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是怎么亡的,說法很多,今天主要講一些小片段,看完這些片段,明朝的滅亡原因其實就已經(jīng)有了。
01
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皇太極派遣阿巴泰率領滿蒙聯(lián)軍合計10萬人入關搶掠,明朝各路援軍多達40萬,卻不敢作戰(zhàn)。
首輔周延儒束手無策,建了一個大法場,安排了100多個道士誦讀《法華經(jīng)》,希望以此退敵。
其后,周延儒代替崇禎出征,但卻不敢與清軍交戰(zhàn),卻躲到城里喝酒,并謊報軍情給崇禎。
滿清這次入關長達八個月之久,攻占了88座城,俘獲人口369000,搶掠白銀225277兩。
面對如此危局,有個兵科給事中名叫曾應選,他給崇禎上書說,滿清大軍不是進入我國腹地么,那我們可以造船3千,派遣大軍6萬從登、萊跨海去遼東,攻打清軍老巢,清軍必然回援,那么我們的危機就可以解除了。
周延儒一聽,這個主意好啊,趕緊也上書稱贊這個計劃。
崇禎聽了也覺得不錯,就下令工部造船。工部一聽,立即抗議,你們兵部打仗,怎么就讓我造。崇禎就讓工部和兵部分攤,各造1500艘。但工部和兵部都沒錢,兩部一合計,就給崇禎說,這種船只有廣東和福建可以造。
廣東和福建一聽,禍從天降,在心里把工部和兵部主官的家人都問候了一遍。趕緊東扯西扯,找各種借口,幾個奏折來回的時間,幾個月過去了,清軍也撤走了。兩省趕緊上書說,清軍走了,船也可以不用造了。崇禎的圣旨回了一個字:是。
02
崇禎十一八月,滿清岳托率軍從密云旁邊的墻子嶺入關。
崇禎對在外的帶兵大將多不信任,所以在軍中都派有太監(jiān)做監(jiān)軍,這些太監(jiān)因為可以直通皇帝,軍中主將也不得不巴結。
而滿清大軍來的時候,總兵吳國俊正和兵部右侍郎吳阿衡正在給監(jiān)軍鄧希詔過生日。毫無戒備。得知軍情,倉促援救,吳阿衡被清軍打死。
03
崇禎十一年四月,鎮(zhèn)守山海關的太監(jiān)高起潛派了一個叫周元忠算命瞎子,由6個人護送,去往沈陽和清朝議和。
滿清還是接待了這個使者。
但真正議和,還需要高層決定。實權在握的楊嗣昌主張何談,而盧象升主戰(zhàn)。
多爾袞帶滿清大軍入關,盧象升帶兵3萬守昌平,扼守要沖。楊嗣昌分其兵1萬與高起潛,后又分兵與陳新甲,盧象升所部僅剩有5千人。
當時,明軍都躲在城里,而只有盧象升率軍出戰(zhàn),他向高起潛請援,被拒絕。盧象升率軍向清軍作戰(zhàn),總兵王樸立馬逃跑。盧象升帶兵死戰(zhàn),最終戰(zhàn)死疆場。
04
鑒于北方的局勢越來越緊張,有人建議崇禎南遷。連周皇后也委婉地提醒崇禎,我們在南邊還有一個家。
崇禎也有此意,但有部分大臣堅決反對,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
而張?zhí)螅ㄌ靻⒌刍屎?,崇禎的嫂子)向崇禎問起這件事,崇禎的第一反應是向張皇后詢問是誰告密,張?zhí)笊钪绲澬郧?,是怎么也不肯說出告密者。
崇禎的南遷之議也在自己的優(yōu)柔寡斷和各種壓力下無疾而終。
05
1644年,大明已經(jīng)到了最危急的時刻,李自成已經(jīng)向北京進發(fā),一路上勢如破竹。崇禎沒錢,讓在監(jiān)獄里的人可以花錢贖罪,又再次讓官僚們募捐銀兩。捐得最多的是三個太監(jiān),各捐了5萬兩,其中就包括后來陪崇禎自殺的太監(jiān)王承恩。
崇禎老丈人周奎咬牙捐了1萬兩,首輔魏藻德捐了500兩,大學士陳演哭窮,一分沒捐。
后來李自成拷餉,周奎家搜出50多萬兩,陳演主動獻上4萬兩。
06
面對李自成的大軍,那是不是就沒有人抵抗呢?
那也不是,寧武關的周遇吉誓死不投降,帶著少量部隊阻擊李自成大軍,戰(zhàn)斗十分激烈,城墻外的尸體堆到與城一樣高。周遇吉不僅憑堅固守,還帶軍主動出擊李自成大軍。最終周遇吉寡不敵眾被俘,被殺。
李自成感嘆說:如果守將都像周遇吉這樣,我也到不了這里。
遺憾的是,從西安到北京數(shù)千公里,李自成大軍也僅有這一次攻堅戰(zhàn),其余大小城池無不是主動投降,或者城內(nèi)人打開城門,包括北京在內(nèi)。
07
李自成大軍逼近宣府,巡撫朱之馮想要帶兵抵抗,可部下們早就想好了要投降,于是想抵抗的朱之馮部下們逼迫自殺。而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勛早就準備好了投降,制作了蟒袍,出城三十里迎接李自成的大軍。
08
崇禎想要調(diào)吳三桂勤王,但重臣魏藻德、陳演拒不表態(tài),因為吳三桂入衛(wèi),意味著丟失山海關大片領土,他倆人不愿意擔責。崇禎又去詢問吳三桂老爸吳襄的意見,吳襄心里罵娘,魏、陳二人不決定,這事我又怎么能定,于是回復崇禎說,吳三桂大軍回援需要100萬兩白銀。誰都知道明朝已經(jīng)沒錢了,崇禎拿不出,自然也就作罷。
后來,李自成大軍越來越近,崇禎這才強令吳三桂勤王,而吳三桂沒到,京城已經(jīng)陷落。
09
到了1644年3月,經(jīng)過多方扯皮,崇禎終于下詔令各路軍馬勤王,讓吳三桂、左良玉、唐通、黃得功、曹友義、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馬岱、馬科等人帶著軍馬進京。這些被征召的將領,大多磨磨唧唧,陽奉陰違,拒不奉詔。而劉澤清近在咫尺,卻帶著兵馬往南跑。而左良玉大軍十多萬,就在南邊隔岸觀火。
最終只有唐通帶著8000人到了北京,崇禎大喜,讓其帶著人馬去守衛(wèi)北京的門戶居庸關。李自成大軍一到,唐通和監(jiān)軍太監(jiān)杜之秩火速投降。
我們都說吳三桂是個反復無常的小人,倒也確切如此。但在崇禎征召的勤王部隊中,卻也只有吳三桂一人是老老實實地執(zhí)行命令,往北京進發(fā)。其他文官和武將,不是投降,就是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