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是全球(標題有誤sry~)發(fā)病率第二高的癌癥[1]
是危害健康的一大殺手
近年來腸癌的發(fā)生呈年輕化趨勢
根據美國癌癥中心的估計
青年人群的腸癌發(fā)病率
在未來15年預計會翻倍[2]
-
掌握腸癌的相關知識
了解腸癌的誘因和信號
對于守護健康很重要
一個科普視頻
?? 腸癌的信號
腸癌,是指發(fā)生于結腸或直腸粘膜上皮的惡性腫瘤。腸癌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通常需要5-10年。
根據調查,83%的腸癌患者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3],其原因之一是大部分人對腸癌的早期信號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
出現這些異常信號要警惕
□ 出現暗紅色血便或柏油樣黑便
□ 大便變細變扁
□ 長期便秘或長期腹瀉或交替出現
□ 出現不明原因的消瘦
□ 長期無原因的下腹部疼痛
□ 長期食欲不振或惡心反酸
?? 腸癌的高危人群
除了上述異常信號,符合以下任何一項或以上者,都歸屬于腸癌的高危人群:
□ 40歲以上
國家癌癥中心發(fā)布的《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指出,我國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自40歲開始上升。
□ 有任意癌癥史
□ 有腸道息肉史
□ 有結直腸癌家族史
□ 查出糞便隱血陽性
□ 有長期不良生活習慣
在腸癌的形成過程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項重要誘因。比如,經常久坐不運動、經常吃高熱量食物、經常抽煙喝酒等等,這些都會增加腸癌風險。
此外,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收集的惡性腫瘤登記資料,結直腸癌的出現還具有地區(qū)和性別差異[4]:
1
相比農村和中、西部地區(qū),城市和東部地區(qū)的結直腸癌發(fā)病率、死亡率更高;
2
在相同年齡組中,男性群體的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女性。
?? 腸癌的預防
1. 少吃加工肉制品
加工肉制品是指經過鹽腌、風干、發(fā)酵、煙熏或其它處理后的肉類,常見的有火腿、香腸、培根、臘肉等等。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已經把加工肉制品列為一類致癌物。該機構還發(fā)現,食用加工肉制品與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增加之間存在明確的關聯性:
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制品(約等于1個熱狗),會讓罹患結直腸癌的概率增加18%。
2. 多吃水果、蔬菜、谷物、乳制品
2018版《飲食、營養(yǎng)、身體活動與癌癥預防全球報告》報告指出:
- 膳食纖維每日攝入量每增加10克,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降低9%;
- 全谷物每日攝入量每增加30克,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降低5%;
- 乳制品每日攝入量每增加400克,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降低13%。
3. 保持合適的運動量
通俗點說,結直腸癌既是一種吃出來的病,也是一種懶出來的病。因此,保持合適的運動量對于預防腸癌很重要。
一項納入61321名新加坡華人的隊列研究發(fā)現,與不進行高強度體力運動的人群相比,每周做不少于半小時高強度體力運動的人群可降低15%的腸癌發(fā)病風險。
4. 盡量戒煙限酒
戒煙限酒不是老生常談,煙酒確實是引發(fā)腸癌的高危因素,長期保持此類不良習慣會增加腸癌發(fā)病風險。
5. 定期進行篩查
直腸指診
直腸指診不需要輔助設備,是一種基礎檢查方式。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式存在一定的誤診率,容易將腸癌誤診為內痔出血、息肉出血、直腸炎等其它疾病。
動圖來自SOOGIF
糞便隱血檢測
糞便隱血是消化道異常的早期預警信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可以幫助篩查胃癌、結直腸癌等消化道惡性腫瘤。
腸鏡檢查
據調查,有97%的腸癌患者從未做過腸鏡檢查[3],這大大影響了癌癥的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
在腸癌發(fā)病率逐年升高且趨于年輕化的大勢下,腸鏡檢查尤為重要。2021版CSCO結直腸癌診療指南指出,和沒做過腸鏡的人群相比,腸鏡篩查可以降低56%的發(fā)病風險以及50%的死亡風險。
腸鏡可以幫助醫(yī)生觀察腸道內壁,如若發(fā)現小息肉還可視情況予以切除,被認為是腸癌篩查的金標準。
參考資料:
1.世界衛(wèi)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20年全球癌癥統計數據
2.青年腸癌未來15年將翻倍?最新研究提示:預防腸癌這樣吃,文匯,2022
3.第四屆“國之名醫(yī)”盛典,中國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診療現狀調查
4.吳春曉,顧凱,龔楊明,鄭榮壽,王少明等.2015年中國結直腸癌發(fā)病和死亡情況分析[J]中國癌癥雜志,2020,30(4)