)后,向下伸至趾部。
趾深屈肌發(fā)達,緊貼于脛骨后面,有三個頭,主腱經(jīng)跟結節(jié)內(nèi)側伸向趾部。
頭部主要?。?/span>
頭部肌主要分為面肌和咀嚼肌。
面肌:包括唇頰肌、鼻孔肌及眼瞼肌。大多為薄的帶狀肌,都向口、鼻集中,止于唇、鼻翼及眼瞼,收縮時可提降唇及眼瞼或開大鼻孔。
咀嚼肌:是運動下頜的肌肉,主要的一組為閉口肌。
咬肌:位于下頜骨支的外側面,起于顴弓和面嵴,止于下頜骨支的外側面。
顳肌:位于顳窩內(nèi),起自顳窩,止于下頜骨冠狀突。
翼肌:位于下頜骨的內(nèi)面,起于蝶骨和翼骨,主要止于下頜內(nèi)面。
骨骼的結構部分,多數(shù)骨頭內(nèi)都有骨髓,骨髓中充滿著骨髓細胞和體液。除了骨髓中有體液,在骨質中也有體液,體液在骨質中也在流動和滲透。如果我們把肌肉細胞和其他軟體組織器官細胞中的體液比如成河流那樣的流動的話,那么骨質中的體液就好像土壤中水分流動一樣。河流中的水是嘩嘩地流淌,土壤中的地下水是滲透性地流動。你若在地下打井,通過抽取井水,地下水也會在機井附近流動。
如果骨頭嚴重受涼了,特別是骨頭表面上的骨膜,骨膜細胞嚴重收縮后,不利于骨頭與外界肌肉細胞之間的流通,也會產(chǎn)生一些骨頭疾病。
典型是疾病是各種關節(jié)炎,主要原因就是骨頭嚴重受涼,骨膜細胞嚴重收縮,造成一些垃圾堵塞,骨膜上的網(wǎng)眼堵塞,體液不能順暢地流通,骨頭內(nèi)外體液流通不通暢,體液聚集(淤積),造成腫脹和疼痛。
一般中老年人的關節(jié)疼痛和腰腿疼,除了上述原因之外,主要是這些部位發(fā)生了淤積。所謂的淤積是這樣的意思:所有的肌肉都是為了拉動骨骼進行人體活動而設計的,肌肉通過比較粗的神經(jīng)連接著韌帶,韌帶連接著骨頭。在韌帶與骨頭交界處,一般都有軟組織。這些軟組織是處在肌肉與骨頭之間的組織,這些組織附近容易淤積一些體液,或者說,一些體液容易在這里發(fā)生靜止,并且這些體液中垃圾含量非常高,這些體液非常濃,這些一旦發(fā)生了淤積,這里就發(fā)生疼痛。
如果在這里部位
表面皮膚上用針頭扎破皮膚,用拔罐器強力吸引出來一些體液的話,你就發(fā)現(xiàn),這些所謂的淤積全部是黑血或者黑血塊,或者好像果凍一樣的濃稠東西。
中醫(yī)認為人體全身中氣是通透的,從上到下,從內(nèi)到外,氣都是通順的,一旦某個地方不通透了,就是發(fā)生了氣滯。中醫(yī)說的氣就是體液,體液從骨頭里面到骨頭外面都是通透的,都可以流動。一旦某個地方氣血不流動了,流動不暢通,就發(fā)生疼痛,中醫(yī)說,痛則不通,痛則不通。
在所有的骨骼系統(tǒng)中,所有骨頭與骨頭相互連接的地方叫做關節(jié),正常人的所有關節(jié)都應該靈活的。如果受涼后某些關節(jié)處發(fā)生了淤積,沉淀下來的雜質可能就吸附在關節(jié)上的骨頭上,逐漸造成關節(jié)間隙變小,最后造成關節(jié)不靈活。
人是個動物,動物就應該活動。這里說的活動的目的,是保證關節(jié)靈活。我們打個比喻,人體關節(jié)好像螺絲與螺母的關系一樣,只要你每天把螺母沿著螺絲長度上上下旋轉幾次,這個螺絲和螺母總是非常靈活的轉動著。如果你三年沒有轉動過螺母了,那么這個螺絲就可能生銹了,螺母就轉不動了,俗話說銹死了。如果稍微有些生銹,你用扳手擰幾下,螺母在螺絲上又可以轉動自如了。過了十多天,即使螺桿上稍微有點生銹,你再來擰動螺母幾遍,那點浮銹很快被螺母磨掉了,螺絲和螺母還是很靈活。如果這些螺母和螺栓幾年都沒有擰動了,銹蝕太嚴重了,用扳手也擰不動了,硬擰的話,可能就會斷裂了。一般用機油之類進行浸泡,或者除銹劑之類,浸泡一定長的時間之后,方可擰動。
人的關節(jié),如果一段時間沒有活動,關節(jié)處可能有點“浮銹”(體液中沉淀的雜質),只要你活動活動,關節(jié)處的“浮銹”就被磨掉了,仍然保持著關節(jié)的靈活性。如果你長時間不活動,加上受涼后關節(jié)處產(chǎn)生了淤積,在關節(jié)處的骨頭上沉淀了很多固體物質,這些物質填滿了關節(jié)的間隙后,關節(jié)就不靈活了。很多所謂的骨質增生,就是這個關節(jié)處體液停滯后,沉淀的固體物質凝固在骨頭上,天長日久,成了增生組織,影響關節(jié)的靈活了。
(
3
)
.
