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本文是《水,儒釋道同源》系列之三《道家講水》,點擊此處可查看《儒釋道同源》序章和系列之一《儒家講水》,之二《佛家講水》。
正文
中國古代哲學圣賢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p>
老子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像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yǎng)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于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于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么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jīng)]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br>
“道”是產(chǎn)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于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老子認為,如果你不與任何人相爭利益,所以,天底下沒有人能夠與你比高低,這是效法水的品德。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讓高位趨處下方,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yǎng)萬物,洗滌污泥。它處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于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 乃至仁至善……。
老子對孔子說道:“水幾于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舍晝夜,盈科后進,善待時也。故圣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p>
水,是最接近于大道的,大道無所不在,而水也有利于一切,不留在高處,卻只往低處去,從來不會逆勢而走,是善于選擇自己的所在。清澈而平靜,深不可測,是善于淵遠深奧.汲取而不會枯竭,付出不求回報,這是善于為仁。遇見圓處所在,必環(huán)繞而走,遇見方處所在,必折角而行,塞住必停止,放開就流淌,這是善于守信用。水,能洗去萬般的污穢,能正確地評判高下,這是善于治理萬物。用來載物,可以漂浮其上,用來映照,則清澈如本,用于破壞時沒有什么能夠阻擋,這是善于使用自己的能力。無論白天黑夜,注滿一處以后便會向前流淌,是善于等待合適的時機。所以,圣人順隨著時機而行動,賢者針對不同的事情而變化,智者不用大動干戈去治理,通達的人順應天時而生存。
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道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莊子和老子一樣,也喜歡從水中感悟和闡發(fā)其深邃的“道”理。老子以水論“道”,大多直抒胸臆,是直截了當?shù)臄嗾Z;莊子則不然,他往往通過編織奇特的水的寓言故事,來闡發(fā)深刻、抽象的哲學道理,其說理方式之奇特、想象之奇幻、運思之深邃、語言之精美,令人嘆為觀止。
莊子在《逍遙游》中,以魚在水中暢游來比試人在“道”中。江湖浩瀚,魚在其中優(yōu)哉游哉,彼此相忘,恩斷情絕。一旦泉源斷絕,河湖干涸,魚兒們在陸地上共渡危難,共圖生存,只好吐沫相托,呵氣相濕,互相親附,但比之在江湖中逍遙自在的生活,真是天壤之別。“魚相忘乎江湖”,就超越了失水的局限性。由物及人,同樣,人只有徹底擺脫對有限現(xiàn)實的依托,才能擺脫忘卻現(xiàn)實的期待和羈絆,遨游于無限的自由天地之中,優(yōu)游自在,無牽無掛,一任自然。
人類,對水有著天生的偏愛,水中之游確實充滿了無窮無盡的快意,而莊子更喜歡從游水中體悟他的逍遙游的境界。同時,莊子更以深廣無際的大海(水)比喻“道”,這和老子喻“道”有一脈相承之處,讓人們感受到“道”的淵深和博大。大海覆蓋了地球表面的十分之七,是地球上最大的物象;大海既博大精深,又包羅萬象,惟有大海,才更能體現(xiàn)老莊之“道”的無限和絕對。
《莊子》曰: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止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大海是天下萬水之源,之歸宿,雖然萬川歸之,并不見海水溢出,雖然尾閭不斷傾瀉,也不見海水干涸,四季或旱澇的變化也對大海沒有影響,為什么如此?很簡單,因為海的容量巨大無比。
《莊子》曰: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本又g的交情清淡得像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樣,君子不以利相交而以道相合,故清淡親密,小人以利相交故有甜頭,一旦利盡交情就斷絕。
(文/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