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行業(yè)是法律服務行業(yè),銷售的是自己的專業(yè)法律知識。如何把一個案件談下來,考驗律師的各種綜合技能。而掌握一些談案小技巧,會讓你的談案事半功倍。
A、要了解洽談的對象
B、對客戶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做些專業(yè)方面的功課
C、根據(jù)以上的信息,確定談判的策略
A、要了解洽談的對象
在正式談判前,我們最好和客戶有一個相互了解的過程,比如通過電話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這對我們進入正式談判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們要了解洽談客戶的情況包括:
(1)我們要談的人是誰。要了解他的基本信息、背景、所處行業(yè)和領域;他以往是否有購買律師服務的經歷;跟你談判的這個人是什么人,他是否有決定權,他的個人和性格怎么樣。
(2)客戶需要律師做什么。需要我們提供哪一類的服務或者什么性質的服務,比如是訴訟還是非訴;他的業(yè)務涉及到哪些領域;客戶有什么樣的目標;能否事先提供一些背景資料或者一些即將委托事務的資料。
B、在對客戶初步了解的基礎上,做些專業(yè)方面的功課
(1)查詢相關法律法規(guī),比對類似案件,了解相關司法實踐。
(2)做好如何報價的準備,還要了解其他律所、同行的收費標準。
(3)同時了解潛在客戶的支付能力、信譽、經營狀況,這是為了我們在收費方式上有所衡量。
C、根據(jù)以上的信息,確定談判的策略
面談接待時,最好是帶著法律方案與客戶談;或者是拿著案件材料跟客戶談。不做任何準備工作的情況下,直接口頭跟客戶談,或是直接報價,是委托轉化率最低的方式。直接報價無非就是拼價格。
制作法律方案卻是拼訴訟策略、拼專業(yè)程度、拼辦案經驗、拼律所優(yōu)勢、拼客戶體驗,價格反而變得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提前做好準備的好處在于:
1、你熟悉案情,知道前因后果,能與客戶說到一塊,客戶會產生信任。
2、你提示了案件的風險,客戶知道案件最壞的結果,會建立風險意識。
3、你給出了應對風險的解決方案,客戶知道案件的大概走向,會緩解焦慮。
4、你出具的訴訟策略確實可行,客戶知道了案件要怎么打,會對你充滿信心。
5、你珠玉在前,其他同行即使報價非常低,客戶總覺得哪里不對勁,下不了手。
律師的專業(yè),要讓客戶感受到;律師的敬業(yè),也要讓客戶感受到。
只有自信的律師才能贏得當事人的信任。自信,不但是對法律知識的熟練、專業(yè),還要把這種自信通過語言、神態(tài)等傳遞給當事人。讓當事人對律師產生信任感。
具體來說有三個層面:
1是對法律的信仰,第二是對自己的能力,第三是對當事人的案件。
法律的信仰通常容易被忽視,大多數(shù)當事人是相信司法才會訴求訴訟的,所以律師要表現(xiàn)出對司法公正的相信與肯定。
第2點,你得表現(xiàn)出對自己能力的絕對信心,給當事人以不可替代性(因為當事人也會貨比三家)。
第3,就是對當事人的案件表現(xiàn)出來信心。勝負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當然,對當事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期望絕不要承諾。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律師,善于傾聽是必要的。學會傾聽對方陳述,盡可能不要打斷客戶的陳述。還要學會“傾聽—詢問—再傾聽—再詢問”的引導。
這個過程中和這個過程結束之后很短的時間內,我們要準確地把聽到的信息進行整理、歸納、要點概括,對信息進行確認,這叫做律師對陌生信息的處理能力,這非常重要。
具體確認哪些信息?
(1)客戶遇到了什么問題,他怎么了?
(2)此前他有沒有委托其他律師?
(3)客戶的主要目標,核心訴求。
(4)客戶的境遇、情緒和期望值。
在傾聽完當事人的陳述后有必要給當事人做一個法律上的判斷、分析:
(1)把案子的爭議焦點準確地總結歸納出來;
(2)分析目前的優(yōu)劣勢:首先指出案子的難點,然后指出突破口。
當然對案件的法律分析不能太詳盡。對程序上就更要少談了,因為,很多當事人利用大多數(shù)律所咨詢不收費的特點,逐個詢問。律師應注意停于當停之時。接談的終極目的是在合理的范圍內簽委托合同。這時律師要掌握主動權,可以直接切入談律師費的問題。
律師在報價時需要考慮的幾個因素:
(1)案件的難易程度、標的額大小、支付方式是否與結果掛鉤(一般代理還是風險代理)、客戶的期望值和對服務的要求。
(2)客戶的經營規(guī)模和所處的地域。
(3)決策者對律師服務的重視程度。
(4)律師的成本和利潤預期。
(5)同行的收費標準。
(6)不要強調律師費,要強調勝訴了你會得到多少利益,如果敗訴了你會喪失多少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