蹭著新冠肺炎的熱點,很多地產媒體最近都在預測,疫情后哪種房子會更受歡迎?
有人說“低密度洋房”、“近郊別墅”、“一樓帶花園、頂層帶露臺”,有人說“一定要換大房子”、“多個書房”、“必須雙衛(wèi)”……
可在姜Sir看來,基本都是廢話。
首先,規(guī)劃限制之下,一層帶花園、頂層帶露臺的房子不可能獲批,市區(qū)洋房、近郊聯排基本會絕跡。
其次,獨立書房也好、雙衛(wèi)也罷,都需要足夠面積支撐。誰都喜歡住大房子,可問題是錢呢?
總之,無論從供應角度還是價格角度,上述預測說了等于白說,毫無意義。
現在我們更需要了解的是,這次疫情之后,人們的某些居住習慣、生活場景會不會出現改變?
在規(guī)劃、價格、戶型面積等外部條件不變基礎上,開發(fā)商能在設計端、購房人能在裝修端做出哪些嘗試,去提升未來的居住品質?
而這一切的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大家在本次疫情中體驗到的生活痛點究竟有哪些。
2月12日,姜Sir聯合知名地產設計機構賽拉維,進行了一次居住需求網絡調查。
最終,總計收回5175份問卷(“冷眼觀樓”收回4698份、“賽拉維”收回477份),來自全國超過11個省、市、自治區(qū)。樣本分布廣泛,具有較強的代表意義。
結合這份珍貴的第一手統(tǒng)計信息,姜Sir和賽拉維專業(yè)的設計師一起,整理出了一份《“戰(zhàn)疫”居家生活報告》。
絕對都是干貨!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我們想了解被調查者對改善居住品質的一些基本想法。
首先,在“被調查者的家庭結構”中,有約40%屬于三口之家。這也表明,三居產品仍然是目前樓市的主力戶型。
老幼同住的綜合占比約28%,結合比例最大的三口之家,預示著今后地產產品的設計要考慮全齡化問題。▼
“你對你現在的居住狀態(tài)滿意嗎?”大家的反饋還是比較高的。
有將近59%的朋友回答“還可以吧”,只有約5%的朋友對自己現在的居住狀態(tài)非常不滿意,有換房打算。▼
姜Sir特意設計了一個選項:“你最傾向哪種改善自己現在居住狀態(tài)的方式?”
因為過去業(yè)界有一個理論:房子也有新陳代謝,通常的更換周期是8-10年。
但姜Sir卻認為,隨著房價越來越高、后開發(fā)樓盤的品質提升,房屋更新頻率恐怕不會像以前那樣高了。
結果,調查數據基本印證了姜Sir的猜測。
選擇“直接換房”的約56%,選擇“重新裝修接著住”的約44%。雖然換房派仍是主流,但二者占比已旗鼓相當。
而在裝修派中,19%選“調整功能”,13%選“局部裝修”,12%選“重新裝修”。
這也給開發(fā)提了醒:今后的戶型設計,空間功能是否可自由調整非常必要。▼
對“疫情過后,你對自己住所有什么規(guī)劃?”的回答,基本驗證了上一條結論。
“現在租房,過后想買房”的比例約18%,“現在房子比較,過后想換房”的比例約34%,合計約52%。
“現在房子舊了,過后想裝修一下接著住”的比例約42%。
這能推導出三個結論供參考:
疫情中有些地區(qū)對租戶的不友好,并不必然能刺激無房戶迅速去買房。
改善需求未來有可能會有一波釋放,關鍵得看產品力是不是足夠誘人。
購房需求不一定會井噴,但二次家裝有可能會出現市場機會。▼
第二部分,我們想了解在這個超長假期中,宅在家里的人們都有了哪些體驗和居住痛點。
“疫情爆發(fā)后,大家宅在家里消磨時光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看電視”、“看書”、“和家人一起活動”,三個傳統(tǒng)項目仍然是主流。這也意味著,客廳仍然是一個家中最重要的活動空間。▼
“有小孩子的家庭,疫情期間家長都會陪他們做什么?”
“一起運動”、“一起畫畫”、“一起做手工”排名前三。
這意味著,有孩子的家庭,需要預留出親子空間。也許,一張大桌子、或一套兒童專用桌椅是很必須的。
“陪伴看動畫片”排在第四,預示著未來很多家庭可能不會以電視作為客廳布置的中心。▼
“疫情中,老人們的居住狀態(tài)是怎樣的?”
