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jié)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然而好景不長,妻子二十七歲去世,對蘇東坡打擊之深不言而喻。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dāng)徹天,有淚當(dāng)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語句中的沉痛悲思讓人心疼,比起劉安、陳世美之流的負心漢,蘇東坡這樣又會做飯又有文采還專一的男人才算是真正的好夫婿。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仕途不順的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禍不單行,先是女兒及兒子相繼去世,接著,與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撒手人寰。事業(yè)受到沉重打擊,家人連遭不幸,李之儀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這時一位年輕貌美的奇女子出現(xiàn)了,就是當(dāng)?shù)亟^色歌伎楊姝。楊姝是個很有正義感的歌伎。早年,黃庭堅被貶到當(dāng)涂做太守,楊姝只有十三歲,就為黃庭堅的遭遇抱不平,她彈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讒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楊姝與李之儀偶遇,又彈起這首《履霜操》,正觸動李之儀心中的痛處,李之儀對楊姝一見傾心,把她當(dāng)知音,接連寫下幾首聽她彈琴的詞。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知冷知熱的紅顏知己,面對滾滾東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萬般柔情,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此詩出自《詩經(jīng)》,是一首典型的軍旅情詩,表達了對戰(zhàn)爭的抵觸。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衛(wèi)國公子前人亦稱“衛(wèi)州吁”)聯(lián)合宋、陳、蔡三國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zhàn)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前三章以第一人稱描寫被迫當(dāng)兵出征,如怨如慕。后兩章為兵士之間彼此勉勵,濃濃的戰(zhàn)友情?!吧榔蹰?,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更是膾炙人口。本意是指戰(zhàn)士之間的戰(zhàn)友情,后也被引申為夫妻、情人之間的深情。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恨君生遲,君嘆我生早。
若得生同時,誓擬與君好。
年歲不可更,悵惘知多少。
咫尺似天涯,寸心難相表。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來世愿同生,永作比翼鳥。
和鳴相伴飛,天涯復(fù)海角。
有日老難飛,互抱棲樹杪。
老死化樹藤,情根亦纏繞。
這是唐代銅官窯瓷器題詩,全詩有多個版本流傳,背景。作者均不詳。作者可能是陶工自己創(chuàng)作或當(dāng)時流行的里巷歌謠。1974-1978年間出土于湖南長沙銅官窯窯址。感嘆兩人相愛卻不能長相守,古時的年齡差距還是鴻溝,從詩句中也能感受到那份無奈,好在我們活在這個相對自由的時代,相比之下還是比較幸福的。
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strong>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這是一首漢代的民間情歌,是一種女子忠貞不渝的表現(xiàn)。還記得那個暑假,《還珠格格》中的深情對白嗎?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說君兮君不知。
按《史記·楚世家》,靈王十二年( 公元前529 年),子比趁其兄靈王在外,殺了留守的太子,自立為王,其弟子哲當(dāng)了令尹;但政變僅十余日即失敗。所以子哲泛舟新波(破)不像是在當(dāng)令尹之時,而應(yīng)該是在此之前。比照襄成君的情形來看,子哲還可能是在初至封地鄂之時舉行舟游。而榜槍越人則以認識新來的領(lǐng)主并為之效勞為榮。
在盛會上,越人歌手對鄂君擁楫而歌。一位懂得楚語的越人給子皙翻譯道:“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鄙接心举饽居兄?,心悅君兮君不知。”子皙被這真誠的歌聲所感動,按照楚人的禮節(jié),雙手扶了扶越人的雙肩,又莊重地把一幅繡滿美麗花紋的綢緞被面披在他身上。
這首《越人歌》是我國歷史上現(xiàn)存的第一首譯詩。這首詩接近《楚辭》作品的纏綿悱惻,藝術(shù)水平很高,它和楚國的其它民間詩歌一起成為《楚辭》的藝術(shù)源頭。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yīng)有語:渺萬里層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dāng)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fēng)雨。
天也妒,未得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考路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殺后,另一只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zāi)?,叫“雁丘”,并寫《雁丘》辭一闋,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 雁丘詞》。也許有人不知道出處,但應(yīng)該無人不知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
佇倚危樓風(fēng)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dāng)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是北宋時期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家道中落,仕途不順,皇帝說他“且去填詞”。仕途的不順使他的詞更富有色彩,生動而遼闊,沒有什么社會地位的他雖才高八斗,卻依然受人鄙視,抑郁而不得志。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fēng)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自古佳話牛郎織女,這首詞相傳是秦觀在為官之前,寫給鄰村一位名為婁琬的姑娘。可能命運的捉弄,他最終沒有和這位青梅竹馬的姑娘成親,卻被迫娶了一個自己并不愛的女子。 后來他們有短暫的相遇,離別之后的某個七夕,他寫下了這首詞,寄托對這女子的思念。
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此詩也是一首悼亡詩,寫于唐憲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年),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后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7年后韋叢病逝,韋叢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