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知行的統(tǒng)一,既要知恩,也要報恩。報恩不是只報恩主,倘若那樣,實質(zhì)上仍是交易。知生命之大恩的人,用一生的行為來報這個大恩。
人是有性靈的生命,生而為人,是造化的大恩。為報這個大恩,就要活出你的性靈,擁有自由的頭腦、豐富的心靈、高貴的靈魂,無愧為人。做人委瑣,自甘平庸乃至墮落,是最大的忘恩負義。
——周國平
從尊重自己的生命來說,一個是要珍惜生命,養(yǎng)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做損害生命的事,比如吸毒、縱欲、過勞等。珍惜生命這個道理似乎很簡單,其實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我們對于擁有生命這件事情實在是太習慣了,而習慣了的東西我們往往是不知珍惜的。可能我們平時會做很多損害自己生命的事情,但是直到最后惡果暴露出來的時候,我們才追悔莫及。很多科學家、企業(yè)家英年早逝,往往是因為過于疲勞,如果他們早知道是這個結(jié)果,就一定會有所節(jié)制。人生有很多可欲的價值,比如成功、財富等等,追求這些東西無可非議,但是應當記住,你的生命比那些東西重要得多,沒有了生命,那些東西都是空的。實際上我們很容易忘記,我自己也是這樣,一忙起來就不要命,仔細想想是很不理智的。
另一個是要享受生命。我最反對禁欲主義,在我看來,凡是自然賦予人的本能欲望都是無罪的,都有權(quán)利得到滿足。我們中國的儒家傳統(tǒng),或者西方的基督教傳統(tǒng),往往把生命的本能欲望尤其性欲說成罪惡,好像那是不干凈的,尼采經(jīng)常批判這一點,指出這是把生命的源頭給弄臟了,使人對生命本身有了一種罪惡感,享受生命的本能感到是在犯罪。當然,享受生命不應該停留在滿足生理性的欲望,這個層次還太低。我們應當經(jīng)常傾聽一下自己的生命在說什么,它的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怎樣的狀態(tài)才是它感到最舒服的狀態(tài)。在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常見的現(xiàn)象是,人們紛紛把生命都用于追求物質(zhì)的東西,然后又來消費這些物質(zhì)的東西,總之,把生命完全用來滿足物欲。我始終認為,這其實是在使用生命,甚至是在糟蹋生命,決不是在真正享受生命。這里面有一個很大的誤解,就是把物欲等同于生命欲望。事實上,物欲是社會刺激起來的,決不是生命本身的需要。許多希臘哲人都指出一點,就是生命對物的需要其實是十分有限的,中國道家也強調(diào)“全性保真”,“不失性命之情”,“不以物累形”,這些哲人是生命真正的知音,他們的話值得我們好好想一想。
怎樣才是尊重自己的生命,我覺得不但要珍惜生命,享受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人生有很多責任,你要對很多東西負責。作為一個家庭的成員,子女要對父母負責任,父母要對子女負責任,作為社會的成員,每個人都要對社會負責任。但我覺得最根本的責任是一個人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你想想看,一個人只有一次人生,如果你死了,沒有任何人能夠代替你再活一次,如果你的一生虛度了,沒有任何人能真正安慰你,那時候說什么都沒有用了。你對自己的人生的責任,沒有任何人能替你分擔。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最嚴肅的責任心,它實際上是一個人在世界上其他一切責任心的根源。你對自己的人生不負責,怎么過都無所謂,如果你抱這樣的態(tài)度的話,這樣一個人會對其他的事真正負起責任嗎?自己怎么活都無所謂,這樣的人怎么可能對別人的事情認真呢?相反,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有強烈的責任心,那么,你對你該做什么事、不該做什么事一定會有嚴肅的考慮,對于你認為應該做的事情,你就一定會負起責任,當然,如果你覺得不該做,做那些事對你的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有反面的意義,你也就會明確地拒絕。所以我認為,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這是對自己生命的最大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