“種花養(yǎng)草、飼養(yǎng)寵物”排名最高,“下廚做飯”緊隨其后。這也意味著,老人看房,可能最關注客廳、陽臺和廚房空間。
同上一個題目相同,如何增加室內的活動空間值得思考。也許,多增加“洄游動線”的設計是一種可能。▼
“大家對自己現在的家,最不滿意的三個功能空間是哪里?”
客廳、餐廳、廚房三大空間的功能性和舒適度,最受受訪者關注。主要的痛點在于客廳功能單一、餐廳空間不足、廚房功能不夠。
主臥、書房、兒童房次之,主要痛點是儲物空間不足、獨立房間的功能性不完備。▼
“長期‘被宅’,大家對目前住宅的功能有哪些新的訴求?”
排名第一的還是客廳,希望增加家庭互動的空間。
這也意味著,今后客廳要打破傳統(tǒng)的“電視+沙發(fā)+茶幾”三件套束縛,功能要更豐富、可變,強調家人共享、強調情感交流。
像“方廳”的設計,可能就是一個不錯的方向。
而想要一個獨立私屬空間的選擇排名第二,意味著功能空間劃分要更細致。
那么,會不會意味著那種5㎡左右的半居室將有需求?▼
“在疫情之后,客戶會比以前更側重考慮哪樣的房子?”
功能性與舒適度的選擇仍然是客戶最糾結的,“為了功能性而犧牲舒適度”略勝一籌,開發(fā)商需注意。
在環(huán)境與配套二選一時,大家的選擇標準沒變,仍然更“傾向環(huán)境一般但配套好的高密度社區(qū)”,也印證了疫情其實改變不了什么。
此外,綠建科技的接受度大幅提升。也許,高密度社區(qū)并不可怕,舒適度完全可以利用技術解決。
相比之下,智能家居概念似乎接受度還不高。▼
第三部分,我們想分別了解一下,一套房子中的玄關、客廳、餐廳、廚房、臥室、衛(wèi)生間六大功能區(qū),都有哪些居住痛點?
首先看玄關。
不出所料,“進門處沒有地方掛冬天的外套”,遙遙領先排名第一;“鞋柜不夠用”和“沒有換鞋凳”分列二、三。
這表明,儲物空間不足、功能不夠強大仍然是絕大多數人家庭的最重要痛點。
這就為地產設計師們提出了第一項挑戰(zhàn)。
比如,能否在門口增加獨立儲藏間?能否利用獨立的電梯前室增加儲物功能?精裝修玄關柜設計能否更細化?▼
其次看客廳。
儲物空間不足仍然是最大痛點,選擇最多的還是“柜子不夠用”。而要讓客廳展現出優(yōu)美的外表,收納規(guī)劃遠比一套昂貴的沙發(fā)更重要。
排名第二的竟然是“沒有陽臺”,這給某些堅持不做陽臺的開發(fā)商敲響警鐘。
要知道,陽臺雖小,但從來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除了洗衣晾曬,它還承載了寵物樂園、家庭后花園等各種美好理想。
“南北不通透”位列第三,這屬于戶型基礎規(guī)劃的問題,多存在于老舊戶型中,也證明今后改善型市場仍有很大空間。▼
第三看餐廳。
最大痛點還是收納,沒有空間擺放餐邊柜,紙巾、水杯、零食等各種雜物只能堆在餐桌上,家里自然顯得凌亂。
“開間太窄,餐椅做了人就過不去廚房”排名第二。這提醒很多開發(fā)商,側廚設計一定要注意餐廳開間。如果凈寬度做不到2.5米,還不如廚房橫置,餐廳寬一點更舒服。
餐桌太小是第三個痛點。請注意,餐桌在滿足一家人一日三餐之外,還可以充當大人和孩子共享的書桌。
此外,餐廳還需考慮多媒體、手機充電位的預設。▼
第四看廚房。
猜都猜得到,“空間不足”肯定是最大痛點?,F在不論大小戶型,給到廚房的空間總是相當局促。面積大多給了客廳,這種思路值得反思。
至于解決之道,可以考慮開放式廚房,利用餐廳延展廚房功能。
“烹調方式單一”排名第二,也許預示著未來會有更多廚電、鍋具進入家庭,自然也意味著需要更合理收納。
“洗碗刷鍋太麻煩”排名第三,毫無疑問,洗碗機前景廣闊。▼
第五看臥室。
一個很少人注意到的細節(jié)排名第一——“睡前脫下的衣服沒地方放”。
這個問題,姜Sir利用一個網購的落地衣架解決了。其實,還能有更多解決辦法,比如衣柜的細化設計、床尾加腳榻、床邊放一個衣簍……
“后悔柜子做少”排名第二。姜Sir注意到,即便是很多豪宅,主臥預留的衣柜尺寸也是按10年前的需求做的,不應該。
“孩子躲進自己房間不放心”與“臥室沒書桌”旗鼓相當。也許,初中以前的孩子寫作業(yè),更應該設在家長做家務時看得見的位置,這又為客廳的設計提出挑戰(zhàn)。▼
第六看衛(wèi)生間。
“儲物功能不足”、“干濕不分離”、“地漏反味”成為排名前三的痛點。
衛(wèi)浴空間的強大收納,不單單是充足的柜子,更應該是合理的規(guī)劃分區(qū)。尤其是衛(wèi)浴的瑣碎用品很多,不同空間規(guī)劃放何種物品十分重要。
干濕分離和良好的通風是衛(wèi)生間的剛需,避免藏污納垢保持空氣清新。如果是暗衛(wèi),就要選個功率大點的排風扇。
不過,這里也漏掉了一個調查項,就是“有多少人需要浴缸?”▼
第四部分,我們想了解一下新冠肺炎疫情會不會改變我們某些居家生活習慣?以及這些習慣改變后,我們的設計應該有哪些調整?