肌肉放大作用及原理:
一塊肌肉,在身體里為什么可以起到放大力量的作用?其中的道理如何?如何表達?
一束肌肉的放大,雖然各種肌肉在不同的部位形狀不一樣,它們的肌肉細胞還是接近的,它們的功能都是一樣的。
凡是吃過牛羊肉的都知道,肉中有肉絲,醫(yī)學上叫肌肉束。我們把一個肌肉束放大后來說明。
這個肌肉束是中間大,兩頭小。整個形狀類似吊掛著的絲瓜或者黃瓜。上面小的部分叫肌頭,中間粗的叫肌腹,下面小的部分叫肌腱。
在肌腹中有一段最粗的部分,我們假想成這里有一個截面,實際上是沒有這個截面的,但是在肌肉收縮過程中,這個地方存在著這個作用。
在肌肉束最粗的地方,拉動肌肉收縮的細小神經(jīng)成了一個分界線,同時也相當于一個杠桿原理中的支點。
一桿桿秤,以這個桿秤的提繩為杠桿的支點,支點后面的秤桿比較長,支點前面的秤桿比較短。根據(jù)平衡原理,支點后面的秤桿長度乘以秤砣的乘積恒等于支點前面秤桿長度乘以重物的乘積。所以,秤砣很小,仍然可以與重物配平衡,技巧都在支點前后的秤桿長度不同上。
在肌肉束中,肌頭上是來自大腦發(fā)出的力量傳遞到這里的數(shù)值。這個小力量傳遞到肌肉束中,分了很多叉頭,從肌頭到肌腹最粗的地方,肌肉的體積在增大。然后從肌腹最粗的地方到肌腱,這些叉頭又在集中縮小,體積也在減少。
我們把肌腹最粗的地方看成是杠桿的支點,當整個肌肉束收縮的時候,這個地方就成為一個支點了。很顯然,來自大腦發(fā)出的力量,等于乘以肌頭到肌腹最粗的地方的距離,其數(shù)值恒等于通過收縮變化后的力量,等于乘以從肌腹最粗的地方到肌腱的距離乘積。
可見,支點兩端就想成了一個恒等方程:很顯然,支點后端的力量數(shù)值遠遠大于支點前端的力量數(shù)值了。加上很多肌肉束中很多叉頭,肌頭上來自大腦的力量,就可以增加很多倍之后來到肌腱上。
一個人手提一桶水
30
斤重,大腦可是沒有從大腦中發(fā)出
30
斤重的力量,它只需要通過大腦神經(jīng)細胞振動很小的力量,比如說四兩的力量,來到這個肱二頭肌的肌肉中,這塊肌肉中有
1000
個肌肉細胞,每個細胞上都有四兩的力量,收縮后的總和,力量遠遠大于
30
斤了,就可以通過肱二頭肌放大力量后來到肌腱上拉動前臂骨,提起
30
斤重的水桶了。
一個比較軟的橡皮長筒,兩端敞口,當你用手捏扁后,里面的空氣沒有什么噴力。如果你弄成一個橡皮空心球,帶個噴嘴,當你用手捏扁這個空心球的時候,里面的空氣就可以在噴嘴處產(chǎn)生很大的噴力。
肌肉束的形狀很特別,這個幾何形狀決定了它具有空心球噴嘴的作用了。
我們?yōu)榱苏f明彎腰和直腰的道理,用拇指代替這個過程。
首先,你摸摸你的拇指腹部(中醫(yī)說的陰側)是不是有一根筋?也叫韌帶,這根筋附著在拇指第二指節(jié)腹部,并且連接在第一指節(jié)的骨頭上。同樣,你摸摸你的拇指背部(中醫(yī)說的陽側)是不是也有一根筋?也叫韌帶,這根筋附著在拇指第二指節(jié)背部,并且也連接在第一指節(jié)的骨頭上。
首先來研究大拇指彎曲的過程:大腦先發(fā)出一個很小的力量,通過神經(jīng)系統(tǒng)傳遞到前臂內(nèi)側的肌肉上,通過肌肉的力量放大后,拉動拇指腹部的肌腱(韌帶或者筋);與此同時,大腦還發(fā)出一個放松前臂外側肌肉力量,放松前臂外側的肌肉,讓拇指陽側的韌帶(筋)放松。這樣,第一節(jié)拇指就彎曲下來了。你想想,如果拇指內(nèi)側韌帶拉緊,外側的韌帶不放松,拇指是不能彎曲的。拇指之所以產(chǎn)生彎曲,是拉動拇指第一指節(jié)的內(nèi)外韌帶必須是一張一弛才可以成立,對不對?內(nèi)外韌帶都拉緊不能彎曲,內(nèi)外韌帶都放松也不能彎曲!
