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
《木蘭辭》開頭這幾句,大部分上過中學的中國人都會背,這也注定了當傳出外國人要來拍《花木蘭》時,會受到極大的關(guān)注。
另外一個備受關(guān)注的原因大約在于劉亦菲,以當時迪斯尼選拔的條件來看,的確只有劉亦菲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單是英語流利這一點就能刷掉很多國內(nèi)的女演員。
拍攝完畢后,導演妮琪·卡羅也絲毫不吝嗇對劉亦菲本人的贊美,稱她為一個真正的戰(zhàn)士。
9月11日,《花木蘭》首映日票房破5000萬,貓眼專業(yè)版目前給出的內(nèi)陸總票房預(yù)測為3.11億,血本無歸已經(jīng)注定。
電影上映前一周,《花木蘭》的想看指數(shù)一度躍居榜首,超過了《姜子牙》等影片,預(yù)售票房1399.5萬,首日排片占比40.8%。
在想看的用戶畫像中,有61.5%為女性,7日想看新增67.2%。比起男性,花木蘭本身的人物故事和象征意義的確會更吸引女性。
也正是在這種萬眾期待的狀況中,很多人都忘了,電影《花木蘭》是迪斯尼的,而迪斯尼的花木蘭屬于迪斯尼公主系列之一。
無論電影里多強調(diào)關(guān)于英雄與戰(zhàn)士的主題,也多次從不同角色的口中傳達何為“soldier”,但迪斯尼的公主光環(huán)永不會退卻,即便削弱了不少“真命天子”的戲份,在迪斯尼的《花木蘭》那里,花木蘭早就不是花木蘭了。
這一點,從花木蘭的動畫誕生那一刻就已經(jīng)定型,當魔法加入戰(zhàn)爭,戰(zhàn)爭也失去了現(xiàn)實意義?!痘咎m》的“本土觀眾”很難不在聽到witch(女巫)、power of chi(氣功)等單詞時出戲。
迪斯尼討好不了大部分的中國觀眾,畢竟阿拉伯人也從未覺得《阿拉丁神燈》中那個“阿拉丁”是他們的“阿拉丁”,但并不影響《花木蘭》在爛番茄拿到79%的新鮮度,Metascore上拿到68分,IMDb評分5.4,始終比豆瓣的4.7要好看一些。
不過,上映以后,即使是評分低于9就算不及格的貓眼評分也只有7.4。
客觀來說,《花木蘭》符合好萊塢大片的所有特征,大制作、大場景、腎上腺素激增的動作場景……對比以往迪斯尼出品的影片,甚至有很多創(chuàng)新點。
只是中國人印象中的花木蘭或許是劉亦菲那個樣子,但一定不是迪斯尼打造的那個樣子。
壹
距離迪斯尼的動畫版《花木蘭》上映,已經(jīng)過去了22年,別看該片現(xiàn)在在豆瓣擁有7.8的評分,初入中國市場時,?因為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等原因也遇冷過很長一段時間。
只是隨著時間的積累,本來不被接受的動畫反而成為了今天反駁影版《花木蘭》最好的證據(jù),不排除有先入為主的原因,事實上,動畫和電影本就是兩種表達形式,不能以同樣的標準和視角來看待。
比如同樣的魔法元素放在動畫里就不會顯得違和,但是到了真人版里,尤其是這么一部號稱十分考究,連服化道都尬出歷史邊界的真人版電影里,宛如魔法一般的情節(jié)設(shè)定就顯得十分違和,盡管已經(jīng)去掉了最大的魔法元素“木須龍”。
1998年上映的動畫《花木蘭》歷時2年,耗資1億美元,最終取得了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其中大部分票房由歐美市場供應(yīng)。
2018年開拍的影版則投入了2億美元,算是電影史上耗資最多的女性電影,從導演、編劇到主演,清一色都是女性,但能否再現(xiàn)動畫版的輝煌,卻十分難說,因為這已經(jīng)不是那個缺“精神糧食”的年代。
花木蘭不管對于中國,還是對于迪斯尼公主系列,其實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在眾多的迪斯尼公主中,花木蘭應(yīng)該是最“颯”的一位,沒有濃重的“王子救助”色彩,也沒有太華麗高貴的身份,卻是一位武力高強的戰(zhàn)士。
而對于中國古代的眾多女性人物而言,花木蘭依然獨特,替父從軍的設(shè)定就使得她區(qū)別于了一般的女性歷史名人,但在迪斯尼動畫出現(xiàn)之前,花木蘭的形象對于國人都是模糊的偏多。
