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要“憶苦思甜”嗎? | |||
| |||
近日,在本刊親子交流平臺上,一位家長有關“憶苦思甜”的話題引起大家的熱議。這位家長說,她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很幸福,生活條件也很好。有時,看到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她便會向孩子講述她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以期望通過“憶苦思甜”來教育孩子,讓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但讓她傷心的是,孩子對于她講的“以前那些事”卻不以為然,甚至表現(xiàn)出“很煩”的樣子。對于這位家長的“遭遇”,許多家長表示“同感”。
“我小時候”成家長說事噱頭 討論中,許多家長坦承:在教育孩子時,確實比較常拿“我小時候”來說事。在本刊讀者交流平臺上,記者就“是否經(jīng)常向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作了在線調查。結果明顯,參與調查的30多名家長大都選擇“經(jīng)常”。網(wǎng)友“夢里水鄉(xiāng)”說,雖然他不大喜歡老拿“我小時候”來說事。因為他父親以前這樣跟他說時,他覺得很煩。但當他面對自己孩子時,卻也常常跟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我小時候如何如何”也成為他教育孩子時的一種“常用語句”。讀者曾先生也表示,平時沒在意是否經(jīng)常向孩子說“我小時候如何”,見網(wǎng)友們提及此事,回想一下,發(fā)現(xiàn)平時自己確實說了不少“我小時候如何如何”。曾先生說,現(xiàn)在的孩子與我們小時候相比,玩的東西多了,零花錢也多了。作為父母親,向孩子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可以讓孩子“憶苦思甜”。 孩子對“憶苦思甜”不以為然 拿自己小時候的事及那時候的生活條件和現(xiàn)在對比,這種方式雖然家長們“經(jīng)常使用”,但效果卻不盡人意。網(wǎng)友“阿丫”說,她是一名7歲孩子的媽媽。有一次,她看見孩子吵著要買遙控車玩具。她便跟孩子說,“你已經(jīng)有那么多玩具了,怎么還要買?媽媽小時候可是什么玩具都沒有。沒玩具玩,就把用過的作業(yè)本制作成紙毽子和朋友一起踢,或者找根長的橡皮筋跟朋友一起跳橡皮筋……”誰知孩子卻撇著嘴不以為然地回應她:“都什么年代了,還老提以前你們小時候如何如何。”她一下子就無話可說。家長“周寶寶”說,他和“阿丫”一樣多次因為向孩子提及“我小時候”而被孩子“搶白”。有一次,8歲的孩子居然還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別再提那些老掉牙的事好不好?如果都跟以前一樣,社會還能進步嗎?事實上,在一些小學走訪中,一些學生也向記者抱怨說,父母老喜歡提及他們小時候的事情。 如何“憶苦”孩子才會“思甜” 既然孩子對家長們“憶苦思甜”不以為然。那么,是不是不必向孩子提“我小時候”、不必讓孩子“憶苦思甜”了?對此,本刊親子交流平臺上許多網(wǎng)友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讀者“泉州狼”認為,講講家長小時候的艱苦條件,讓孩子憶苦思甜,這對于孩子來說是很有必要的。但家長們應注意“憶苦思甜”的方法,“時代在進步,生活條件也在改變。家長們在講自己小時候的事情時,不要刻意去比較,或者去否定現(xiàn)在的孩子。當然,講的次數(shù)不要太頻繁,應有針對性、有選擇地去講。”網(wǎng)友“小生”建議,很多時候,說不如做。家長光嘴上說是不行的,還應該有針對性地讓孩子去做一些“苦差事”,切身體會一下“苦日子”。這樣孩子可能更容易接受。另外一些網(wǎng)友也建議,讓孩子“憶苦思甜”,目的無非是讓孩子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如果家長在這方面能以身作則,孩子慢慢地也會懂得珍惜和感恩。(記者林春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