所以,當你拇指彎曲時候,大腦是在不同的部位發(fā)出兩個截然相反的兩個力量,大腦中的微觀過程是可以通過振
動碰撞理論來解說的,這里暫時不贅述了,太復雜了,你只要記住這個道理就可以了。
你的脊柱是由很多碎骨節(jié)組成,好像一摞磚頭,如果這一摞磚頭沒有前后左右的松緊帶繃著,一旦彎曲了,就會嘩啦一聲倒塌啦,是不是?脊柱上有很多骨節(jié),雖然它們有“榫卯”結構,外側必須有加強結構。這個加強結構就是韌帶,并且這些韌帶要有很好的彈性,你就理解成橡皮筋好了。
彎腰鞠躬的時候,大腦除了往嘴巴上發(fā)出一個力量外,同時還發(fā)出一個拉緊脊柱前側的韌帶,當然也是通過肌肉放大后實現(xiàn)的拉力,同時還要發(fā)出一個放松脊柱后側韌帶力量,讓后側肌肉放松,后側韌帶放松,這樣就彎下腰了。
相反,要直腰的時候,脊柱前側韌帶放松,脊柱后側韌帶拉緊,腰就直起來了。
肌肉除了上述放大大腦發(fā)出的能量或者力量之外,肌肉組織還有固定和夾持韌帶的作用。
比如說,一棵蔥栽在土壤中,地面上有一部分蔥的蔥干,地面下也有一部分蔥干,地面下還有蔥的根系。干旱的時候,你要拔掉一棵蔥的話,只能把蔥干拔斷,地面下的蔥干和蔥根是拔不出來的。原因是地下蔥干周圍的土壤夾持和固定著蔥干,土壤與蔥干之間有很大的摩擦力。另外蔥根系統(tǒng)也與土壤之間有很大的摩擦力,這些所有的摩擦力加起來,比蔥干抗拉強度大得多,所以,天旱時候要拔蔥,不能連根拔起的。如果下了一場大雨,土壤泡透了,土壤變成了稀泥狀態(tài)了,這個時候你輕輕地就可以把蔥連根拔起啦!原因是,在土壤與蔥干和蔥根之間的間隙里,存在著大量的水,水起到潤滑作用,減少了它們之間的摩擦力,就容易連根拔起啦。
再比如,張三抓住李四的手腕,李四很難掙脫掉,原因是李四手腕皮膚上和張三手掌上的摩擦力很大。如果張三和李四手上用大量的機油涂抹之后,互相之間的摩擦力大大降低了,李四就容易掙脫掉的。
韌帶和筋拉動骨頭,之所以有力量,是肌肉組織細胞夾持和固定著筋和韌帶,它們之間有很大的摩擦力。如果在筋和韌帶周圍存在著一些淤積的體液,好像在韌帶和筋的周圍加上了機油和潤滑劑一樣,筋和韌帶的拉力大大降低了。
一些腰間盤突出病人,主要是腰椎韌帶附近存在著大量
淤積,造成了韌帶彈性和拉力降低,不能有效地恢復原位或者糾正腰椎錯位。
牙齒也是這樣的情景,只要牙齒與牙槽里的肌肉緊密接觸,牙齒就會很堅固,不會活動,也不會疼痛。一旦牙根處有了淤積的氣血了,不但疼痛,牙齒還會活動,因為牙根與肌肉摩擦力很小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二集 脊柱的骨與骨鏈接(下) 脊柱相關病證(科普篇)Academy of Dr.Dong's Ac...
觸診:肩部的前肌群
第六節(jié):肌肉的作用
家畜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
呼吸|關節(jié)
頸椎解剖全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首頁
萬象
文化
人生
生活
健康
教育
職場
理財
娛樂
藝術
上網(wǎng)
留言交流
回頂部
聯(lián)系我們
分享
收藏
點擊這里,查看已保存的文章
導長圖
關注
一鍵復制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5
元
優(yōu)惠券
優(yōu)惠券還有
10:00
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