畢竟,現在人們已經習慣出門戴口罩、進門擦酒精,而且天天緊張自己家會不會成為淘大花園?
首先,“經過這次疫情,大家對入戶玄關處洗手、物品消毒有需求嗎?”
結果,有約71%的被調查者都表示“非常有必要”。
玄關空間若能實現“免接觸”+“勤消洗”,病毒則無法靠近家人。
曾經看過日本的案例,門口設置小小的洗手池,進門就能洗手。當然,更實用的方式是玄關處放一瓶免洗洗手液。
另外,快遞包裝在門口完成拆開、丟棄的流程,也是設計師需要考慮的。▼
第二,“面對氣溶膠的威脅,你在廚房、衛(wèi)生間的下水管處是否有處理手段?”
大多數人“對浴室排水孔做了簡易封堵”,但也有人“沒有做專門處理”。
這提示大家,選擇合適的地漏非常重要。▼
第三,“疫情爆發(fā)后,除了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風以外,你還做了哪些防疫措施?”
大多數人會“對家居環(huán)境整體消毒,增加打掃衛(wèi)生的頻率和時間”,也有很多人開始“關注廚房的垃圾分類”。
這可能也意味著,廚余垃圾處理機會受到更多歡迎。▼
第四,“疫情之后,你最有可能為家中添置哪些家用電器或智能設備?”
令姜Sir比較意外的,消毒柜排名第一。
好多精裝項目都贈送消毒柜,但很多人反饋不好用?,F在看,也許要重新重視起這一配置。
洗碗機、掃地擦地機器人、廚余垃圾處理機排名二、三、四不出意料,有殺菌功能的衣物護理機排名第五值得關注。
在外地很多豪宅項目,姜Sir都看到過這種衣物護理機,但天津還沒見過。▼
第五,“只穿過一兩次、還不用洗的衣服如何收納?”
大多數人仍然習慣掛在臥室的衣架上,其次為掛在陽臺。這可能和玄關處衣物收納功能不足有關系。▼
最后,“家庭小藥箱應該放置在哪個空間?”
約43%的人喜歡放在客廳,約26%的人喜歡放在玄關,約23%的人喜歡放在臥室,約8%的人喜歡放在老人房。▼
第五部分,我們想了解一下疫情對整個社區(qū)的規(guī)劃會不會產生影響。
“疫情后你希望自己小區(qū)增加哪些基礎配套設施?”
排名前三為“更好的醫(yī)療配套”、“小花園小廣場”、“餐飲配套”。
也難怪,疫情防控期間,社區(qū)實行封鎖管理。如果小區(qū)內就能滿足就醫(yī)、蔬果供應、社區(qū)活動等功能,“被宅”時光依然美好。
此外,網購服務網點的價值更顯突出??爝f投遞實現外投內取,箱內消毒,可避免人與人直接接觸,也阻止了病毒通過物品傳播。▼
“疫情后你最希望小區(qū)的公共區(qū)域增加哪些配置?”
排名前三為“減少直接觸碰電梯按鈕的機會”、“公共衛(wèi)生間感應式水龍頭”、“社區(qū)大門感應式開啟”。
這就引申出一個關鍵詞——“免接觸”。
外地已經出現了社區(qū)內傳染的案例,電梯按鈕有可能是傳播通路。
如果大堂入戶門做人臉識別、電梯實現語音梯控、樓道實現燈光聲控、公共衛(wèi)生間的感應龍頭和皂液器……這些一定會大大增強業(yè)主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