可以說,是迪斯尼首先在全球范圍內(nèi)普及了花木蘭這個人物形象,而后才是她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因此在鑒賞電影《花木蘭》時,要注意,這是一個個人意義大于文化意義的題材,過于考究某些細節(jié)倒是沒那個必要。
如果真要考究,那在20年前,動畫版花木蘭出現(xiàn)之前就已經(jīng)被批判、考究得太多了。
今天電影版《花木蘭》上映,受到的批評比起動畫版只會多不會少,因為時過境遷,人們的視野已經(jīng)更廣闊了。
不難想象,如果動畫版的《花木蘭》放到今天的網(wǎng)絡(luò)上會被什么樣的討伐聲音淹沒,然而動畫版依舊被沉淀為了經(jīng)典,尤其是在影版出來之后。
時代和觀念的不同,使得硬要將影版與動畫版做比較有些不公平,至少影版的片尾部分還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片尾的設(shè)計恢宏大氣,沿襲了花木蘭人物的“中國紅”主題色,在水墨書寫的“忠、勇、真”大字中,穿插的是劉亦菲舞劍的畫面,那格調(diào),恍惚讓人覺得——迪斯尼似乎還是有點懂中國的。
不過除了片尾,每一幀都還是不要當成跟中國古代有半毛錢關(guān)系的電影來看會更棒。
摸著良心說,劉亦菲在《花木蘭》里,的確和以往呈現(xiàn)的形象很不同,起碼紅衣翩躚,騎馬狂奔的壯闊景象不負“巾幗英雄”四字,也不枉她在新西蘭刻苦打斗那么久。
此處,借用導演高群書的一條微博來評價劉亦菲:放松、專注、沉浸、堅定,忘了漂亮這回事,這才是一個好演員該有的樣子。
風口上夸劉亦菲,這位高導勢必要遭到很多人的反駁,但他的話其實也透露了一些信息,那就是從前的劉亦菲不知是被美貌阻礙還是用力不當,怎么演都很難讓人夸一句“演技好”。
在《花木蘭》里,如果不是本身對劉亦菲有太多成見的情況下,其本人表現(xiàn)倒確實值得一看,當然前提是對電影本身沒有太大的期待。
貳
在《花木蘭》還沒有在Disney+上線之前,這部片一直都保持著良好的宣傳預(yù)熱進度,從宣布全球征集到確定主演再到陸續(xù)放出片花、劇照,每一步都是穩(wěn)打穩(wěn)算。
即使是在曝出劉亦菲五顏六色的復古妝面時,大家對《花木蘭》的好感都沒有打太多折扣。
迪斯尼的眾多真人系列影片都沒有《花木蘭》這么高的呼聲,連續(xù)2年的預(yù)熱和宣傳,已經(jīng)將內(nèi)陸觀眾的期待值拉滿。
由于疫情影響,迪斯尼更是將希望投注在了中國市場,這樣的選擇完全可以理解,只是迪斯尼忘了,從花木蘭成為迪斯尼系列之一開始,它就已經(jīng)遠離了她的原生文化。
從《花木蘭》前期的宣發(fā)物料來看,除了那張違和的復古妝面,所有造型和劇照都比較符合國內(nèi)觀眾的期待,在“天仙”的加持下,這種期待本該有很大的概率轉(zhuǎn)化為實際的票房。
多次撤檔,讓這部迪斯尼寄予厚望的電影覺得再也耽擱不起了,于是選擇了線上播放,也就是自己的流媒體平臺Disney+。
29.99美元(約合人民幣209元)的價格并不便宜,也享受不到影院大熒幕下的視聽體驗,這對于有著很多動作場景和恢弘畫面的《花木蘭》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損失。
雖說選擇流媒體是無奈之舉,但選擇在線播放之后所帶來的后果卻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盜版的流傳使得影片評價一邊倒,在豆瓣上給2分評價的網(wǎng)友表示1分是給劉亦菲,另一分是給鞏俐,可見對這個披著中國殼子的西方女性奮斗史有多不買賬。
其次是線上播出之后的風評,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觀眾選擇是否要走進影院看《花木蘭》的決定。
只需要一句“這不過還是那套黃皮白心的故事”就能打消很多人走進影院的念頭。
在這樣的輿論趨勢下,劉亦菲在INS上再多的長文和內(nèi)心獨白都顯得很無力,反而讓不少自媒體將影片整個的失敗歸結(jié)到了劉亦菲一個人身上。
劉亦菲撐不起《花木蘭》,就算加個鞏俐也沒有用,這是電影本身的設(shè)定和劇情決定的,讓鞏皇去演一個人物非常扁平的“女巫”角色,浪費不說,還徒添敗筆。
同樣熟悉的東方面孔如甄子丹、李連杰紛紛出現(xiàn)在《花木蘭》里,也是同樣的效果,沒有任何記憶點不說,太過流利的英文也讓人很難入戲。
所幸,前期宣傳中,沒有暴露太多關(guān)于鞏俐等演員的“事跡”,否則,迪斯尼將會迎來更多的大失所望,說好的群星聚集,結(jié)果——就這?
