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陽虛的分型與分類
【摘要】 本文據(jù)腎陽的生理功能,將腎陽虛分為六型,又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之系統(tǒng)觀將腎陽虛分為九類。以圖將中醫(yī)之證型更加細化,為現(xiàn)代臨床提供理論支持。
【關(guān)鍵詞】 腎陽虛;分類;證型
腎陽虛一證常見于多種慢性疾病,僅《中西醫(yī)結(jié)合內(nèi)、婦、兒科學》中涉及該證的病種就達68種之多,其實在臨床上遠遠不止如此,這給我們學習和運用此證帶來了諸多不便,如何執(zhí)簡馭繁,更明了地把握此證,筆者嘗試進行了分類,以期更易把握此證,使中醫(yī)學的證型能更細化、更貼近臨床。
中醫(yī)所說的腎,是一個綜合性功能單位,其生理功能范圍較廣,包括主管生長發(fā)育、生殖、水液代謝、主骨生髓化血、納氣和濡養(yǎng)臟腑等方面,具有西醫(yī)學中泌尿、生殖、內(nèi)分泌、神經(jīng)、免疫、血液及呼吸系統(tǒng)等各部分功能。
腎陽虛是指腎與命門功能減退。腎陽也稱腎氣、元陽、真陽、命門真火、龍雷火、元根火、陰火、虛火、相火,名目種種,皆指坎中之一陽。腎陽既包括腎與命門的全部功能,也包括生化為陽氣以后的全部作用。腎氣是由腎中所藏陰精化生而成,而這種腎氣又能化水谷為陰精,化陰精為陽氣的作用,其所化之精稱為真陰,是五臟陰精之源,所化之氣為真陽,是五臟陽氣之根本。精血津液有賴腎陽以生化輸泄及固護,五臟之功能,有賴腎陽提供原動力,五體九竅有賴腎陽之溫煦,腎陽是生命之根本。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若天與陽,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
在臨床上,腎陽虛的表現(xiàn)常為: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小便清長,或尿頻失禁,或男子遺精滑泄,陽痿不舉;或女子性欲減退,虛寒不孕為主證,但須兼形寒肢冷,舌淡脈弱。此證多因稟賦不足,素體陽虛;或攝生不慎,損傷真陽;或過服寒涼,克伐陽氣;或它臟陽虛,途窮歸腎,導致腎陽虛損而百病叢生。
腎陽虧損,氣化失司,法當溫補腎陽,振奮陽氣,從而化氣行水,臨床選藥常用肉桂、附子、鹿茸、杜仲、鎖陽、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菟絲子、海狗腎等溫陽藥,同時常配合熟地、山藥、枸杞、山茱萸、龜板等滋陰之品,以契合《景岳全書》所說“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以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善補陰者,必于陽中求陰,以陰得陽升則泉源不竭”。佐以澤瀉、茯苓、丹皮以防滋膩太過。
1 腎陽虛的分型[1,2]
1.1 腎陽虛氣化失司型 腰酸腿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不通,或小便反復,以及痰飲,水腫等癥。法當溫補腎陽,調(diào)理氣化。代表方金匱腎氣丸。
1.2 腎陽虛沖任不固型 白帶清稀,久病不止,腰痛如折,小便頻數(shù),面色蒼白,精神萎靡,形寒肢冷,頭暈目眩,心悸氣短,五更泄瀉,苔薄白,脈沉遲。法當溫補腎陽,調(diào)理沖任。代表方內(nèi)補丸。
1.3 腎陽虛精關(guān)不固型 滑精頻作,面色蒼白,精神欠佳,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弱。法當溫補腎陽,澀精止遺。代表方固精丸。
1.4 腎陽虛宗筋不固型 陽痿無子。法當溫補腎陽,壯陽起痿。代表方贊育丸。
1.5 腎陽虛血海虛寒型 婦人不孕。法當溫補腎陽,祛沖任之寒。代表方溫中湯。
1.6 腎陽虛筋脈攣急型 腎虛腰痛。法當溫補腎陽,柔筋緩急。代表方青娥丸。
2 腎陽虛的分類[3~5]
2.1 呼吸系腎陽虛 常見于肺氣腫、肺心病、支氣管哮喘、慢性呼吸衰竭等疾患。
腎陽虛,攝納失常,氣不歸元,上逆而為齁咳喘,甚或呼吸困難或肢體浮腫,形寒肢冷,舌質(zhì)淡,脈沉細。
治則:溫補腎陽,納氣歸元。代表方固本平喘湯加減。
常用藥:蟲草、胡桃肉、沉香、靈磁石、臍帶、蘇子、肉桂、附子、五味子、干姜。
2.2 循環(huán)系腎陽虛 常見于慢性心衰、高血壓病、心絞痛、心肌梗死、風濕性心瓣膜病、窄狹性心包炎等。
主癥:呼吸困難,胸痛,心悸,發(fā)紺,眩暈,水腫,舌淡紫,脈沉細或結(jié)代。
治則:溫陽化氣行血。代表方:真武湯合血府逐瘀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鹿角膠、豬苓、茯苓、澤瀉、牛膝、益母草、桃仁、紅花、枳殼、香附。
2.3 消化系腎陽虛 常見于慢性結(jié)腸炎、食管癌、肝硬化、肝性腦病、腎陽虛、脾陽不運。
主癥:腹瀉遷延日久,或腹大腹脹,形如蛙腹,朝寬暮急,神疲怯寒,下肢浮腫,小便短小不利,納食不香,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則:溫腎運脾。代表方:附子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附子、黨參、白術(shù)、干姜、甘草、車前子、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旋覆花、代赭石。
2.4 血液系腎陽虛 常見于貧血、再障。
