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過去生活條件艱苦的年代,人們總是將較好的住所讓給老人住,好吃的東西讓給老人吃,民間有句古言“年輕人有吃在后”。然而,在貢江鎮(zhèn)上歐村卻有兩戶人家的年輕人與傳統(tǒng)美德相反。讓80多歲的老母親獨居在危舊的土坯房里,自己卻與配偶帶著后代住在新房子里。
01
鐘桂連:被繼子和親生女兒放在了危舊老房里
塅水組鐘桂連老人的悲慘生活,讓人難以相信,但確是事實。
鐘桂連,今年86歲。她是一個再婚者,但本應(yīng)該是一個能享受幸福晚年的人,因為她隨嫁而來的親生女兒丁全秀,與鐘桂連丈夫前妻的兒子舒詩云結(jié)為了夫妻。親生女兒與繼子結(jié)為夫妻,按人之常情,一家人應(yīng)該是和睦相處,當(dāng)母親的自然是安享晚年才對。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鐘桂連的繼子、親生女(夫婦)帶著后輩住在大路旁一棟占地面積100多平米帶院子的地方,且附屬房也幾十平米,而鐘桂連老人卻住在室外七高八低,室內(nèi)沒樓板,抬頭見瓦的房子里,廳子里擺滿了舊農(nóng)具、爛桶、爛瓶等物品;房間里,墻上掛滿了塑料袋、舊衣服等,桌上擺滿了壇壇罐罐,地上擺滿了糞桶、舊凳、火籠等等,實在是“物資豐富”“目不暇接”;廚房和灶真是古老;飯是有一餐沒一餐,有時連續(xù)幾餐沒飯吃,吃飯時也常常是只有一個菜。鐘桂連老人生活在這危舊的土坯房里顯得很是無奈。
▲這是鐘桂連繼子舒詩云、鐘桂連親生女兒丁全秀夫婦的房子,一層占地面積應(yīng)該有120多平米以上,還帶庭院的喲。
▲這是鐘桂連繼子舒詩云、鐘桂連親生女兒丁全秀夫婦的附屬房,也該有幾十平米。
▲這是鐘桂連老人所住的房子,外面七高八低,叫她老人家如何行走?而其繼子親生女(夫婦)住的卻是平坦的大路旁。
▲鐘桂連老人就住在這個沒樓板,抬頭見瓦的房子里。
▲鐘桂連老人的廳子里擺滿了舊農(nóng)具、爛桶、爛瓶等物品。
▲鐘桂連老人的房間里,墻上掛滿了塑料袋、舊衣服等,桌上擺滿了壇壇罐罐,地上擺滿了糞桶、舊凳、火籠等等,實在是“物資豐富”“目不暇接”。
▲這是鐘桂連老人做飯的廚房,那灶真是古老啊!
▲7月16日上午近十點了,老人才開始吃早飯,而且就一個菜,據(jù)老人說“昨天幾餐都沒有吃飯……”
▲鐘桂連老人坐在老房子里一身的無奈
02
劉招娣:被兩個兒子放在了危舊老房里
立子排組劉招娣,今年84歲,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朱太陽,小兒子朱榮生。大兒子近年新建了一棟三層的小洋樓,外面貼了瓷磚,另還有一棟前些年建設(shè)的二層四扇三間房子,帶有院子的住所;二兒子建了一棟三層紅磚房。然而,就這么一個家庭,劉招娣卻獨身一人住在危舊的土坯房里,所住的房間潮濕且因窗戶太小,光線暗淡,大白天也看不清房里的東西,雖然有一個電燈,但W數(shù)特別小,幾乎不放光,打開燈也看不清房里的東西。
▲這棟三層小洋樓,外面貼了瓷磚的房子是大兒子朱太陽的
▲這帶院子的二層四扇三間房子也是大兒子朱太陽的
▲這棟三層紅磚房是二兒子朱榮生的
▲劉招娣獨身一人住在危舊的土坯房里
▲劉招娣所住的房間潮濕且因窗戶太小,光線暗淡,大白天也看不清房里的東西,雖然有一個電燈,但W數(shù)特別小,幾乎不放光,打開燈也看不清房里的東西,就連這電燈近處那“吊頂”處的光也是從小窗戶里射進(jìn)來的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