《花木蘭》官宣上映日期的海報,由于太像上個世紀的風格,也被各路媒體嘲諷了一通,那樣的設(shè)計風格很難和前期宣發(fā)時各種有美感的海報劇照聯(lián)系在一起,倒是為上映鼓了一波倒掌。
以一張土味海報為開端,在9月11日,電影上映當天,微博熱搜就冒出了一條#劉亦菲演技#的熱門話題,這樣的話題怎么看怎么尬。
不是說劉亦菲沒有進步,而是在這樣一部本該有很多內(nèi)容可說的影片宣發(fā)文案下,可夸的東西竟然只有“天仙的演技”。
其實能夸的東西不止于此,取景于新西蘭的很多畫面是非常美的,有些地方甚至幀幀是壁紙,還讓“神仙姐姐”太過脫俗的氣質(zhì)中多了一重大氣磅礴的氣勢。
只看恢弘的劇照,沒有人會懷疑,這就是花木蘭,一位真正的巾幗英雄。
因此,如今看完影片再復盤《花木蘭》的預(yù)熱和宣傳,才發(fā)現(xiàn)哪怕多幾張木蘭在原野馳騁的大場景,觀感都會好上許多。
最重要的是,迪斯尼從一開始在宣傳上就不應(yīng)該將這部電影與中國文化扯上太多的聯(lián)系,服化道考究半天反而畫虎不成反類犬。
只將《花木蘭》當成迪斯尼的《花木蘭》,或許更有意外收獲,畢竟她也只是迪斯尼的公主之一,而中國的“花木蘭”在每個中國人自己的心中。
好萊塢從來都不懂中國,所以對中國人設(shè)就不求甚解。影片中,當“孝”字出現(xiàn)在皇帝贈予的寶劍上時,那種刻板印象就又開始令人生厭起來了。
合著你宣揚半天女性反抗和奮斗,最后歸結(jié)于“孝道”?迪斯尼還是好好搞動畫比較合適,像《瘋狂動物城》《冰雪奇緣2》這樣的就很不錯。
叁
迪斯尼進入中國不算晚,前后上映了十多部真人電影,雖都沒有什么爆款,但有著相對固定的受眾。
《花木蘭》雖然是公主系列之一的真人版,但和所有公主系列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于迪斯尼來說,其實算是一個挑戰(zhàn)。
這個挑戰(zhàn)是要將夢幻與個人價值區(qū)分開來,最好完全去掉夢幻,用心詮釋一種屬于“花木蘭”的個人價值。
然而迪斯尼卻陷入了既要突破又要討好的兩難境地,想在中國市場與對原著的尊重之間一碗水端平,可惜事與愿違。
根據(jù)迪斯尼以往票房較高的電影如《獅子王》《奇幻森林》等來看,“夢幻”一直是迪斯尼的主題詞,也是它長處所在,但這種長處卻成為了《花木蘭》的短板。
因為中國觀眾在看到鞏俐化身巫女,劉亦菲攜帶一種類似魔法能力的“氣功”時,所有的好感就灰飛煙滅了。
8月份,迪斯尼公布了2020Q3財報,截至6月底,迪斯尼Q3營收117.79億美元,同比下降41.8%,凈虧損47.18億美元。
在諸多虧損中,“貢獻”最大的還是要數(shù)主題公園,作為曾經(jīng)最賺錢的業(yè)務(wù),一時半會兒也恢復不起來,本指望著Disney+能帶來迅速轉(zhuǎn)型,但一部《花木蘭》消耗了太多的熱情。
迪斯尼或許依然不會吸取教訓,因為在2018年全年的5大賠錢電影中,迪斯尼出品的就占了三部,分別是《胡桃夾子和四個王國》《時間的皺褶》《游俠索羅:星球大戰(zhàn)外傳》。
《花木蘭》的落敗或許只能讓迪斯尼們覺得,這是疫情的鍋,好萊塢已經(jīng)用巨額投資展現(xiàn)了自己對于中國市場最大的“誠意”,沒道理不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