主癥:面色蒼白,形寒肢冷,氣短懶言,唇甲色淡,大便稀溏,面浮肢腫,甚或腹水,大便溏薄,陽痿閉經(jīng),舌質(zhì)淡有齒痕,脈沉細。
治則:溫腎補血。代表方:無比山藥丸。
常用藥:山藥、肉蓯蓉、熟地、山茱萸、茯神、菟絲子、五味子、赤石脂、巴戟天、澤瀉、杜仲、牛膝、黃芪、當歸、阿膠。
2.5 內(nèi)分泌系腎陽虛 常見于甲減、甲狀腺炎、嗜鉻細胞瘤、皮質(zhì)醇增多癥、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癥。
主癥: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蒼白,心悸氣促,腰膝酸軟,陽痿閉經(jīng),舌體腫大,苔白膩,脈沉弱而細。
治則:溫補腎陽。代表方:濟生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附子、牛膝、山茱萸、山藥、丹皮、熟地、車前子、肉桂、茯苓、澤瀉、黃芪、人參。
2.6 代謝性腎陽虛 常見于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
主癥: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長,陽痿不舉,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沉。
治則:溫腎壯陽,調(diào)理氣化。代表方:金匱腎氣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澤瀉、茯苓、丹皮、山茱萸、山藥、肉桂、附片、仙茅、淫羊藿、鹿茸、益智仁。
2.7 泌尿系腎陽虛 常見于慢性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狼瘡性腎炎、間質(zhì)性腎炎、藥物性腎損害、慢性腎衰等。
主癥:全身浮腫,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腰脊冷痛,神疲,納少,便溏,遺精,陽痿,早泄或月經(jīng)不調(diào),舌嫩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力或可兼見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痛,足跟疼痛或小便少或過多等。
治則:溫腎化氣行水。代表方:真武湯加減。
常用藥物:附子、人參、茯苓、干姜、白術(shù)、熟地、山藥、棗皮、澤瀉、丹皮、肉桂、葶藶子、桑白皮、豬苓、玉米須、杜仲、牛膝、鹿茸片。
2.8 結(jié)締組織性腎陽虛 常見于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紅斑狼瘡、骨關(guān)節(jié)炎。
主癥:面色不華,形體消瘦,形寒肢冷,關(guān)節(jié)疼痛變形,肌肉萎縮,日久不愈,或頭暈耳鳴,心悸氣短。
治則:溫腎益氣,活血通絡。代表方:三痹湯加減。
常用藥:續(xù)斷、杜仲、防風、桂心、細辛、人參、茯苓、當歸、白芍、黃芪、牛膝、甘草、秦艽、生地、川芎、獨活、干姜、肉桂、附子、狗脊、巴戟天、桑寄生、雞血藤、透骨草。
2.9 神經(jīng)系腎陽虛 常見于重癥肌無力、格林巴利綜合征、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麻痹、中風后遺癥。
主癥:四肢倦怠乏力,抬頭困難,形寒肢冷,面色白光白,顏面虛浮,腰膝酸軟,小腹冷痛,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有齒痕,脈沉遲乏力。
治則:溫補腎陽,調(diào)理運化。代表方:右歸丸加減。
常用藥:鹿角霜、仙靈脾、巴戟天、肉豆蔻、補骨脂、熟地黃、山藥、大棗、枸杞、杜仲、菟絲子、附子、肉桂、當歸。
3 病案舉例
患者,女,35歲,2008年5月就診,2年前在廣州某醫(yī)院診斷為腎炎,后一直多方治療,未能痊愈。今年初回家在南部縣人民醫(y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慢性腎炎,住院1個月未見明顯好轉(zhuǎn),遂出院在外四處詢醫(yī)問藥,現(xiàn)于我處就診。
見患者面色萎黃、消瘦,面目微浮腫,自訴腰痛如折,疲倦思睡,不思飲食,畏寒肢冷,血壓130/90mmHg,血紅蛋白87g/L,尿蛋白(++),尿沉渣可見透明管型,血肌酐178mol/L,血尿素氮7.68mol/L。B超示:雙腎未見異常。雙手脈沉弱無力,舌淡胖,有齒印,苔白。
診斷:慢性腎炎。
辨證:泌尿系統(tǒng)腎陽虛,筋脈攣急型。
治法:溫腎強腰,化氣行水。
選方:真武湯合青娥丸加減。
處方:附子10g,肉桂6g,杜仲30g,牛膝30g,補骨脂15g,胡桃肉30g,豬苓15g,澤瀉15g,白術(shù)15g,續(xù)斷15g,生姜10g,大棗10g,甘草6g,白芍15g,狗脊30g,蜈蚣2條,水煎服,3000ml水煎用取600ml,每次服200 ml,每日3次。
10劑后,癥狀大有好轉(zhuǎn),去附子、肉桂,加丹皮10g,紅花6g,續(xù)服10劑。
7月就診,該患者腰痛消失,精神大增,面目已無浮腫,除尿蛋白(+)外,其他實驗室檢查正常。
處方:人參50g,附片15g,肉桂100g,杜仲10g,牛膝100元,補骨脂100g,胡桃肉100g,澤瀉100g,白術(shù)100g,續(xù)斷100g,白芍50g,狗脊100g,蜈蚣10條,丹皮100g,紅花30g。
上藥研極細末,水泛為丸,每次5~6g,每日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